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後再訂閱吧)

擁擠喧鬧的僕從們眼神熱切,不斷向裡面擠過去。

而站在人群最中間的諸葛亮則是一副衣衫不整、頭髮散亂的模樣。他努力掙扎著推開身邊的人,每次想說話時,剛張開嘴就被周圍的人堵了回去。

發出的聲音在周圍的喧鬧中沒激起一絲水花。

“住手!

呂布大怒著從人群外物突入進來,猶如天神下凡一般,把擋路的人全都推開,最終護在了諸葛亮身前。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豈有此理!這麼多人欺負一個文弱的狀元郎算什麼本事!”

諸葛亮好不容易能喘口氣,望著呂布的背影,目中滿是感激。

剛才拉拉扯扯的家僕們也瞪大了眼睛望著他,彷彿被呂布這一身正氣震懾住了。

拋開現實不談,無論誰看了這一幕都要鼓掌,為呂布的義舉叫好。

身強力壯的大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救下來被人圍攻的柔弱書生……

但身在現實中,要拋開現實難免就有點不現實。

呂布見他們不說話,非但沒高興,反而有些急了:“什麼八個千金、九個小姐、什麼全都要的?”

“難不成只會欺負狀元嗎?”

他砰砰地拍了拍胸脯,怒道:“有本事就都對我來!”

什麼??

附近來搶人的僕從們紛紛石化,呆若木雞地看著他。

原來你踏馬圖的是這個!

“就你?你也配?”

站在前方的一個家譜忍不住指著呂布的鼻子,陰陽怪氣起來。

但話還沒說兩句,就被呂布的大手捏住了手掌,疼著嗷嗷叫起來。

其他人見狀又把嘲諷的話又咽回到了肚子裡,但眼裡那種“怎麼不撒泡尿照照你自己”的意思卻非常明顯。

官老爺們招攬狀元郎,那是為了再現下一個秦相,你又是哪蹦出來的泥豬?真就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

外圍有人趁著呂布打不到他們,已經開始高聲叫罵起來了。

呂布一瞪眼,就想衝過去,但這時候他難得理智了一次,想到了後方的諸葛亮,只是記下了那些人的相貌。

“今日多虧了奉先,咱們還是快走吧!”

諸葛亮裝成與他不認識的樣子,稍稍扶正了衣冠就要離開,要不然再來個什麼意外可就壞了。

呂布張了張嘴,有些惋惜的看了這些人一眼,還是不情不願地挪動著腳步,跟著諸葛亮往外走。

前來拉人的家僕們當然不樂意,但當上去的幾個人都被呂布輕而易舉地推了好幾個趔趄後,就沒人敢再過去放肆了。

~~

風光的金殿傳臚、御街誇官和有些狼狽的榜下捉婿都濃縮在這一天,以後這些進士們不管做到多大的官,恐怕都不會忘了這個日子。

第二日他們又來到了禮部,這次是參加恩榮宴。

恩榮宴又稱瓊林宴、聞喜宴,由禮部主辦,許多朝廷的高官也會前來參加。

這也是進士們在諸多大老面前最後一次刷臉的機會。

以後他們就將以官場新丁的身份,來加入到朝廷這個大染缸了……

恩榮宴次日,便是考庶吉士的時候,但所謂的考試在很大程度上不過就是走個過場,上午考的,下午名單就出了爐。

不出意外,選出來的六十個庶吉士都是殿試前七十名的進士。

這時候新科進士們開始進入朝廷的各個衙門觀政了,而三鼎甲和傳臚卻可以直接踏入官場。

三鼎甲要去的地方自然是翰林院。

高大的玉石牌坊上落著一層厚厚的灰塵,階前的縫隙中有幾根頑強的雜草鑽出來,挺立在風中。

很難想象,這就是曾經風光無比的翰林院。

今日諸葛亮他們前來入職,連個出來迎接的人都沒有。

吏部隨行的官吏對此也不意外,笑呵呵地領著他們三個進了門。

“三位莫要著急,這翰林院啊,突出的就是一個穩字!”

這人在前面一邊引路,一邊搖頭晃腦的解釋道:“諸位在這裡熬著,三年又三年,只要不出什麼大差錯,早晚都能熬出頭。”

“當然了,要是碰巧能趕上朝廷要編纂書目,編完後就能立馬升品,這可是外人羨慕都羨慕不來的……”

他說的雖然好聽,但這是從前的翰林院。

這些年翰林院的光景早就不比那時了。

以前只要慢慢熬著,九年考滿就能升一品,從六品的狀元只要熬個二三十年就能當上侍郎。

而且一般還是尊貴的禮部侍郎。

但現在不行,看看從前的狀元有哪個還留在翰林院就知道了。

一個都沒有。

幾人在翰林院中走著,入目所見的景色都充斥著幾份荒涼和破敗的感覺。

遇到的官員也大多都是些老邁之人,即使偶爾見到年輕官吏,也是神色匆匆而過,連上來打招呼的意思都沒有。

不多時,三人就跟著官吏來到了一處大堂前。

“這裡就是赫赫有名的狀元廳!”

小吏向上方指去,三人才注意到廳堂門上還懸著一塊牌匾,上書遒勁有力的三個大字“狀元廳”。

“這裡便是狀元郎日後要待的地方了。”

小吏替他們推開門,一股肉眼可見的灰塵撲面而來,嗆得他咳嗽著連退兩步。

諸葛亮他們三人也是萬分不解,這前幾任的狀元難道都沒在這待嗎?

但被嗆了一嘴灰的小麗也沒心情再和他們解釋了,示意諸葛亮留在這裡後,便又領著王華和包拯兩人去了別處。

諸葛亮望著他們的背影看了片刻,這才輕手輕腳地踏入了這個狀元廳。

這個地方是翰林院的特色建築,每一科狀元進入翰林院後,不管官職大小都會在此地辦公,一直到他們升官離開翰林院。

但看著桌上和滿地的灰塵,連書架上的書本都有被老鼠啃過的痕跡,由此便可知道這裡已經許久無人光顧了。

頭一次來衙門的諸葛亮並沒帶什麼書童,他打量了一眼這裡的環境後,又默默退出了狀元廳,去翰林苑的門房借了木桶、抹布等東西,打水了自己打掃起來。

另外兩人去的地方雖然稍稍有點人氣,但也就比諸葛亮所在的狀元廳強一點,而且周圍與他們共事的還都是滿身暮氣的老人。

大多數都是等著退休致仕的那種,還有幾個異類即便過了退休的年齡,也依舊留在翰林院中,似乎要同這個暮氣沉沉的衙門一同被埋葬。

如今的翰林院就是這麼的沉寂,這麼的一眼就能望到頭。

難怪前面的三鼎甲甲早就跑光了,正是朝氣蓬勃的狀元、榜眼、探花,誰又肯甘心留在這種地方,陪著翰林院老去?

對於接納這三位三鼎甲,朝中的其他衙門,不管內朝外朝都特別熱情,特別上心。

在這三人剛剛入職的第二天就紛紛拋來了橄欖枝,只要願意過去,就能平級調動甚至可以升一品。

但三人都沒答應。

官員們也不怎麼在意,往年也是一樣的情況,但最長的堅持了多久?不過半年而已。

但這些人不知道的是,從前進入翰林院的三鼎甲只能在暗無天日中苦熬,但這次的卻不一樣……

呂布一瞪眼,就想衝過去,但這時候他難得理智了一次,想到了後方的諸葛亮,只是記下了那些人的相貌。

“今日多虧了奉先,咱們還是快走吧!”

諸葛亮裝成與他不認識的樣子,稍稍扶正了衣冠就要離開,要不然再來個什麼意外可就壞了。

呂布張了張嘴,有些惋惜的看了這些人一眼,還是不情不願地挪動著腳步,跟著諸葛亮往外走。

前來拉人的家僕們當然不樂意,但當上去的幾個人都被呂布輕而易舉地推了好幾個趔趄後,就沒人敢再過去放肆了。

~~

風光的金殿傳臚、御街誇官和有些狼狽的榜下捉婿都濃縮在這一天,以後這些進士們不管做到多大的官,恐怕都不會忘了這個日子。

第二日他們又來到了禮部,這次是參加恩榮宴。

恩榮宴又稱瓊林宴、聞喜宴,由禮部主辦,許多朝廷的高官也會前來參加。

這也是進士們在諸多大老面前最後一次刷臉的機會。

以後他們就將以官場新丁的身份,來加入到朝廷這個大染缸了……

恩榮宴次日,便是考庶吉士的時候,但所謂的考試在很大程度上不過就是走個過場,上午考的,下午名單就出了爐。

不出意外,選出來的六十個庶吉士都是殿試前七十名的進士。

這時候新科進士們開始進入朝廷的各個衙門觀政了,而三鼎甲和傳臚卻可以直接踏入官場。

三鼎甲要去的地方自然是翰林院。

高大的玉石牌坊上落著一層厚厚的灰塵,階前的縫隙中有幾根頑強的雜草鑽出來,挺立在風中。

很難想象,這就是曾經風光無比的翰林院。

今日諸葛亮他們前來入職,連個出來迎接的人都沒有。

吏部隨行的官吏對此也不意外,笑呵呵地領著他們三個進了門。

“三位莫要著急,這翰林院啊,突出的就是一個穩字!”

這人在前面一邊引路,一邊搖頭晃腦的解釋道:“諸位在這裡熬著,三年又三年,只要不出什麼大差錯,早晚都能熬出頭。”

“當然了,要是碰巧能趕上朝廷要編纂書目,編完後就能立馬升品,這可是外人羨慕都羨慕不來的……”

他說的雖然好聽,但這是從前的翰林院。

這些年翰林院的光景早就不比那時了。

以前只要慢慢熬著,九年考滿就能升一品,從六品的狀元只要熬個二三十年就能當上侍郎。

而且一般還是尊貴的禮部侍郎。

但現在不行,看看從前的狀元有哪個還留在翰林院就知道了。

一個都沒有。

幾人在翰林院中走著,入目所見的景色都充斥著幾份荒涼和破敗的感覺。

遇到的官員也大多都是些老邁之人,即使偶爾見到年輕官吏,也是神色匆匆而過,連上來打招呼的意思都沒有。

不多時,三人就跟著官吏來到了一處大堂前。

“這裡就是赫赫有名的狀元廳!”

小吏向上方指去,三人才注意到廳堂門上還懸著一塊牌匾,上書遒勁有力的三個大字“狀元廳”。

“這裡便是狀元郎日後要待的地方了。”

小吏替他們推開門,一股肉眼可見的灰塵撲面而來,嗆得他咳嗽著連退兩步。

諸葛亮他們三人也是萬分不解,這前幾任的狀元難道都沒在這待嗎?

但被嗆了一嘴灰的小麗也沒心情再和他們解釋了,示意諸葛亮留在這裡後,便又領著王華和包拯兩人去了別處。

諸葛亮望著他們的背影看了片刻,這才輕手輕腳地踏入了這個狀元廳。

這個地方是翰林院的特色建築,每一科狀元進入翰林院後,不管官職大小都會在此地辦公,一直到他們升官離開翰林院。

但看著桌上和滿地的灰塵,連書架上的書本都有被老鼠啃過的痕跡,由此便可知道這裡已經許久無人光顧了。

頭一次來衙門的諸葛亮並沒帶什麼書童,他打量了一眼這裡的環境後,又默默退出了狀元廳,去翰林苑的門房借了木桶、抹布等東西,打水了自己打掃起來。

另外兩人去的地方雖然稍稍有點人氣,但也就比諸葛亮所在的狀元廳強一點,而且周圍與他們共事的還都是滿身暮氣的老人。

大多數都是等著退休致仕的那種,還有幾個異類即便過了退休的年齡,也依舊留在翰林院中,似乎要同這個暮氣沉沉的衙門一同被埋葬。

如今的翰林院就是這麼的沉寂,這麼的一眼就能望到頭。

難怪前面的三鼎甲甲早就跑光了,正是朝氣蓬勃的狀元、榜眼、探花,誰又肯甘心留在這種地方,陪著翰林院老去?

對於接納這三位三鼎甲,朝中的其他衙門,不管內朝外朝都特別熱情,特別上心。

在這三人剛剛入職的第二天就紛紛拋來了橄欖枝,只要願意過去,就能平級調動甚至可以升一品。

但三人都沒答應。

官員們也不怎麼在意,往年也是一樣的情況,但最長的堅持了多久?不過半年而已。

但這些人不知道的是,從前進入翰林院的三鼎甲只能在暗無天日中苦熬,但這次的卻不一樣……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