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它的主辦單位,全名叫做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HFPA)。

起源於1943年,初創者是23個外國記者,1944年起以午餐會的方式辦起了金球獎。

可別覺得人少就是精英。

這個HFPA說白了,就是一群常駐好萊塢的外國記者為了貼近好萊塢,抱團取暖圈地自萌的產物。

1995年NBC電視轉播之前,影響力微乎其微。

時至今日, 仍然只保持90人左右的規模,和“外國”沒有什麼關係,早就充斥著大量美國記者。

而且,大多兼職。

以至於金球獎被調侃為“圈外人的遊戲”。

加里·奧德曼曾開玩笑諷刺:這個組織不過是90個小人物的自慰而已。

……換句話說,金球獎的評委並不比觀眾們更有資格,唯一的區別在於他們的投票對一部電影與演員的影響。比如說,金球獎吸引了大量媒體與公眾的關注,全球有數億人在電視與網路上觀看金球獎頒獎禮——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名聲的力量。

……實在沒必要為此歡呼雀躍,某“華國驕傲”有時間搞這些牆內營銷宣傳, 不如把精力放到對電影藝術的探索上……】

魯驍瀏覽著知乎上“如何看待陳景行憑藉兩部電影提名美國金球多項大獎?”下面的一個高贊評論。

萬花叢中一點綠,跟其他回答比起來相當扎眼。

點贊數1802,511條評論,他沒展開評論也知道肯定吵起來了。

呵呵,這幫陰溝裡的臭蟲果然開始抱團取暖了,黑子們並沒有偃旗息鼓,只是在這個時候不好唱反調而已,一旦有一個有理有據的反對意見,就跟遇到令旗一樣集結在此了。

陳景行破天荒的成為金球獎歷史上第一位兩部電影同時獲得提名的導演的熱度儘管過了好幾天了,但影響力和討論熱度仍未完全消散。

歷史上有一個演員一年內憑藉兩部電影提名並獲獎的例子,但導演確實是頭一遭。

這個問題仍然能夠掛在熱榜第九就能說明問題。

這幾天當然是他們這些陳景行的影迷們“唱歌跳舞”的日子,不過並不代表反對者就消失不見了,被金球獎的提名說服了。

其實說起來,陳景行的影迷們, 或者說是粉絲們已經沒有什麼對家對手可言了。

之前是因為主旋律電影的事情,當然少不了有人陰陽怪氣,夢工廠參與製作《湄公河行動》, 還宣佈立項和正在拍攝中的也有《狼牙Ⅱ》和《紅海行動》,都是官方鼎力支持的軍事題材主旋律大片,據說都是根據撤僑事件改編。

但是經過了《矩陣》後,這些聲音也就差不多偃旗息鼓了,因為沒法讓人關注電影以外的東西,電影本身也沒有政治光譜可供人站隊,非要引申也逃不過牽強附會。

所以他作為陳景行的影迷跟人在網路上戰鬥的話題也基本都是圍繞著導演的地位了。

所謂得隴望蜀,票房和評分不缺,自然就要比地位了。

顯然陳景行的商業電影導演的身份無疑是個短板,獎項別說跟那些大師比了,就算跟國內幾個一流導演比都比不過。

金雞和百花最佳導演確實是榮譽,可是在大導演這一級別卻是最基礎的東西罷了。

而且電影作為第七藝術,當然無法略過藝術成就不提。

人家都是戛納威尼斯柏林,你也得有差不多分量的獎項——不一定是同一水平或型別,好萊塢兩大獎項很歐洲三大不太好比,但重量級是差不多甚至猶有過之的。

所以魯驍才會為陳景行提名金球獎這麼高興,雖然在他看來《地心引力》和《矩陣》,尤其是《矩陣》絕對算得上是偉大的電影,不能拿普通的標準來衡量,陳景行不需要任何獎項的加持,他也是電影大師。

可到底還是需要外在的東西去裝飾去標榜, 否則說服力不夠,就像山盟海誓的愛情在關鍵的時候不也需要鑽石來彰顯嗎?而且始終沒有權威的重量級的大獎他也會為陳景行感到遺憾。

所幸,他一直認為陳景行還年輕,將來有的是機會獲得獎項的承認,但這一刻來的這麼快還是讓他十分驚喜。

不過魯驍也知道很多人是怎麼想的,金球提名出爐後最開始自然都是正面反應,就算是普通觀眾也知道稱霸去年暑期檔的《地心引力》入圍了美國的大獎,陳景行可能憑此能拿到最佳導演。

票房獎項兩開花,簡直是影視文化輸出的成功典範啊。

可是隨著熱度開始變澹,自然而然的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尤其是在幾個比較文藝或“高知”的網站論壇。

概因《地心引力》獲得金球提名不僅在美國是平地一聲雷,甚至引起了世界性的廣泛報道,在國內也是讓一些人不解的事情。

《地心引力》是特效大片,是商業大片,而且全球票房超過10億美元,這就是讓人不解的地方。

票房越高,獎項越遠。

更何況這確實是一部視覺奇觀的大片,這麼一部電影能角逐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導演,這在美國是贏得了很多年輕人叫好和支援的,雖說好萊塢大獎和春晚不太好比,水平也不一樣,但待遇都差不多,每年都會引發網民尤其是年輕人的不滿和吐槽,古板、老套、白人聚會、多元化匱乏,脫離群眾都是罪名,所以《地心引力》這部外國特效大片的入圍在網路輿論上是很受歡迎的,他們巴不得把超英電影也推進競賽名單呢。

可在華國很多影迷、文藝青年和部分電影人看來幾乎是反常識的了。

難道《地心引力》竟然能跟《泰坦尼克號》相比?

華國從來不缺喜歡反思,而且對自己人要求比對外人要求高的人,所以一大批“揭露金球獎公關潛規則”,“花錢就能買到金球獎”,“好萊塢資深導演曾經曝出金球獎內幕”,乃至跟他剛看的這篇質疑“金球獎到底有多少含金量”之類的科普性新聞和聲音逐漸冒出。

言下之意就是沒必要為這個東西歡欣鼓舞,金球獎含金量可疑,容易被公關。

再發展下去怕是要把金球獎貶的一文不值了,金球獎被譽為奧斯卡的前哨獎和風向標,風向標都不值錢了,奧斯卡又算什麼?

魯驍甚至懷疑是不是有國內其他大導或者電影公司暗中引導的輿論,畢竟夢工廠這幾年對華國現有電影產業的衝擊,即便他這個普通影迷也能感覺到。

當然這些聲音其實並不大,只能算小眾,只是在魯驍這種死忠影迷看來再小眾的聲音也很刺耳扎眼。

魯驍一時好奇進入了這個回答者的主頁,一看竟然還是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學生。

呵呵。

隨後他把儲存下來的一大段反擊的文字全部刪掉了,換成了“有本事你給我拍個《地心引力》出來?拍個《矩陣》出來?也不難為你,你能拍出個《彗星》我都佩服你,給你下跪磕頭!華國要是培養的導演都是你這樣的蟲蠹,將來才是真的沒有希望了。”發在了評論區。

作為資深鍵盤俠,他是很少用“你行你上”的邏輯去跟人對線的,不過既然對方是導演專業的學生,是將來的影視劇導演,那自然要用這套邏輯了。

魯驍心中冷哼,最近他對這些所謂科班出身的導演是越來越反感了。

原因就在於《導演的誕生》這檔節目,到目前為止播了有三期了,真的有那麼一兩個導演姿態非常高,而且很玻璃心,對評委的點評和觀眾的提問不屑一顧。

中心只有一個,我拍的影片好,特別好,用了這種手法,致敬了那個大師,你們看不懂是你們的問題。

專業水準暫且不說,但那種動不動就內涵觀眾的高姿態就已經足夠讓魯驍很看不慣了。

怪不得華國電影經常搞些故作高深的東西,原來電影圈到處都有這種“哲人王”,真不怪不接地氣。

陳景行和郭凡等人似乎不想跟這樣的導演一般見識,只有田鑫業激動的罵了這位“師弟”一句蟲蠹,魯驍深以為然。

他發完“蟲蠹”的評論後,看了一眼電腦屏幕右下角的時間,心情有些忐忑。

因為今天是奧斯卡公佈提名的日子,而且已經在公佈的過程中了。

往常他是根本不在意這個東西的,別說奧斯卡公佈提名了,就是奧斯卡頒獎他最多第二天看新聞罷了。

但是這不是涉及到了他的偶像嗎?涉及到了他喜愛的電影嗎?而且還是自己國家的電影和電影人時隔十幾年有望再次出現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

他對十幾年前的事情是沒有印象的,那個時候華國還沒有真正進入網絡時代,而且《臥虎藏龍》雖然是國影投資,但實際上更像是一部港臺電影,或者合資電影,這就少了一層共鳴。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不只是他關注,陳景行的影迷和很多網民都對奧斯卡提名很關心,更離譜的是一些影片網站和媒體甚至還開通了直播,直播奧斯卡公佈提名。

金球獎是奧斯卡的風向標這個道理人人都懂,媒體和營銷號也都猜測報道《地心引力》也很可能會被奧斯卡提名,但包括魯驍在內的粉絲卻都很低調,甚至絕口不提奧斯卡。

出自一種奇怪的攢人品的心理。

而現在,也是出自這種奇怪心理,魯驍並沒有看影片直播或文字直播。

可能是怕自己看了就會輸球,啊不,就會落空。

如果最後是一場空的話,他絕對會很失望的。

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提名競爭難度可比金球獎大,而且有時候更偏藝術性,衝奧衝奧,國內電影界喊了這麼多年不就是衝的奧斯卡外語片嗎?

連他這個普通影迷都被媒體每年報道申報奧斯卡外語片的新聞灌輸的有點衝奧情節了。

不過哪怕外語片提名不了,一些技術獎項是不是會有些機會呢?

魯驍又看了看時間,提名公佈需要這麼長時間嗎?為什麼還沒有新聞推送到桌面?360衛士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該不會是……

魯驍咬牙開啟了收藏的直播網頁,剛一進去,緩衝完成後的畫面就讓他怔住了。

在極其熟悉的澎湃而厚重的管弦樂中,隨著敲擊的鼓點,航天員隨著失控的機械臂直接向電腦屏幕外砸來!

呼嘯而過的衛星,空間站被撞擊而解體的碎片撲面而來!

隨後一片【最佳影片!】的彈幕填滿了畫面。

魯驍下意識的看了畫面右上角。

Best Picture

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