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秦檜與趙匡義在內黃縣成功匯合後,雙方相處的就不怎麼愉快。

不愉快自然是有原因的,正常情況下,秦檜不會主動招惹趙匡胤這個手中握著兵權的將領,而趙匡胤就算嘴再碎也不會無緣無故的和秦檜這個右相拉仇恨,一切都是有緣由的。

雙方的爭執點就在於要不要放一部分金兵過橋。

在秦檜看來自然是以穩妥為上,眼下的當務之急還是把這些邊軍都安安穩穩地救下來,儲存朝廷的有生力量。

但趙匡義卻不這麼想。

左威衛千里迢迢從泗水一帶趕過來,難道就只是為了救下這些被金人追殺的顧頭不顧腚的邊軍?

搞笑呢?他趙匡義不是這些人的爹,也不是他們媽,自然沒這種義務。

相反,趙匡義更樂意用這些邊軍的廢物來襯托他們左威衛的強悍英勇。

這些邊軍平日裡號稱百戰之師,可現在還不是被金人一路通關,狼奔豕突地逃到了這裡來?

反觀他們左威衛,只要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優秀,豈不是瞬間就可以反超這些邊軍,成為大乾所有在編兵馬中最靚的仔?

而且誘惑趙將軍的不只是這個名頭,還有實打實的利益在。

自從金國起兵叩邊開始,大乾這邊的情況就是一路告急、愁雲慘澹。

今天丟幾座邊關,明天被人拿下幾個縣城,後天統計出來死了多少兵馬……

似乎偌大的朝廷就跟紙湖的一樣,被金國人輕輕一吹就要趴下了。

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朝中的文武百官、皇帝陛下,還是各地的鄉紳百姓,大家都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來穩定軍心,民心。

這種時候若是他趙匡義領著左威衛殲滅了金國人的兵馬……不用幾萬、十幾萬,只需要留下金人幾千騎兵,就足夠大書特書的了!

到時候不管是為了激勵後來者,還是為了穩定民心,朝中都不會虧待了他這個“首捷”的將領。

他趙匡義肯定會被作為一個典型,成為所有人的榜樣,名利雙收!

而且要殲滅數千金虜騎兵的事也不只是想想而已,他也是認真考慮過,這是真的有可行性才會提出來的。

首先,他們左威衛是駐守內黃修整了好幾日,而金人則是千里奔襲,邊軍累的不行,難道他們就不累了?

邊軍只顧兜著屁股逃命,這些金人騎兵還要忙著燒殺搶掠、籌集軍糧,指不定比左威衛還累。

以逸待勞,迎擊金虜,這是左威衛的第一個優勢。

其次則是那些金虜騎兵的習慣,路途中只要是敢於開啟城門,接應那些潰逃邊軍的城池,無不例外被金人騎兵緊隨其後衝了進去,上演了一場屠殺。

而如今按照這個規律,他們肯定也會想緊隨邊軍屁股,突入內黃,給駐紮在其中的左威衛來個大的。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了,邊軍需要從橋上過河,這些金人騎兵也不可能從天上飛過來,肯定還要藉助這幾座橋過來。

但這樣一來,主動權就掌握在趙匡義手裡了,他想放多少騎兵過河,就能放多少人過河。

他已經提前在城頭上準備好了投石機,在造橋之前就以數次設計錨定好了位置,此外還有造橋過程中就在其中埋好的,以牛皮包裹起來的炸藥……

只要金人騎兵的前軍過橋,就立馬發動,將這四座橋完全摧毀!

到時候過了河的金兵就是魚肉,而他們左威衛就是刀俎,想怎麼炮製就怎麼炮製他們。

這種冒險的精神自然是和秦檜的穩妥想法完全相悖,雙方因此也明裡暗裡爭吵了好幾次。

在秦檜看來,趙匡義就是標準的人菜癮大。

石樑河邊的事已經完全能證明這是個什麼貨色,他描述的計劃雖然非常動人,但真要執行起來變成什麼樣卻是未知數。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而且更關鍵的是,掙再大的軍功對秦檜的好處都有限。

作為被朝廷派到這邊來處理亂子的總負責人,一場戰爭的勝敗對他來說並沒有那麼重要,秦檜需要考慮的反倒是整個戰略大局上的得失。

打個小勝仗對他來說算不上什麼功勞,就算一直吃敗仗都沒事,只要能攔住金兵南下的腳步,把他們限制在冀州,不去禍禍更多地方,就算他秦檜完成了任務,如此他才算有功。

兩人的目的並不完全相同,也不在一個頻道上,自然是誰都說服不了誰。

秦檜身份雖然高,但卻是個光桿司令,下面的左威衛將領只聽趙匡義的,對他這個文官卻不是那麼感冒。而趙匡義雖然掌握著兵權,但秦檜畢竟是被朝廷派過來,名義上總領軍事的右相,他也不能完全不給面子。

最終兩人還是達成了妥協。

如果逃過來的邊軍被金人騎兵緊咬著,無法脫身,那就執行趙匡義的計劃。

沒辦法,到時候想不執行都難。

可要是邊軍身手了得,到達衛河時已經甩脫了金人的騎兵,那也不能幹等著他們追上來,必須快速毀掉這幾座橋,擋住金兵的腳步。

至於後續如何……那自然是讓邊軍們修整好了,恢復了實力,再同吳三桂一起商量。

沒錯,在秦檜看來,吳三桂比趙匡義還是要靠譜一點的。

逃跑也是一門本事,前者能帶著好幾萬邊軍從金人手中一路跑到現在,還沒太大損傷,已經足以說明其能力了。

要是換成趙匡義,可能破關的第一時間就坐著他的小驢車跑了……

城外的隆隆馬蹄聲也掩蓋不了城頭上兩人的喊聲,一個讓他們趕緊派兵斷後,另一個則讓他們不用斷後,每一個將士的性命都是性命,不用做此無謂的犧牲。

要是雙方意見統一也就算了,可現在這個樣子卻讓吳三桂和一眾邊將更為難。

不僅要考慮哪種對策對他們更有利,還要思忖得罪城頭上的哪個人後果更嚴重一些。

但所幸這些人都知道,眼下可沒太多時間留給他們墨跡。

吳三桂咬了咬牙,還是下了命令。

“趕緊去砍樹,放棄戰馬,抱著樹樁過河!”

還輪不到過河的騎兵已經不能再幹等著了,只能用這種法子,能走一個是一個。

戰馬再珍貴,也比不上這些經歷了戰火淬鍊的戰士。

馬沒了可以再養、再買,甚至是從金國人手中搶,但你把金兵搶過來人家可不會替你打仗……

“每部抽調一百弓騎,去斷後!”

吳三桂的目光冷冷地掃過在場的諸多邊將,最終還是盯住了一個倒黴蛋:“劉遊擊領兵前去,快去快回!”

本來這種時候應該輪到他這個主將發揚精神了,但這種情況自然是不存在的。

吳三桂可沒那麼偉大,奔逃數千裡為的不就是活命嗎?這時候再講究榜樣,說不定就把小命給發揚出去了。

倒黴的劉遊擊黑臉煞白,四周環視一遭,卻發現並沒人聲援他,就連往日的好友都轉過了頭,避開了他的目光。

沒辦法,犧牲他一個,成就所有人,這時候誰敢替他發聲,就是和自己的小命過不去。

“劉遊擊!”

吳三桂面無表情地望著他:“暫時拖住金人,本將會上秉秦相和趙將軍,為你留下一座橋斷後!”

終究是沒把人逼到絕路上,邊將們的接受程度就高了許多。

弓騎兵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需要和敵人短兵相接,也就意味著他們不一定會死,這種斷後的任務只要調轉馬頭跑回去放幾輪箭,然後再往回跑就是了。

劉遊擊感受著吳三桂冰冷的眼神,心中已經明白了一切。

現在去還有生還的可能,可要是抗命不遵……可能下一刻就被軍法處置了。

畢竟吳三桂之所以選他也不是沒原因的,雙方之前的關係就不怎麼好,不是一個派系的……

咬了咬牙,劉遊擊還是拱手領命,走上了這條捨己為人的道路。

目送著他領兵前去斷後,一眾將領的心中並未放鬆多少。

弓騎兵去斷後固然不會全軍覆沒,但這也註定了他們的斷後不會有太大成效。

他們能射箭,金國人中的善射手更多,到時候萬箭齊發之下,說不定就把這些人懟成了刺蝟。

不真正用血肉之軀去填,而僅靠幾根箭羽是攔不住金國騎兵的腳步的。

吳三桂派出去砍樹的邊軍們很快就抱著木頭回來了,只不過第一批邊軍並未忙著抱木頭飄過河,而是先由精通水性的邊軍除去盔甲,拿著木頭去河中加固剩下那兩座搖搖欲墜的木橋。

沒辦法,方才那座垮塌的木橋已經給諸位將領留下了陰影,這要是再塌一座,那他們就直接不用玩了。

城頭上,眼見邊軍已經分出了兵馬去後面斷後,趙匡義的臉色一下子變的鐵青起來。

當著這麼多人的面被無視只是次要,最重要的是若金兵真被拖住了,等邊軍全過了河,他想要的戰功就飛走了。

另一邊的秦檜卻松了口氣,心說吳三桂果然比這個姓趙的靠譜不少,至少懂得捨棄,也有大局觀。

但事實證明,他還是高興的太早了。

這支前去斷後的隊伍離金兵老遠就剎住了車,零零散散的射出幾波箭支後,就立刻調轉馬頭往回跑。

這麼騷的操作差點讓秦檜和趙匡義閃了腰,目瞪口呆地望著前方的情況。

金人顯然也被這些斷後之人的操作驚住了,原本預想的血腥拼殺、快速殲敵沒有發生,就連預備給這些斷後隊的“箭雨洗臉”都只射到了他們的尾氣,自家人反而被他們的亂箭放倒了不少。

觸發了血怒的金兵當即策馬狂追,連口中的嗷嗷怒嚎都高了好幾調。

雖然斷後軍射出去的箭讓金兵有了幾分混亂,但被激怒的金人反而暴發出了潛力,速度更快了幾分。

這一來一回之下,很難說劉遊擊的斷後究竟是起了正面作用還是副作用。

而且就憑他們這德行,也用不著吳三桂他們幫他留橋了,等他衝回來,這些邊軍還撤不完呢!

吳三桂等一眾邊將見到這種情況,氣的臉都綠了,恨不得把劉遊擊生吞活剝。

好在劉遊擊還是有幾分理智的,現在這種情況是能在金人手裡活命,可得罪了這些同僚上司,回去之後一樣活不了……而且會死的更難看。

按照吳三桂的性格,說不得要給他按上一個臨陣脫逃的罪名,而飽受損失的諸多同僚可能也會推波助瀾……

劉遊擊擔心的不只是他自己,還有一家老小……

想到這裡,他咬了咬牙,又下令身邊一幹騎兵,轉身向後。

但這時候再怎麼射箭騷擾也已經晚了,金兵根本不可能為此停下半步,除非這些人一頭扎進金兵的騎陣中,以血肉之軀拖住他們。

但劉遊擊顯然沒這麼無私,而且就算他很偉大,下面那些東拼西湊起來的騎兵也肯定不會跟著他去送死,衝著衝著說不定就東分西散了。

所以他做了個很油滑的決定,邊向金兵衝鋒,邊放箭吸引仇恨,但離金兵先鋒隊形很遠的時候,又調換了方向,向著衛河的上游方向斜著撤退而去。

如此一來,那些衝在最前面的金兵不可避免地被他們吸引到了仇恨,一邊彎弓搭箭,一邊揮舞著手中彎刀向著他們追去。

後面的金兵將領意識到不對,急忙喝令前鋒不要上當。

然而前鋒們箭出如雨,幾乎每一波都能帶走十幾個邊軍騎兵,讓他們慘叫著墜馬,同時邊軍也反身還擊,射落了一個個金兵,在如此斐然戰果刺激和身邊戰友的慘叫之下,金兵前鋒們也被激起了兇性,殺紅了眼,策馬狂追。

金兵將領無奈,但總不能再派人去追這些前鋒吧?

金兵主力繼續加速,向過河的邊軍主力追去!

但就是劉遊擊爭取來的這麼點時間,就成了邊軍們撤退的關鍵。

一個個來不及過橋的騎兵放棄了載著自己奔逃千里的馬匹,抱著浮木劃過了衛河,吳三桂他們這些將領也趁著這個機會,策馬從橋上來到了河對岸。

如此一來,還沒過河的邊軍只剩了不到五分之一。

但就在此時,後方的金兵主力已經咬上來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