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宣和元年就生了這麼多讓人不省心的事,宣和不和已露出表像。

第二年,大宋的噩夢繼續。

廢道學、逐道友成了趙佶心頭的一道傷痕,他久久難以放下。

宋江起義影響越來越大,已有難以遏制的趨勢。他們轉戰於京東各地,出沒於青、濟、濮、鄆一帶,各地官府聞之喪膽,對朝廷的威望是一大打擊。

宋金聯合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終於簽訂了把大宋推向深淵的《海上之盟》。

最後一件,也是最令朝廷驚慌的一件大事,那就是聲勢浩大的方臘造反。

這年十月,方臘率眾起義,自稱聖公,建元永樂,設定官吏將帥,以頭巾區別等級。起義軍很快攻陷睦州,殺官兵千人,佔據壽昌、分水、桐廬、遂安等縣;年末,又揮師向西,再次攻克歙州,此時,已成勢不可擋之勢。

件件,可謂流年不利,禍不單行。整個大宋朝廷就如無頭的蒼蠅,忙亂起來。

宋金聯盟不知道是好還是壞,宋江、方臘起義造反不知道何時才能終了,再加上這時黃淮地區出現了災荒,一時間餓殍遍野,死者相藉,百姓陷入了嚴酷的水深火熱之中,朝廷更是不知如何相處。

趙佶手忙腳亂,無奈間只得把蔡京請到殿內,問道:“太師,如今天下亂象,朕將作何計?”

然而,幾年前還在鼓吹國家“和足以廣樂,富足以備禮”的蔡京,此時卻有些懨懨之態,他顫微微地上前道:“陛下,臣已是古稀之年,實是老邁無力,本想為陛下多辦些事情,可力不從心,只能推薦他人了。”

趙佶聽聞,倒不覺得突兀。蔡京七十有四,還能為朝廷辦差已屬不易,哪能還對他做更高的要求?

“太師有話請直,不知推薦的是何人?”趙佶忙問道。

蔡京講道:“與金人合作之事一時還看不明白,只能先請趙使與之周旋,當務之急應是方臘和宋江的反叛。童宣撫使領軍已去南方,相信不久就有好消息傳來,現在倒是河北劇賊宋江難以節制,需派個穩妥之人。”

與金人談判,一直偏向的是趙良嗣的意見:聯金攻遼,收復燕雲失地。因而趙良嗣是作為大宋的主使與金人交涉。

趙良嗣原名馬植,是燕雲十六州的漢族居民,為遼國大族。他在遼國看見遼皇帝昏庸暴虐,政治**,民不聊生,外加女真族的崛起給遼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覺得遼國前途灰暗,危在旦夕,便投靠了宋朝。他與先與童貫接觸,改名為李良嗣,後來趙佶讚賞他的投靠,賜以國姓,更名為趙良嗣。

他先後七次赴金談判,一手促成了海上之盟的簽訂,因此被升遷為龍圖閣直學士,加官光祿大夫。蔡京口中的趙使就是他。

方臘造反的警報上奏到京師時,王黼藏起來沒有報告趙佶,使得義軍力量得以日益展壯大。後來運使陳亨伯請求朝廷調禁兵時,趙佶才得知訊息而驚慌,他趕緊派了童貫和譚稹為宣撫制置使,率禁軍前往鎮壓。蔡京的童宣撫使便是指童貫。

聽到蔡京的法,趙佶倒了頭,給予了認可,他講道:“前番調歙州知州曾孝蘊為青州知州,令其專事鎮壓宋江的造反。可兩浙路方臘造反迅猛,只得令其改任睦州知州,參與鎮壓方臘一事。如今青州知州還是空缺,不知太師推薦何人?”

蔡京笑笑,沒有立馬作答,而是提醒了一句:“陛下可曾記得某次和老臣的一件事?”

趙佶疑惑,不解地問道:“什麼事?”

“劉道師卜卦將有煞星和福星出世。”

“啊!”聽到這裡,趙佶猛然間醒悟過來,雖然事隔幾年,這件事他確實還記得,只因天下一時太平,他給擱置了,此時,蔡京舊話重提,他自然明白過來:煞星已經出世,也該福星顯威了。

“對、對、對,太師提醒的對。”趙佶心中大爽,對蔡京讚譽一番後問道:“難道太師推薦的是高知縣?”

在趙佶心中,一直把高峰作為福星看,因而,一到煞星和福星,他先想到的便是高峰。

蔡京自然滑頭,他不可能對這種無厘頭的事做出定性,介面道:“高知縣是不是福星暫且不,但他任知縣已有四個年頭,這四年來,縣城收入逐年遞增,如今更是佔到整個大宋財源的一成,可見其之前的保證不是虛話。”

大宋年入五千萬緡,一個豐’縣就有五百多萬緡,佔了整個大宋的十分之一,其實力已接近應天府的水平,若再任其展下去,就是過應天府也不在話下。

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要不是豐’縣還處在展的關鍵時刻,高峰早就被調到其它更重要的崗位上去了,哪裡還會讓他在這種地方呆著。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只是打造出來這麼一塊寶地不容易,眾人都知道,如果不把它徹底鞏固下來,很可能過幾年就會衰敗下去,那就得不償失了,因此,朝廷只能為功臣高峰升官,卻不能把他調離崗位。

如今卻又不同,豐’縣的整體形勢已穩定下來,同時大宋又處於亂世之秋,作為能人,此時若不加以利用,豈不是自己給自己過不去?再者,趙佶一直把高峰作為福星看待,拯救大宋的重任或許真的應該落到高峰的頭上。蔡京講出此番話來,正是出於這種考慮。

聽完蔡京的話,趙佶頻頻頭,他對高峰幾年來的功績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因而與蔡京有同感,只是在啟用高峰上他還有顧慮,於是問道:“高愛卿治縣有方,生財有道,這在大宋都是無可比擬的,可是他能否對付劇賊?”

這種顧慮也是有的,有人能文,有人能武,大家各有千秋,你不能要求文人會武,武人會文,那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趙佶就是擔心高峰只會治縣、賺錢,卻不能懲治賊匪,因而才有此疑問。

哪知蔡京卻笑笑道:“陛下不用擔心,高知縣對付匪患可是很有一套。”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