“……朕翻前朝實錄,上記載太宗皇帝組建神機營,其火器威力巨大。所謂神機火槍者,用鐵為失鏃,以火發之,可至百步之外,捷妙如神,聲聞而失即至矣。永樂中,平南交,交人所制者尤巧,命內臣如其法監造,在內命大將總神機營,在邊命內官監神機槍,蓋慎之也。”

“但朕今日觀之,各處守備官皆採取雜木製銃箭,大明國力不如百年前,由此可見一般。朕也知曉上馬打天下,更需下馬治天下,可治天下是否包含治軍?軍備廢弛,羸弱不堪,一旦遇警,我大明朝要靠什麼來守衛疆土?”

永樂時,皇帝組建三千營、五軍營和神機營。

所謂三千營就是當時被打投降的蒙古人組成的軍隊,最初是三千人,所以叫三千營,但後來遠遠不止三千人。

五軍營是從各省抽調的精銳兵卒組成的軍隊。

神機營,則是裝備火銃和火炮的部隊。

具體當時用的是什麼火銃,各類史書各有說辭,但大致上,是可以手持發射的武器。只不過絕對不如現在這樣方便。而且不是每人一把火銃,因為裝填不方便,所以神機營其實是五十七人一隊,其中三十三人分成三隊,十一人裝填、十一人傳遞火銃、十一人瞄準射擊。剩餘人員則持盾防守。

麻煩是麻煩了些,但這樣的設定做到了“槍不絕聲,對無堅陣”。在冷兵器時代,神機營當然大顯神威。

再加上三千營和五軍營。

朱棣就是靠著這些武裝力量橫掃大漠,大明也是四夷賓服。在那個時候不要說像今天這樣寇邊劫掠了,邊疆的大臣報告一聲說蒙古人可能會進犯中原。是可能。朱棣就會令明軍去掃蕩一圈。

當然也確實花了不少錢就是了。

然而儘管百餘年來差距顯著,但軍備的議題在今天提出來,仍然會引起巨大的爭議。

因為這些錢花了,老百姓落不著好,官員也落不著好,然後他們就將這個行為定性為皇帝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一旦真的要發動戰爭,就要徵調天下幾十萬民夫,勞民傷財,確實也是事實。

“陛下,復套已為國策,且耗銀百萬,國家之財一小半用於其上,且為了對抗韃靼,朝廷不遺餘力整頓馬政、編練騎兵,這些也都還有理由。而聽陛下之意,似欲重建神機營,卻不知又要對付哪裡的敵人?”

說這話的不是旁人,乃是左副都御史章懋。

隨後禮部尚書林瀚也附言,“啟奏陛下。當初神機槍所用之木名為鐵梨木,其木質堅密沉重,色赤而重,一發可三百步。原先為交趾歲貢於京,為神槍中用。宣德後,大明退出交趾,朝廷便無法再獲得大量鐵梨木,除非高價購買,可大明國庫空虛,大量購入鐵梨木也只能陳而不用,因而也無法恢復當年神機營之勇。”

朱厚照說道:“聽你們的意思,朝廷應當放棄火器,不去管他。既然如此,當年太宗皇帝為何要組建神機營?太宗皇帝文治武功古來罕見,不正是朕要效彷的明君嗎?若說耗費了銀子,朕這座紫禁城也耗費了不少銀子,你們不如將其拆卸賣了!”

“陛下息怒。”章懋上奏說:“臣等只是擔憂朝廷開支太甚,陛下並非昏庸之主,所說的增強官軍之力原也是題中之意。只是大朝會第二日,河南、山東、浙江為了四十萬修河銀兩爭上了整整一天,所求者皆為百姓之望。朝廷武備已然大有改觀,何必再多花銀兩?”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左都御史張敷華也勸戒,“臣聽聞陛下於北境撥銀百萬以擋韃靼,又撥銀三十五萬靖平海疆,如今再提火器,實為不該!陛下初登大寶,理應與民休息,斷不可起好戰之心,耗竭天下民力!”

朱厚照有些皺眉頭,“西北撥銀百萬,朕用的是開海的銀子,東南靖平海疆,朕用的是海貿的銀子!你說朕不與民休息,這些銀子哪一筆是來自於加派賦稅?!朕每日不辭辛勞,欲重振大明國威,怎麼爾等心中竟覺得朕這是徒耗民力?!”

“自秦漢而至隋唐宋元,個個都是開國建元的初年武力強盛,而至中後期則吏治腐敗、軍隊廢弛,你們睜開眼睛瞧瞧,大明是不是也一樣?若是再這樣昏昏沉沉下去,大明是不是亡國有日!還有你林尚書,沒有了鐵梨木,就跑來跟朕說朝廷乾脆放棄算了。你這個尚書當得未免太輕鬆了,兩手一攤說做不到,沒有一句是說怎麼做,是不是要朕去給你砍木頭來,那朕要你何用?!”

皇帝原先是會發些脾氣。

不過過了這麼些年,其實也是越來越少了。

但今天這脾氣沒忍住。

主要是朱厚照忽然覺得做一件事好難,他都沒有折騰國庫,結果還是要面對重重阻力,彷彿就是皇帝搞來一些錢,也應該交給他們決定要怎麼花。

臣子們見皇帝發怒,也大多不敢多言,默默跪了下來,全都低著頭。

朱厚照一甩衣袖,“大學士李東陽、謝遷,兵部尚書王炳,工部尚書曾鑑聽旨,”

四名老人家往前一些,跪得一齊,“臣在。”

“朕欲在上至親衛之中抽調一衛組為神機營,撥銀三十萬兩用於火器採購!”

採購?

眾人一聽這個詞,就有些意外。

“朝廷向天下求購火銃,所有能人巧匠,凡能造火銃、火炮者,皆可向朝廷自薦。內閣、兵部、工部合力籌備試射儀式,以其質高而價低者得中,得中以後,朝廷加價採購裝備一衛!是為新神機營!

宣佈完畢以後,朱厚照什麼話也不想說了,“退朝!”

以往他還不可以這麼做。

但是現在朝堂已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什麼這個那個的,當個議題拿來商量是演個戲,早說了議題上的事不是該不該做,而是怎麼做。

既然要這麼搞,那就都不要演這個戲了,直接一道聖旨,說做就做。還有人敢抗旨不成?

其實當初將其放在最後一天,也隱約想到會有這個可能性。

這樣也好,反正明天也就結束了。

大朝會之後,皇帝進一步免朝三日,但是免朝不免事,侍從室反正會去盯,到底這道聖旨擬了沒有。

其實採購的辦法,朱厚照也醞釀了一陣了。

像是武器這種東西,的確可以不必朝廷自己成立個研究院,自己去投資。本來也可以向民間購買,一旦定了一種武器,很快就可以扶持起一家比較大的廠子。

在後世被採用的辦法,還是具有一定科學性的。

這樣一來,朝廷花出去的銀子也不都是換成了幾棟房屋,至少能有什麼東西造出來。

同理,戰馬在這個年代也是一種‘武器’。

所以朝廷是撥銀讓官軍去向太僕寺購買,購買所得銀兩再用於維護、擴大官牧馬場。現在是戰馬數量不足,所以只供軍隊,將來也可以賣到民間,用於運輸。

只有賣出去的馬都有得賺,這樣才是健康的模式。

當然即便有得賺,估計也不夠用來不斷擴大馬場,所以朝廷也要給太僕寺撥銀,這是另外一回事。

而朱厚照在做的事,就是慢慢理順這些關係和邏輯。這些群體姑且可以稱為準國有企業,他們需要一步步壯大,成為新的利益既得群體,才能夠對抗舊的、保守的利益既得群體。

改革最為重要的就是培育新得利益群體,否則肯定就是人亡政息。

簡單的說……當有好幾個大的造武器的廠子,每年總是需要朝廷的‘訂單’的時候,他們自然會有衝動要在政治上獲得分量,來維持甚至擴大朱厚照目前提出的裝備火器這種思路。

如果有人說,沒有戰爭,用不著這些玩意兒。簡單,製造戰爭就可以了。

到那個時候,農耕文化也會喜歡發動戰爭的。因為愛好和平的其中有一個理由,就是打仗它不賺錢。

如果馬政也有一批人,人家靠著這個獲得利益,那朝廷要荒廢馬政,自然就有人反對。

現在朝堂上就一幫地主,當然是啥也不幹,天天以農為本,讓老百姓去當佃戶、老老實實種地了。

說來也是湊巧,

大朝會這一結束,天上就下起了小雨。

春雨啊,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各地要回去的車馬被雨水所阻,但是不妨礙人們在京師之中取景作樂,聽雨品茗。幾名太監撐著紙傘,折過弄堂敲響梅府的大門。

宮裡有恩旨,梅府古氏獲准進宮探望永壽宮的兩位貴人。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