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夢工廠並沒有一直沉浸在《湄公河》的空前成功下,當然營銷還是要一直維持的,因為春節假期《湄公河》走出的勵志逆襲之路讓無數網民成了這部電影的精神股東,那就更要藉著網民觀眾們對電影內容的討論與成績的關注,儘量轉化成票房了。

作為夢工廠的老闆,陳景行也要對公司目前各個已完工和未完工的作品的進度有所把握。

已經拍完,正在後期制作甚至後期都已完工的電影目前只有《訊號:海市蜃樓》和《地心引力》了。

對於這兩部電影,夢工廠已經開始啟動宣發工作,《海市蜃樓》還在後期制作,但是預計要在5月上映,時間還是比較緊的。

因為有電影《訊號》第二部的名頭,宣傳還是比較好打的,要知道經過了一部電影版《訊號》和電視劇《訊號》的加持,訊號這倆字現在已經是一個能調動起觀眾期待值的品牌了。

當然其實三部《訊號》都是獨立的內容和故事,如果放在其他影視劇ip身上,觀眾怕是已經開始大叫詐騙了,比如陳景行前世位面的《誤殺》和《誤殺2》。

但是本位面對於《訊號》這個ip,觀眾卻沒有產生什麼被騙的情緒。

首先是開創了《訊號》ip的電影版,故事是很完整的,沒有留下任何釦子和懸念,也完全沒有太大擴充套件的空間。

所以當初夢工廠立項《訊號》同名電視劇的時候,才會有那麼多人,包括陳景行的影迷都覺得迷惑,甚至認為跟其他電影火了拍同名電視劇,電視劇火了拍同名電影的圈錢專案差不多,陳景行想賺快錢,想榨乾《訊號》電影的商業價值。

《訊號》本身故事的完整和同名電視劇的面世,都讓觀眾並沒有認為《訊號:海市蜃樓》這個名字是在拍第一部《訊號》的續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此外,更重要的就是作品的質量,電影版和電視劇版都擁有極強的口碑,電影版評分8.5,電視劇已經播完好幾個月了,分數仍然堅挺在9.6分,票房收視率都非常成功。

質量的優秀自然能贏得觀眾對夢工廠一個ip名字反覆用的寬容。

現在大部分觀眾聽到夢工廠的新片《訊號:海市蜃樓》的第一反應都是又是一部透過一種通訊工具實現跨時空聯絡,從而引發蝴蝶效應,時間線變動,互相救贖的電影。

《訊號》這兩個字在夢工廠的經營下已經成為了“跨越時空的訊號”這種科幻設定的標籤了。

而經過了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的打底,觀眾對於《訊號》這種科幻型別的電影幾乎建立起了無條件的信任,很多關注夢工廠動態和電影專案的影迷都對這部電影非常期待,想要看看夢工廠還能把這種設定玩出什麼新花樣。

雖然很多小公司已經開始蹭《訊號》的熱度,某些影片平臺甚至已經出現了名字為《XX訊號》和《訊號XX》的網路大電影,但是夢工廠的《訊號》獨此一家,觀眾認可的是夢工廠+科幻的品牌,並不會被這些蹭熱度的網大影響對《海市蜃樓》的觀感。

這些有利條件讓《海市蜃樓》的宣發壓力相對比較小。

但是《地心引力》就不同了,雖然《地心引力》定檔的是暑期檔,在陳景行和秦中和的商議下,初步考慮是7月中旬。

而且剛過完初七,夢工廠就公佈了《地心引力》的定檔訊息,讓很多陳景行的影迷,關注這部電影的網民,以及媒體都非常興奮。

《地心引力》的國內宣傳工作沒有太大難度,先不說有國影集中大資源的投入——雖然《地心引力》中國影的投資佔比不高只有四分之一,但是金額足有2億,已經算是國影近幾年投入最高的電影了——媒體和觀眾的期待值其實已經很高了。

《地心引力》雖然製作了一年有餘,但是幾乎從來沒有離開過公眾視線,陳景行的電影,華國首部太空災難片,還是華國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貴的電影,這些標籤都很吸睛,也是媒體隔三差五提到夢工廠或陳景行就會帶一嘴的。

不管你看好還是不看好,對這部電影的好奇絕對是有的,誰不想看看華國第一部太空災難題材的電影呢?誰能對這個號稱“史上最貴”的電影沒有好奇呢?就算是爛,你都想看看他有多爛。

而這是宣發的優勢。

但是《地心引力》這個體量就決定了他不是只看國內市場的,8億的製作成本,甚至直接養了環球旗下的特效工作室一年的時間,再加上宣發成本,就算對國內電影市場再有信心的人也不敢把回本的希望全放在國內市場。

而陳景行更是想藉此機會,實現多國多地區同步上映,或者起碼是背靠背上映,這不只是出於節約宣發經費,而且也能壯大聲勢。

別小看聲勢的作用,對於跨國上映的大片,很多國家的觀眾就吃這一套,一看國外火,國內的院線也會提高排片,觀眾也更愛去看熱度更高的大片,甚至能形成迴音效應。

很多好萊塢超級大片上映前聲勢浩大,幾十個國家的媒體都瘋狂報道,廣告地推遍地都是,難道是好萊塢片方的宣發費用能在幾十個國家造出這樣的宣傳陣勢嗎?

當然不可能了,有錢也不是這麼花的,大部分熱度都是這些國家的媒體自發宣傳的,一部好萊塢大片搞出聲勢後,各國媒體就會自行蹭熱度進行報道,相當於免費宣傳。

《地心引力》的“史上最貴”,“太空災難片”等標籤被國內媒體這麼炒作,夢工廠其實沒有花一分錢,媒體和營銷號是會自發找噱頭吸流量的。

陳景行想要的效果就是起碼在華美兩國,以及東亞幾個重要市場要實現同步上映,其他主要市場也要相繼上映。

同步上映的國家越多,就能更加容易的樹立起國際特效大片的形象,聲勢造起來後,就能達到良性循環,能讓夢工廠以最小的資源和成本取得最大的宣傳效果。

《原始碼》去年的海外票房是不錯的,加上前幾部的積累,陳景行的品牌在海外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這就讓《地心引力》的全球同步計劃具有可行性。

也因此夢工廠在年後便迅速開始跟進日韓及東南亞各國的發行工作,跟各國在地的發行商和院線進行協調和談判。

而在北美市場,螢火蟲發行公司也很快跟環球商量起《地心引力》的發行和宣傳安排。

之所以選擇環球,首先螢火蟲公司的負責人就是環球推薦的,有北美大院線和環球的工作經歷,其次則是在《原始碼》的發行上,兩家合作的還算愉快。

再加上《地心引力》是環球旗下特效工作室近幾年的最大單,從這個意義上看環球也算是參與了《地心引力》的製作,也對這部電影比較瞭解和看好。

不過既然在國內是暑期檔上映,那麼要實現華美兩國同步上映,北美市場自然也是暑期檔,這在競爭遠比華國市場激烈的北美來說還是有難度的。

畢竟《地心引力》在北美上映不是像其他國內電影一樣,隨便在灣區和幾座華人大量聚居的大城市找幾十家甚至幾家電影院上映。

陳景行的底線是《地心引力》這次在北美上映,至少要湊夠三千家以上的影院開畫,這樣的大規模上映已經是A級大片的待遇了,恐怕需要環球和其他好萊塢大廠好好協商一番。

而《地心引力》的發行也將成為夢工廠在上半年要耗費最大資源去推動的重要任務。

除了電影之外,夢工廠還有三部已經立項的電視劇。

三部劇中,《黑鏡》已經拍完了,因為第一季只有五集,每集差不多五十多分鍾,相當於一部迷你劇。

而這一季中的故事也基本都是小而美的科幻寓言,並沒有涉及到大場面,所以不僅成本小,拍攝起來也很容易,甚至在年前連後期視效都已經完工了,就等在影片網站播出了。

當然成本小只是相對於夢工廠的其他影視劇專案而言的,《黑鏡》第一季製作費用超過了2000萬,相當於集均400萬,這個金額已經算是國產電視劇最高的水平了。

國內目前某幾部號稱S級製作的電視劇雖然對外的單整合本已經有超過400萬的,但是片酬佔比是非常大的,能抗收視或者有號召力的一線明星目前單集片酬普遍都超過了100萬,請上兩個這樣的明星單整合本就超200萬了。

而《黑鏡》的片酬成本則幾乎只有製作費用的十分之一,劇中基本沒有知名度高的明星,不是十八線小演員,就是沒有名氣的話劇演員,甚至還有京影和中戲的在校生,對於夢工廠的戲,他們哪怕不要片酬都願意參演,夢工廠的影視劇帶來的曝光度和討論度本身就是最大的收益了。

倒不是夢工廠清高,不屑於請大明星,或者陳景行摳門,不捨得花錢。

而是就五集,每集還是獨立的故事,要用不同的演員,一線演員到你這拍一集,制作方還要求高,基本是電影級別的要求,耗這麼大精力,然後片酬一百萬,說實話對於一線明星來講屬於價效比很低了。

請二三線的明星來也沒意義,只有五集的電視劇,也沒有大IP墊底,影片網站不可能花大價錢採購,請明星的片酬對於夢工廠來說就缺乏價效比。

索性就放棄卡司的市場號召力,就憑藉夢工廠本身建立起的品牌,低價賣給網絡平臺,收付費點播分賬和廣告分賬。

等到第一季打出名氣,第二季自然就能賣出高價,而且能談出更好的點播分賬條件。

陳景行相信有夢工廠的品牌和過硬的質量,《黑鏡》的市場前景還是很光明的,就算每一集當作網大,那也比市面上絕大多數網路大電影好看的多,雖然網大的名氣不好,但是現在有些網大的收益甚至超出很多院線電影,《黑鏡》的錢景不會差。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