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一千輛。

根據統計的資料,從預售開始的一週內,真實網上訂車人數達到了21000人,當然在李鉳的對外宣傳上是預售72小時就有是三萬人訂車,七天八萬,也不算太誇張。

畢竟相比於行業裡華米兩開花說自己36小時預售近7萬輛,車都沒開始造就有3.7萬訂車的,李鉳已經相當收斂了,要不然吹個十萬都可以。

在預熱宣傳時間較短的情況下就有這樣出色的資料,說明前景還是很光明的。

秦園打來了電話,先是祝賀一番又溝通了一會代工生產的事宜,順便提了提合資新能源卡車的事。

除了電池和電控,其餘的車體設計、驅動等方面都是二汽獨攬,不過彗星汽車還是排了點人進去,心照不宣的偷師嘛,反正對方也默許了。

相比於研發和經驗都薄弱的彗星汽車,二汽抽出來的設計團隊不說多麼優秀,至少也能考慮的面面俱到不出簍子。

他們在同時推進砂土車、大中型物流運輸車以及長途半掛車頭,其中設計難度最大,最昂貴最重的就是半掛車頭,畢竟承重最大公里數也最大。

為了達到2000公里續航的硬指標,而且是至少拖50噸掛車的情況下,電池和電機都非常重要。

這一次電機的合作物件是國內的另一家企業,二汽、彗星和他們三家一起開發新的既省電又動力強勁的驅動系統,以及必備的動能回收系統。

但即便樂觀預計,半掛車頭也要搭載5噸以上接近6噸的電池,整車質量控制在11噸左右,這樣誇張的容量所需的控制裝置都需要不少的成本和重量。

至於三千甚至四千公里以上續航的版本已經不能簡單的疊加電池,二汽的設計人員意見是再增加電池車就太重了電機就有問題了,所以最好是提升電池效能。

這一點江誠暫且按了下來,650wh還便宜的電池已經夠好了,不需要太出風頭,要不然說不準會出事。

現在他最關注的還是乘用車的銷售情況,汽車廠已經加班製造,算上代工廠的產能半個月後就有四萬輛的現貨,而且這個數字還會繼續上升。

預售的交車日子也不長,加上運輸也只有短短一個月,相比於某些割韭菜的斷則半年廠則一年以上甚至跑路的車企來說簡直良心到了骨子裡。

憑藉著“良心”,彗星汽車已經兩三次衝上熱搜,短時間內更是贏得一片的正面評價。

這個良心,是價格。

即使加上電池包封裝、安全措施等成本,鹵素電池相比於鋰電池都有著巨大價格優勢,所以彗星汽車的策略也可以定的很不講武德的:

同樣的價格我跑的更遠,同樣的航程我更便宜。

事實也證明價格的吸引力是無敵的,最低端的L1,最廉價的兩廂車型,搭載55kwh的電池組有CTLC工況540公里的續航,指導價7.9w,如果沒黃牛加上補貼,落地也貴不了多少。

江誠還記得他看李鉳發佈會直播的時候,看著他和雷布斯一樣“痛心疾首”的說:

“當時我們的工程師報價說要13萬以上,但我說這個價格絕對不可能,我晚上十一點去找到了老闆,我說這個價太高,要做人民都買得起的好電動汽車。

最後我說服了CEO、生產部門、銷售和後勤,最後把這個數字降到了幾乎不賺錢的地步,這只是為了我們的初心。”

如果不是早知道即使L1的出廠價利潤都有35%左右,江誠或許都會被他這番話感動的哭了。

畢竟一輛很普通的家用小轎車落地13w也就那樣,續航500公里以上的電動汽車這個價只能說便宜了,哪怕是兩廂車能做到10w都算得上極其有價效比。

當時的彈幕上猜測的最低價也不過是9.9w,但李鉳揮手後幕布上的數字是驚人的指導價7.9w,要不是和經銷商透過氣,他們或許都錯以為這裡是出廠價而不是指導價了。

江誠過後翻了翻相關影片和網上的評論,回覆都極其統一:還要什麼腳踏車。

CTLC工況540公里,能跑能遮風擋雨,7.9w可以說是做慈善了,要不是他們強力堅持,經銷商都想把價格再提一提。

兩萬一千輛的預售資料裡一萬多都是L1型,這顯著說明現在不是說大家都買中高檔車,而是沒有這個價位的選擇了。

所以哪怕是比宇迪有著多年的口碑和市場,愛國民族品牌人設都被分去了不少,畢竟人都是現實的。

國貨比宇迪確實好,各方面都不錯,但也不是誰都能輕易掏出那麼多錢支援的。

不需要過多的立人設營銷,就靠這一點國產良心的牌子就有了,而且連帶最近氯鉛酸也火了起來,這種邊沿不受待見的化學物質一時間都成了熱門課題,王家岷打電話過來要求漲工資,理由是北大又想把他高價聘回去帶團隊。

王家岷顯然不可能答應,別說他籤的合同問題,本身氯鉛酸電池技術的專利也是實驗室而不是他的,他只有一點分紅,回去了也是沒用。

不過江誠也聽出來漲工資是藉口,實際上是想要對實驗室繼續進行升級。

根據他最新的成果,如果把氯鉛酸電池所有的先天缺陷全部補齊,理論極限能量密度應該在1700wh/kg,實際中做到1200到1300問題不大,成本會上升一些但還可以接受。

王家岷還想把實驗室的專業性擴充套件一些,製造電池不僅僅是化學的事,需要的是幾個學科一起,當然,資金問題就……

這一次江誠批的很爽快,答應過一個月就增加兩千萬的投入,畢竟前面已經扔出去幾千萬了也不差這點。

這一個月他要正式把幾家公司統一到集團旗下,技術二組獨立出來的研究公司將可能一躍成為除了依然在建設中的海衛半導體外最大的一隻,前途更是不可限量。

即使只吃下大陸三分之一的市場,那也是千億級別的存在,要是去納斯達克上市好好運作一下都能搞到市值1000億美元以上,雖說身板和ATI、英威達、瑛特爾這樣的巨頭沒法比,那也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足以打破格局。

只是上市是不可能的,作為獨苗還會缺錢?

江誠現在正猶豫要不要把海衛半導體和技術二組搞到一起,成為一家有著製造能力的晶片廠商,和瑛特爾類似,既可以設計也可以代工,但有擔心攤子鋪太大沒人管理。

但這樣的好處也很多,至少流片試產都會方便很多,至於CEO……去國外挖個華人?

老黃和蘇大媽都是華裔,除了瑛特爾心大信任三哥工程師,英威達和ATI的老大可都是華人,說不定華人對GPU有天生增益BUFF呢?檢測到你的最新閱讀進度為“第七十三章 常聲”

是否同步到最新?關閉同步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