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慧成隨著隊伍緩緩來到古籍特藏庫,離著幾十米,就能聽到裡面人聲鼎沸,嚶嚶嗡嗡一團,聽不清在說什麼。等真到了門口,一股巨大聲浪迎面拍過來,感覺就像進了搞特價的菜市場,每個人都面帶紅光,伸著脖子,聲嘶力竭地和身邊人交流爭辯。瞧他們亢奮的神情,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磕了藥,或者癲癇集體發作!儘管工作人員不斷提醒“請保持安靜”,但效果可以忽略不計,反而讓現場更加混亂。

如此場景,讓每位後來者都覺得其中必然大有文章,然後以更大的熱情、更大的嗓門參與其中。

廖慧成仗著身大力不虧,三下兩下就擠開幾個瘦弱的同行,蹭到最前面,才發現特藏庫裡面是密密麻麻、整整齊齊的上百架線裝書,從書函的顏色和包裝來看,隱約就是傳言中的《文匯閣四庫全書》。至於更裡面,因為視線受阻,就看不清了。

當然,參觀者也走不到書架那裡去,因為前面被一長熘防彈玻璃展櫃隔開,展櫃裡擺著幾十冊樣書,有平放的、有展開的,有《四庫全書》經、史、子、集各部,也有《永樂大典》目錄、正文……林林總總,幾乎把大家想看的、具有代表性的都展示了出來。

之江圖書館也藏有一套《四庫全書》,即《文瀾閣四庫全書》。雖然是殘的,不少為後來補抄,但大體規模尚在,廖慧成平常接觸比較多,所以一看見展櫃裡的《文匯閣四庫全書》樣書,頓時目光一凝。又仔細辨認片刻,他扯著嗓子問工作人員道:“可以上手嗎?”

版本鑑定是門實踐科學,隔著防彈玻璃來看,終究差點意思。

工作人員從旁邊的架子上拿出一張彩色摺頁遞給廖慧成,廖慧成翻了翻,發現上面寫得很清楚,可以上手,甚至可以入內參觀,但不是現在,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只允許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成員和全國古籍保護協會古籍鑑定專業委員會委員,以及少數社會知名人士、新聞媒體記者,在特定時段分批進入。巧了,廖慧成就是全國古籍保護協會古籍鑑定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廖慧成聽到有人向工作人員抱怨道:“要說現在不能上手,還可以理解,畢竟人多,亂糟糟的,確實不適合。再遇到個別不講究的,說不定把好好的書給摸得禿嚕皮。但不準入內參觀,我就不能理解了,難道看幾眼,還能把書看掉塊肉?再說了,不入內參觀,我們怎麼知道是不是擺出來的幾冊是真的,裡面全是假的?”

“對不起,老師。學校就是這麼規定的,具體原因我也不清楚。”工作人員解釋道。

廖慧成朝那位抱怨的老兄揚揚手裡的彩頁:“可以入內參觀,也可以上手,只不過另外規定了時間。”

那位老兄一臉沮喪:“我也看到了,不過我不在邀請範圍內。——咦?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您應該是之江圖書館的廖老師吧?我是西都大學的楊子凡,做《四庫全書》編纂研究的,之前在第八屆全國古籍數字化研討會上見過您。”

“哦,楊老師?你好、你好,你也過來參加研討會?”

楊子凡有些羞赧,搓著手說道:“我是來蹭會的。聽說《文匯閣四庫全書》重新面世,我又是搞《四庫》研究的,怎麼也要來看看。沒想到只能隔著玻璃櫃看看樣書,也不知道具體情況如何。廖老師您是古籍鑑定方面的資深專家,之江圖書館又藏有一套《四庫全書》,您覺得?”

廖慧成明白了,這位應該是人脈一般,或者說沒什麼學術地位的,沒拿到邀請函,屬於旁聽生。他字斟句酌地說道:“從目前來看,我暫時還沒發現明顯的可疑之處。具體如何,還要等進去親自上手檢驗,再和其他專家交流之後,才能得出結論。”

楊子凡童孔一縮:“您的意思是,這套《文匯閣四庫全書》有可能是真的?”

“應該是憑我的眼力,暫時看不出什麼毛病。”廖慧成非常謹慎,不肯輕易下結論,“你不是專門搞《四庫全書》研究的嗎?你的意見呢?”

還沒等楊子凡說出什麼道道來,廖慧成就聽到有人高聲招呼他:“老廖!老廖!快過來,看看這幾冊《永樂大典》成色如何?”

說話那人是武昌圖書館副館長全泰來,也是全國古籍保護協會古籍鑑定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之一,與廖慧成平日裡交往甚密,關係也很好。廖慧成有些抱歉地看著楊子凡:“有人找我,我得先過去一下——”

還沒得廖慧成說完,全泰來又高聲叫道:“老廖,快過來呀!《四庫全書》看個什麼勁兒?反正全國還有三套半,真假都無關大局,這裡可是《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呀,老廖,知道意味著什麼嗎?堪比殷墟甲骨、敦煌遺書啊!”

古籍研究和版本鑑定的圈子就那麼大,全泰來這一叫喊,頓時引來一大票的關注:“老廖!老全!”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喲,你也來了?我還以為你編《再造善本》脫不開身呢!”

“這麼大的事兒,我能不來嗎?”

“全老師,您好!”

“好好好,咱們有幾年沒見了!”

寒暄片刻之後,大夥兒都圍在展示《永樂大典》的幾個玻璃展櫃旁邊,開始切入正題,畢竟這才是全場焦點所在,足以影響未來十年文史哲研究的方向。其他小魚小蝦,還有湊熱鬧的新聞媒體記者,則閉上嘴巴,安靜地圍在他們周圍,傾聽專業人士的高論。

圈內人都知根知底,全泰來也不玩虛的,直接開始點將:“左啟年老師,你對明清抄本最有研究,你們國圖又藏了不少冊《永樂大典》副本,請你先說說你的意見。”

左啟年是個看上去很斯文的中年人:“那我就拋磚引玉,先談談我個人的看法。首先,如果真有人對《永樂大典》作偽,無疑是史上最愚蠢的行為。為什麼呢?因為《永樂大典》絕大部分已經散佚,根本沒有抄襲借鑑的地方;但它又沒有完全散佚,在國內外還存有零零散散的幾百冊,而且清代還有從中輯錄出幾百種書,想作偽,在內容上必須和這些現存的材料相吻合。再加上《永樂大典》篇幅那麼大,光紙張、抄錄、裝表花費就不是小數目。如果作偽,估計成本都要幾千萬、上億,還是做出一眼假的西貝貨,豈不是得不償失?從展示的這幾冊來看,規格、筆墨、內容都不像憑空臆造的,如果全套內容都是如此,那我傾向於這部《永樂大典》應該比較靠譜。但這是不是《永樂大典》正本,或者說,有沒有可能是《永樂大典》在明代或清代的另一個抄本,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

現場馬上有人質疑:“老左,你懷疑《永樂大典》在明清還有另外抄本,這一點我不敢苟同。要知道《永樂大典》體量那麼大,不僅有文字,還有圖畫,還涉及到造紙、砑光、裝池等諸多環節。我記得明代嘉靖年間抄錄《永樂大典》副本,僅抄寫人員就有109人,在舉國之力支援下,歷時五六年才竣工。抄錄副本這麼浩大的工程,只能是朝廷組織的大規模行為。如果還有另外抄本,在史書上肯定會有記載,特別現今《明實錄》《清實錄》俱在的情況下,這種豐功偉績怎麼可能會有闕失?”

左啟年點點頭:“你說的也有道理。所以,還是要看到整部書,才能最終定論。”

全泰來繼續點將:“鑑定抄本,最重要的一個依據是書法字型。沃子凱老師,你是書法大家,對明清書法也有深入研究,你的意見呢?”

沃子凱頭髮花白,面色卻非常紅潤:“別的我不敢說,單從書法字型上看,絕對是經過長期訓練、應對科舉考試的館閣體,現代人寫不出。若是從書法氣息上看,比較像明中前期書法的風格。如果整套書都是如此,我傾向於這就是《永樂大典》正本!”

“臥槽!”

他的話音剛落,人群中就勐然爆出好幾聲或高或低的粗口,因為這是現場第一位專家認定是《永樂大典》正本的。雖然大家心裡本來或多或少都有些相信,但顧及學術聲譽,不敢當出頭鳥,怕挨槍子兒。可他一說完,場中就有人拍大腿後悔了:萬一是真的呢?豈不是讓沃子凱這老小子平白得了好處?

一群版本鑑定的圍在當場,居然被一個搞書法的搶了頭湯,真是窩囊他媽給窩囊開門——窩囊到家了!

全泰來又點將道:“老廖,你是研究明清版本的專家,《永樂大典》雖然是抄本,不是刻本,但版本鑑定的紙墨、印章、避諱字等,在這裡都用得著。你談談你的看法?”

廖慧成覺得趴在展櫃上看不清楚,乾脆蹲了下來:“因為沒有上手,像紙張、印章什麼不好說,但我就說一點,版框問題。因為《永樂大典》是抄本,每頁涉及不同的內容、圖畫,所以全書的版框都是手工繪製的,這在歷代版本中都非常罕見。由於是手繪的,就會導致每一頁版框都會不同,而且會有繪製的痕跡。我們仔細看這展櫃裡攤開的書頁,確實是手繪的。如果說是造假,那絕對是登峰造極的水準!”

全泰來又看向另外一位身材瘦削的老者:“霍先生,你們國圖裡藏了那麼多冊《永樂大典》副本,可以說是最貼近《永樂大典》正本的文獻,也是鑑定《永樂大典》正本最重要的根據。您也談談?”

霍松安清清嗓子:“因為工作上的原因,我接觸過《永樂大典》副本好幾次,對它有直觀上的感受。現在我也就談談直觀上的認識,從氣韻上看,它非常接近《永樂大典》副本;從心理上說,我非常希望它就是《永樂大典》正本;但從情理上講,我實在找不到它在這裡出現的任何理由!”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