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

張守巖一時激動手抓到了朋友的肩膀上:“真特麼好聽,雞皮疙瘩起來了……”

身為軍迷的他是第一次看到戰爭電影裡出現真實的60迫擊炮的開火聲音,搭配上激昂的音樂是真的讓他出了一身雞皮疙瘩。

乒乒乓乓的,清脆的帶有金屬質感的發炮聲讓他全身感覺舒暢和帶勁。

同伴也感嘆了一聲:“好鋼!好炮!太還原了。”

好聽嗎?好聽就是好炮!

這種砰砰砰清脆有力的質感足夠讓軍迷熱淚盈眶了,尤其是經過了這兩年戰爭電影洗禮的張守巖。

只能叫一聲對味兒!

最好的就是最真實的,最真實的就是最好的。

他腦中回想起了曾經在一個論壇上,其他軍迷對這兩年國產戰爭電影的吐槽。

國產戰爭電影中普遍都用的是罐頭爆炸聲,就像情景喜劇的罐頭笑聲一樣,失真且制式化。

對於張守巖這樣的軍迷而言,足以稱得上是電鋸拉屁股——開了大眼了。

讓人驚喜的文戲過後,戰爭場面不僅極其流暢,而且也一次又一次的讓他感到驚喜。

這樣的細節或許只有他這樣的軍迷注意到了,但其實即便不懂的觀眾也會在這些細節中獲得此前沒有的觀影體驗。

或許他們還會感慨,明明感覺戰爭場面沒有那麼驚人和高人一等,但情緒就是更容易激動更容易沉浸在其中。

這還只是一個細節。

緊接著的爆炸場面也讓張守巖舒爽至極。

沒有煙花,沒有火光,不是汽油彈模彷的爆炸,只有土壤被炸起來開花四散,甚至還有挖的散兵坑,是如此的真實而殘酷。

過往類似電影中,哪怕是好來塢的工業電影,也都經常用汽油彈模彷爆炸,畢竟火光和煙花會有更好的視覺效果。

不過當煙花與火光氾濫之後,這種真實的爆炸效果反倒有了一種“跟其他妖豔賤貨不一樣的”感覺,有一種別開生面的感覺。

真實的感覺,更加容易代入其中。

即便不是軍迷的普通觀眾也能感覺到這其中不一樣的地方。

之後,連隊在持續沒有停歇的軍號和彈殼製成的簡易口哨中或憑藉彈坑跳躍前進,或匍匐在散兵坑中躲避炮彈的場面讓張守巖就沒停下過“臥槽”的驚歎。

緊接著又是教科書式的步炮協同,火力引導,各個班組之間相互配合,遞進突擊。

戰士用手電筒蒙著紅布打著六發急速射的訊號,一陣讓人眼花繚亂的操作後,炮兵標定射擊。

然後又是李延年戰士用53式步槍曳光彈用尾部曳光為患有夜盲症的特等狙擊手提供光線引導,端掉了一處隱藏在陰影中的碉堡。

拖曳著金黃色光芒的彈道像是流星一般數次劃過黑暗,在槍聲炮聲中鑽進黑暗的洞穴中,指引著狙擊手一槍將對手斃命。

一發曳光彈照明,一發狙擊彈殺敵,如此往復。

緊張兼具智慧的戰鬥讓即便是普通的觀眾也大呼過癮。

張守巖只剩下了一個念頭:超高素養,神乎其技。

牛逼!

這才是戰爭片該有的樣子,這才是那支氣多鋼少的能與藍星最強軍隊抗衡的隊伍該有的水準和風采。

否則光憑不怕死光憑敢打敢衝就能把對方一路推回三八線?

藍星最強輕步兵靠的不僅是政治與思想的武裝,還有讓人驚歎的戰術素養與高超的智慧。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才叫爽片!

張守巖這樣的軍迷都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戰爭片,更遑論其他非軍迷的觀眾了。

這種新鮮感和別樣的過癮是其他電影中所沒有的。

更多的驚喜還在持續。

又是一場張守巖在其他電影中看過很多遍的趟雷戲,只是這次跟之前完全不一樣。

首先是踩雷之前,班組成員間互相告知著雷場情況。

交代了壓發和松發兩種地雷起爆方式。

之後小戰士踩雷也不是因為過往俗套的摔倒踩到,而是攥著探雷針的手因過度疲勞松了一下,探雷針落入雷區,小戰士撿探雷針時,一聲輕微但清脆的聲響響起。

踩到了松發雷。

而土坡上方就是巡邏的美軍。

從進入戰爭戲份開始,劇情的緊張程度就沒下降過,像一波又一波的浪湧向觀眾湧來。

當敵軍試探性掃射了掩護在小戰士身上的草人時,影廳內都處在一片寂靜的緊張與壓抑中。

直到小戰士強撐著流血的腹部,喃喃著不能動壓著松發雷一動不動時,影廳內才傳出此起彼伏的嘆息聲。

張守巖全程是在緊張、刺激、時而驚喜,時而淚目中渡過的。

當聽到李延年灰頭土臉的命令著:“……拿60炮把他給我轟出來!”的時候。

“爽!”

張守巖已經恨不得給導演編劇鼓掌了。

“這TM才是反狙擊!”

自從某法國導演拍了一部描寫衛國戰爭的兵臨城下後,兩個狙擊手單挑就成了反狙擊作戰的經典模式,哪怕《紅海行動》也用過,當然了《紅海行動》用的背景是合理的,畢竟人手不足。

但其實在戰爭中,狙擊不可能離開作戰本身,倆人互射的開心,狙擊手沒端掉的迫擊炮陣和機槍陣就能將自己這一方戰友全揚了。

這種跟對方狙擊手單挑的蟲豸狙擊手怎麼可能打勝仗!

在緊張的絃樂bgm和清脆的悅耳的密集的迫擊炮射擊聲中,張守巖看著李延年用炮火覆蓋加側翼精確射擊乾脆利落的解決掉了對方狙擊手只覺舒爽至極。

中門對狙?見鬼去吧!

張守巖此時的舒爽就像他在網上跟其他軍迷曾經無數次yy過的,軍迷自己拍一部戰爭電影,然後這種yy終於實現了一般的感覺。

每一步都精準踩到了他曾經吐槽過無數次的戰爭片槽點,然後每一次選擇與每個場面都像是對過往戰爭電影的顛覆。

不止有軍事行動上的顛覆,還有主角進行政工工作的描寫。

連指導員擁有坐在作戰單位軍事行動的最終表決權,而不是什麼連長管軍事,政委管生活。

這種錯誤即便是一些已經被捧上神壇的作品,比如《亮劍》都是如此。

如今終於看到了真實的,有些反套路的,細節到位的電影,張守巖已經有些熱淚盈眶了。

而當衝鋒號響起的那一刻,他也確實熱淚盈眶了。

“這片不火,天理難容啊。”

在熙熙攘攘熱議著剛剛結束的電影的人群中,張守巖像是才從這兩個半小時的緊湊劇情中回過了神來,附和著同伴興奮的讚美:“我也覺得,這絕對有《兄弟連》的水準了。”

看過不知多少軍事戰爭電影的張守巖粗粗在腦海中過完一遍也只能拿出一個《兄弟連》來對標。

那也是一個連隊歐洲戰場的征戰。

此前他一直覺得那是一個絕無僅有的歷史背景完整細緻、軍事細節精準到位、戰爭場面驚險刺激、人物群像全面立體的多方面都達到極致的完美戰爭作品。

而現在他實打實覺得《李延年》雖然篇幅小於《兄弟連》,但在這些方面也同樣達到了極致,甚至因為塑造了貨真價實的有理想有信念的華國軍隊,他甚至覺得比《兄弟連》還要合他的胃口。

“再刷一遍?”

“行啊,這次我買票,我請客。”

京城另一家影院。

《李延年》的首映比張守巖看的場次還要提早結束。

“……劇本不是我一個人寫的,我們有一整個編劇小組,包括對李老的採訪,對當年這場守衛346.6高地的其實不太起眼的戰鬥的資料文獻的閱讀和當事人的走訪,這些都是我們的編劇做的功課,也是能創作出這樣紮實劇本的原因。

大家戲稱我們是科幻專業戶,不過對於描寫七十年前那場戰爭的電影,我們肯定是不會掉以輕心的。

我一直在想,作為一部朝戰的獻禮電影,應該要怎麼完成獻禮,怎麼面對七十年後的沒有經歷過那場戰爭的觀眾們。

最終,我們找到了兩個問題,而這部電影就是要回答這兩個問題。

我們為何而戰。

我們為何能贏。

在回答的過程中也想要儘可能廓清很多人對七十年前那場戰爭和那支隊伍的誤解,說正本清源似乎有些自大,但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嘛。

我個人是覺得《李延年》完成了這兩個問題的回答。

我也希望觀眾們都能從這部電影中獲得這兩個問題的答桉。

希望你們都滿意。

謝謝大家,你們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問田導,問這些貢獻了非凡表演的忍受了艱苦拍攝條件的優秀的主創們。”

陳景行在媒體記者的再三懇請下,上臺發表了一番見解後將話筒遞給了導演田鑫業後迅速回到了臺下。

看著被媒體記者和影迷們踴躍而激動的丟擲問題圍住的電影主創們,陳景行問著臉色有些奇怪的《李延年》製片人:“怎麼了?這幅表情?”

“嘿,管導夫妻倆悄沒聲走了,連媒體記者都沒堵到……”

“走這麼急?”

“哼,八成要為《金剛川》煩惱了吧?還以為搶了國慶檔就萬事大吉了一樣。”

本來管琥幹的那些讓人迷惑的事被扒出來就讓京影有些坐不住了,儘管距離國慶檔還有一個多月,但對《金剛川》未必沒有影響。

而《李延年》又出人意料的半道殺出,管琥不擔心《金剛川》才怪。

當然《李延年》和《金剛川》檔期離得遠,不可能直接干擾其票房。

但有種干擾不一定非得正面碰撞,《李延年》只要獲得好口碑,引發廣泛的話題討論,那麼就會變相對之後的很多朝戰獻禮片有口碑壓制的作用。

更不要說是管琥的《金剛川》了。

陳景行堅信狗改不了吃屎,就憑《八百啟示錄》那樣,《金剛川》必定還是會打上管琥那套對戰爭,對軍隊的觀念,要是沒有美玉在前也就罷了,有了《李延年》,到時候《金剛川》的口碑營銷必然不會一帆風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