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八年四月初四,皇帝命欽天監的官員選取吉日,將花馬池之戰的有功將士召進皇宮。古人對天氣的變化有一個基本的經驗性判斷,四月初四這日天空藍如一片碧湖,白雲層層,暖意融融。

吉時一到,皇帝便登上午門,他今日身穿冕服,腰繫玉帶,雖然臉龐稚嫩,但幾年時間運用權勢的手段犀利,所以自身自有一層威勢,迫人心神。

這是掌握實權的帝王。

皇帝左右兩側有大漢將軍執戟站立,一直延伸到兩側的翼樓。

朝廷的官員已分文武,在午門之下站列。皇帝要在這裡簡短的進行宣旨,隨後入午門,行大宴。

這片天上的雲彩飄過了一片又一片,距離上一次有這麼多的武將齊聚,還真不知要追朔到哪一年。

早些年吳寬、程敏政等人勸諫太子、後來是劉大夏、劉健,到此刻,朝堂上吏部、兵部、戶部……都為皇帝掌控。

上直親衛也被部分恢復,軍學院每日宣傳‘類民族主義’的價值觀。

皇帝初登基,又有此次花馬池之戰的大勝,皇帝親自提拔的武將藉此機會皆可登堂入室,掌握機要。

似李東陽、謝遷等成化、弘治年間的老臣心中都很複雜,時間並沒有過去多少,但形勢已經全部改變,同樣是站在君前,可那份感覺早已不同。

李東陽早上碰到王鏊的時候還深深看了他一眼,當年王濟之最早說一代聖君,這才過去多久,話就已經應驗了。

哪怕是糾核百官儀態的御史都覺得輕鬆不少,除非真的肚子痛或者身上癢,否則誰會在這裡扭來扭去。

“咳。”

司禮監劉瑾故意發出這樣的聲音,午門前的所有官員神情一凜,所有心神集中起來。

不久後,朱厚照的視線裡出現楊一清,他領著眾人自遠而近,來到午門之下。

“臣三邊總制楊一清,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老頭兒使出了渾身力氣大喊,“正月末,臣接上諭,整軍備戰,戍邊保民。幸不辱命,三月我軍於花馬池痛擊韃靼,斬殺敵軍八千餘,奪回牛羊數千頭,金銀六萬餘兩、布匹銅鐵無算……”

這個時候作為皇帝的朱厚照只用說一個字,“善!”

之後劉瑾傳話,兩邊太監、大漢將軍一個一個複述皇帝的話,一時間喊聲震天,氣勢如雷。

這樣的程式都是事先已經安排好的,朱厚照沒有興趣改動。

內閣李東陽代表群臣,請皇帝賞賜有功之臣,皇帝再說一個字‘準’。

實際上,所有的升賞先前都已經擬定。而且有些訊息已經透露了出來,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振武營指揮使周尚文將會代替楊尚義統率大明騎兵。

而楊尚義則摘去副字,但卻不是大同總兵,而是升任寧夏鎮總兵。

這是頗有味道的一次調整。

對於周尚文來說考驗極大,原先那些楊尚義的人他能不能震住,就全靠他自己了。

對於楊尚義來說一樣驚心動魄,皇帝做出的這個動作,使他莫名害怕,同時也有一絲不敢與人言的心寒,他自問是沒有任何異心的。

其他如譚聞義等人也都各自有賞,但最為重要的楊一清卻沒在此時宣佈。

朱厚照深深看了老頭兒一眼,他到此時都不確定,楊一清一會兒會不會替劉大夏求情。

……

……

過午門後,奉天門外的廣場上,宮裡已經擺好了幾十張圓桌,皇帝單獨一桌,他左右兩側離得近的分別就是朝廷重臣和楊一清等人。

儀式不像剛才一般莊重,朱厚照就隨意了一些,

“朕今日大宴群臣,一是為楊應寧等有功的將士賀,二是為大明國運昌隆賀,大明國祚傳至朕的手中,已歷百餘年,上次有花馬池這樣的大勝也該有幾十年了。朕不是開國的帝王,還沒有什麼豐功偉業。所以朕要感激為國征戰的將士,今日之後,朕與諸位便一同留於史書之上了。”

朱厚照舉起手中杯,示意其他所有人,“敬為國征戰的將士!”

皇帝這樣,就連李東陽、謝遷等內閣閣臣也不敢託大,全都站起身敬酒。

這一次,皇帝的酒杯裡是真的酒,喝入口中稀稀拉拉的,辣得他嗓子疼。

楊一清官位再大、功勞再大,也不敢就這麼輕受下來,他立馬跪地,“啟稟陛下,臣累受國恩,才有今日。一騎孤影過山川,家國萬里赴戎機,身為大明臣子,自當上效君父,下安黎民,但有微功,也是仰賴陛下籌謀,臣何敢居功?”

朱厚照等了他很久了,看他終於出列,那眼神便朝邊上的豐熙、郭尚坤看了看。這兩個傢伙面無表情的,也不知道最後能不能勸成。

“……家國萬里赴戎機。”皇帝呢喃著,重複楊一清念得這半句短詩,後半句尤其合他的心意,“這句好。先前朝中有大臣言朕少年心性,喜好兵事。他們又哪裡知曉,所謂喜好兵事,其根源在保家衛國四字。十年飲冰,難涼熱血。朕若是不做皇帝,還真願意當一個少年將軍,踐行你這句‘家國萬里赴戎機’!”

說完,他看了一眼楊一清,那樣子像在等些什麼。空出的時間令李東陽等大臣都略有驚奇,還以為皇帝是有什麼事。

這片刻之間,楊一清的內心其實已經翻江倒海,皇帝搞出這麼大的陣仗、這麼多的人,這麼隆重的為他們慶賀,他在這個時候忽然為劉大夏求情……

朱厚照也確實在等,如果沒有,他就要說接下來的話了。

時間一分一秒,

楊一清終於又開口,“……陛下…乃天生天子,麾下勐將如雲,臣於寧夏所遇主將,皆願成為陛下萬里赴戎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朱厚照眼皮子抖了抖,他抬頭向豐熙看去,這個時候,他便不是面無表情了。

楊一清面對清流壓力,竟不開口?

好!

皇帝伸出手去,將手中酒杯遞給劉瑾,自己奔向御桉,隨後轉身,“西北三邊總制楊一清聽旨!”

“臣楊一清接旨!”

“弘治十八年正月,韃靼火篩部有兵四萬餘騎,於國喪期間寇邊掠奪,殺我子民,辱我國體。你運籌帷幄,誘敵深入,花馬池一戰,殲敵八千餘,打散火篩部,於長城之內截殺敵軍,大漲我軍之威,使百姓免受戰亂之苦,使朕可以告慰祖宗在天之靈,不負先帝厚望。楊一清,於此節你有特別的功勞。”

這話的意思誰都聽得懂,弘治皇帝剛剛去世,韃靼人便領兵來犯,這個時候擊退敵軍,新皇帝當然感激。

說起來,也有不少人羨慕楊一清,人家立戰功就是戰功,他立戰功時間點還挑的特別好。

“……朕也不是不敢賞的人,只要有功,哪怕是破例,那又如何?其他各位愛卿也是,朕等著你們也為大明立此天功!”

這樣的調門起得有些高,可楊一清實際上已經是西北三邊總制,總督西北軍務,再升還能往哪裡升?就是楊一清自己心裡也滴咕。

“……賢臣輔弼,乃治國之道。朕的內閣如今不過兩人,朕便親賜,你入內閣,以閣臣之尊掌西北軍務,位列謝閣老之後!”

竟然是楊一清!

劉健去職之後,滿朝文武都在盯著會有誰遞補入閣,眾多人在王鏊和韓文之間搖擺不定,怎麼也不會想到聖心默定之人,竟然是楊一清!

可他依舊領西北軍務,京中需要閣老議定之事,以後又當如何決策?

總不能有什麼大事就先給楊一清去封信,再等他回封信說明自己的意思。固原府遠在千里之外,這樣一來一回那還能辦什麼事?

那這不就是一種有名無實嗎?皇帝到底是真要賞,還是假要賞。

這個疑惑,就是楊一清自己也講出來,“陛下,微臣戍守邊疆,難行閣老之職,且邊疆之臣入閣,國史之中未有先例,臣請陛下收回成命!”

朱厚照早就對內閣的人員結構不滿意了,總共幾人,都是文臣,整個朝廷都是文臣的聲音,臣權之大搞得皇帝都很難受。

所以這是他考慮了很久的決定,是不會輕易收回的。

“朕說了,你是以閣臣之銜掌西北軍務,京中的政務不必你操心,有李閣老、謝閣老和眾位大臣。”

這話說到這裡就會讓人覺得有名無實,但之後風雲突變,“不過,朕和諸位愛卿已經有了決定,往後每年二、三月要擇機商議本年的目標、總結去年成效,值此時節,你要回京共議,無故不得缺席。”

這麼說來,那個時候楊一清的意見也就是閣老的意見了。

王鏊和韓文面色不變,他們先前心裡一點想法沒有那是騙人的,到底是自己還是另外一人,其實他們自己也想,現在好了,花落別家,不過皇帝的這套手法確實新穎。

因為人說到底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問題,自己手中的差事有什麼難處,肯定是希望能得到皇帝的支援予以解決。所以楊一清所提的建議,大機率就會和邊疆有關。

皇帝繞來繞去,最終的目標還是兩個字——朝堂。

他要解構文臣對於朝堂的把控,使得武將有可以發聲的渠道。確實巧妙。

說起來皇帝也就是十五歲的少年,卻接連不斷的有令人稱絕的政治智慧,實在是不可思議。

而楊一清、豐熙、郭尚坤三人此時也終於明白,皇帝為什麼在意為不為劉大夏求情這件事。

因為立下這樣的大功,使得皇帝能夠名正言順的破例的機會實在不多。錯過了這一次,對楊一清個人來說就是政治前途的事兒,皇帝也不會很在意。但若真的發生,真正的影響卻是在今天,這才是皇帝在意的!

豐熙望了望那個年輕的身影,他站在群臣的注視之中,是如此自信。

“楊卿,你要明白朕的良苦用心。”

這是皇帝的大計。

楊一清不敢亂來,唯有深深叩頭,以謝君恩。

“臣楊一清謹遵聖命!”

皇帝轉向李東陽、謝遷二人,“李閣老、謝閣老,你們兩位往後要辛苦些,西北不能沒有楊應寧,這是真正的軍國大事。”

“遵旨。”

李東陽和謝遷想的是:楊一清後來居上,已經走在了王鏊和韓文的前邊兒。

入閣這種事是很講究先後順序的。

他們這兩人,再怎麼樣都是先帝的老臣,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們不是皇帝提拔起來的,皇帝感覺上總是差了一點。

所以或早或晚,他們都會步劉健的後塵。再說句不好聽的,他們不走,王鏊、韓文往哪裡進?

但這兩人就算進了,以後也要在楊一清後面了。

也就是說楊一清這番立功,其實是給自己預定了一個內閣首揆的位置,如此恩賞,確實可以說是破例。

皇帝重新坐回御座,“以閣臣之尊在西北一地,楊閣老你可說是凌駕於任何一位封疆大吏之上了。”

“陛下如此重信,令臣汗顏。陛下但有吩咐,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這老頭兒還是懂事的,皇帝賜恩如此重,而且老實說三邊總制哪裡需要一個閣老,這樣的安排顯然是為了不一般的任務。

“為守護邊疆、保我子民,朕欲以復套為國策,你可敢領命?”

這個事兒,皇帝早就朝中大臣打了招呼,所以此時氛圍雖然肅穆,但也沒有什麼異變。

楊一清則拳頭緊握,心跳加速!

君王的才能高低真的是完全不一樣!

像復套這樣的大事,換以前的弘治皇帝,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做成!

但是正德皇帝就不一樣!當太子時就謀劃登基之戰,戰而勝之則借凱旋之威定立國策。將他塞到內閣裡,一是解構文臣一直以來把控朝堂的舊例,二是為復套樹立一個超級‘邊臣’,真正為復套成功創造條件。

一手朝堂,一手邊疆,這一套下來是環環相扣,一著不差,實在令人拍桉叫絕。

至於領命不領命,復套之疏就是楊一清自己上的。他雖然也計算、也有城府,但何時忘記過萬里赴戎機?

有此英斷之主,四方來賀在望。

這是楊一清真正激動、在乎的東西,至於其他的小節……呵,有了貞觀之治,玄武門之變又如何?

“臣願領此命!終臣一身,也要為大明收復河套!為陛下開疆拓土!”

朱厚照抬頭,咬著牙說:“不是開疆,那裡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

===

又堵在高速上啦,不過可以更新。年前不是沒有駕駛員嗎……這次回家帶了一個。

明天恢復兩章六千更新。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