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關山躍啃文獻,邊到處找人吃飯聊天的時候,元老院的任命狀確下來了:魏八尺為高雄地區行政長官,統籌協調臺南地區的全部事宜。而他和李東田的相關任命文書也下來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粗粗一看臺灣開發的人事公告,這配置算是豪華,方方面面的元老有十多人。既有長期任命也有短期出差性質。他和李東田算是長期任職,短期任職的人員中以建築公司的元老居多。

關於臺灣的行政建制問題。原本執委會在討論臺灣問題時,建議成立“臺灣州”或者“臺灣大區”,以臺灣島的體量而言,“大區”一級的行政單位是當之無愧的。何況元老院中也隱隱約約把臺灣作為“緊急備份”的思潮的存在。

但是政務院認為目前預計對臺灣的控制僅限打狗一地。整個臺南平原尚未一統,更不用說臺北、臺中地區直接設立“大區”級的單位為時過早。於是便只設立了一個“高雄特別市”的建制。任命魏八尺擔任“行政長官”兼“市長”。算是確立了魏八尺作為臺灣地區最高行政長官的地位。

關於這個問題,關山躍倒也不太在意。魏八尺作為最高行政長官嘛,官銜雖然高那麼一點,但是本質上就是個會議召集人。比較令他膈應的是,高雄這個地名雖然源自平埔族(Takau)的名字,畢竟是日踞時代的名字,元老院這麼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拿來就用不大妥當。當然,“打狗”這個名字也不怎麼樣,也可以延續清代的叫法叫“鳳山”嘛!

這麼一想,關山躍原本想拉著項天鷹去找蕭主任“聊聊”。歷史考據的事這未來的高雄國民學校的“教務長”在行。但大家,也包括項天鷹在內都勸他,這事就算不妥也沒到去“聊聊”的程度。況且,政務院的行政命令,找蕭主任也沒用。

透過這事,關山躍看清了一些事情。雖說元老人人平等,畢竟只是理想和口號,實際體現,大約只有全體大會上的一票,平時肯定是做不到的。自己的資歷和年齡,無疑在元老院中處於下游。能力上好一點,能混個中上游,但跟大老們比,差距還比較大。在執委會中,自己除了跟辦公廳主任還熟一些,其他人都未必認識他。再說他能跟蕭主任能說上話,純粹是因為蕭子山的工作性質。他需要跟每一個元老都有點交集。你要說有交情,他和所有人都有交情,你要說沒交情,也可以說完全沒有。再仔細一盤算,自己這些年來好像也沒有在蕭主任那裡走動走動,送點土特產什麼的,只知道蕭主任有個相好,可是連這相好叫啥名字都不知道。

自己在高層,別說影響力,連個“景”都沒有。如果按派系的話,他原來在工業口,後來在陸軍,按理說應該屬於督公的派系。不過,關山躍對拉幫結派非常反感,對某些人,比如那個躲到三亞去的胖子--自己當初還在製藥廠,白天聽到的是衛生口元老抱怨他調戲小護士,霸佔醫院病床賴著不走。晚上在咖啡館,聽到的是農業口元老今天又少了一隻家禽的控訴。

此外他也非常看不慣某些人藉著派系的力量玩弄權術,翻雲覆雨,搞得元老院裡烏煙瘴氣。

但是元老院的釋出的“臺灣開發方案”裡有一些實質性的問題,他決定還是要專門上書談一談的。好在自己現在已經是臺灣方面的“前委”了,上書不但有人看,涉及到具體實務也有召集討論的可能性。

關山躍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雖然他們去臺灣開墾是元老院的“官方行動”,但是他覺得,至少在墾務這一塊還是暫時不宜對外打出“農墾兵團”的旗子,而是以類似於民間鄉紳自治的形式存在。

這首先是為了避免引起各方的矚目,避免產生某些外交糾紛。高雄距離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在臺灣的老巢大員並不遠,臺灣島的另一端雞籠還有西班牙人。元老院目前登陸臺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搞一個轉運基地,並沒有立刻一統臺灣的意思,暫時對這兩股勢力也母須持有敵對態度,採用一個民間形式的墾務機構,在交往中有推諉變通的餘地。

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收服當地漢人移民的時候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臺灣大規模的漢人移民,主要是1624年顏思齊來臺之後透過各種方法招攬來的。顏思齊死後,大家雖然眾推鄭芝龍為首。但是他在本地的影響力並不比荷蘭人強。荷蘭人在漢人移民中徵收人頭稅,形成了事實上的統治。只是荷蘭人並不過問移民內部的事務,允許移民團體在一定程度上自治而已。

要吞併這幾萬漢人移民,不但要面對鄭芝龍集團在本地的代理人的抗拒,還要面對荷蘭人的反彈。如果直接吞併,需要大量資源,還可能會引起反彈。不如打著民間機構的幌子,能減少很多阻力,萬一事情不順利,也有轉圜的餘地。

第三點,關山躍也是相當重點的在呈文中提出的,那就是對當地原住民的懷柔。

關山躍從小是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對“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觀念可謂刻骨銘心。在中國領土上生活的人,自然是中國人。雖然臺灣的原住民都是南洋群島來的馬來系,但是既然都是人,搞什麼“生存空間”之類的他還是有心理負擔的。

他雖然對“土著權益保護協會”不感興趣,但是日常也對很多蔑視原住民的現象看不慣。對於臺灣當地原住民,不管是不是獵頭,只要能和平相處,關山躍是真心想收服他們成為元老院治下百姓的一分子。

他個人覺得,清朝開發臺灣時的一些做法是很值得借鑑的。清廷統一臺灣後,漢族移民日間增多,侵墾原住民土地的現象日漸增加,漢人移民和原住民的衝突也衝突不斷不斷。互相仇殺的事件屢見不鮮。清廷為避免糾紛,規定各原住民村社保留一定土地,即大社五百甲(1甲約合0.97公頃,或者14.5畝土地)、中社四百甲、小社三百甲,為各村社耕獵之地,不準漢人侵墾或租佃。數額以外的多餘荒地,可招漢人移民開墾,向原土地所有者交納地租。當土地屬村社公有時,收取“公口糧租”,用以發給社眾口糧、繳納正供及社內公共費用;土地屬家族或各房所有者時,收取“私口糧租”,歸各家族或各房所有。這種形式的地租,被漢人移民稱為“番大租”。

關山躍覺得,這種互利共贏,合作開發的模式,才是元老院這種先進文明的代表所應該採取的形式。而不是像美國西部大開發那樣,拿著火槍直接把人趕走。

如果直接用農墾旅團的名義,自己的某些施政必然會被人批鬥為“軟弱”,而且政策層面上必然代表了官方意志。用民間組織的名頭就有很大的靈活性了。

有了這些考慮,關山躍參照清朝時開墾臺灣的記載,再糅合自己家鄉的名字,一個晚上沒睡,終於想出了一個“龍江墾社”的名號。墾社是清朝漢人移民來臺後,常用的名稱。龍江則為自己的家鄉名。

這個名詞想出來之後他小小的得意了一把。

至於農墾旅團的基本設定,也做了一些修改。農委會提出的原桉中,打算將開拓的地域全部歸屬為農墾直屬農場。這樣一來農墾的轄地,基本就是除高雄市特別市外的臺灣全部地域了。這個方案太過託大不說,也不易於爭取更多的資源,反而會造成元老院的普遍反感,給人以不好的印象,有農委會擴張地盤,搞獨立王國之嫌,因此他建議葉雨銘,將相應的計劃修改為在墾殖建設成熟,外部威脅(土人襲擊等)消失以後,將居民點和田地逐漸移交當地的行政機構管理。

這麼一來臺灣農墾旅團就不是某個人或者謀個部門的獨立勢力,而是為元老院開疆擴土的急先鋒,帝國戰車上的一顆螺絲釘。到初期開發結束時,農墾旅團的農場和屯居點基本控制在歷史上的“生番界限”附近,成為一個前哨基地的性質存在。

至於組織建設體系,原本就是從舊時空抄來現成的方案,再根據本時空現實情況進行了一定的改動。農墾兵團各級,均實政軍一體的特殊管理體制,大致以一個中隊為一個行政村,一個大隊為一個鄉,一個聯隊為一個縣。作為灣地區目前只設一個旅團建制,目前只下轄一個聯隊,待墾殖面積擴大,人口增加之後再行擴編新的聯隊。

農墾兵團實行“全民皆兵”制度,所有青壯年男子都編入民兵。每個屯居點均編練基幹民兵隊,配備武器。另外在聯隊和旅團駐地各設一個直屬武裝中隊,由國民軍改編而來,作為臺灣農墾兵團的機動兵力。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