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藍玉、朱棣二人領軍北上之後,這北平城裡就徹底沒了什麼事,朱標在崇文閣坐宮,處理河北諸多事務,閒下了一個陳雲甫。

“給你放段時間假,好好在這北平城玩吧。”

朱標很體恤陳雲甫,給後者放了個小長假:“這裡的事不多,孤一個人就能辦好。”

河北地廣而人稀,每天能有多少事情,朱標辦起來就足夠大材小用了,索性就給陳雲甫鬆鬆勁。

不過老陳在北平逛了一圈後卻覺得,這假放的毫無意義。

他一不逛窯子、二不好賭,北平除卻這兩種娛樂場所之外,就沒什麼好玩的地方了。

城裡偏偏只有這妓院、賭坊開的最多。

誰讓這是一座兵城要塞呢。

“明臺,咱們今天去哪?”

堂堂的東閣大學士董倫現在徹底化身成為了陳雲甫的小跟班,整天把明臺掛在嘴上,拎包倒茶的業務越來越熟練。

“去太極書院。”

坐進韋三的馬車裡,陳雲甫挑開車簾,謂董倫道:“安常,你命人去一趟北平府,讓北平府的官員全部到太極書院,本官要在那給他們開次現場辦公會。”

現場,辦公會?

這真是一個新鮮的詞彙。

董倫雖然聽著新奇,不過卻並不難理解,僅從字面意思就能咂透,應了聲是便去安排,隨後登上馬車和陳雲甫同往。

太極書院的名聲不顯,但其前身河溯書院卻是不得了,宋理學大家朱熹、程頤都曾在此讀過書,太極圖也是朱熹親自刻銘,故而元朝中書侍郎楊惟中在重建河溯書院後,將其更名為太極書院。

北平許多府學、縣學因為戰亂陸續關閉,很多學子便都集中到太極書院來讀書。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誰讓這裡地方大呢。

“安常,我記得你好像也是北平府人?”

“明臺好記性。”

董倫應了聲是,隨後言道:“門下正是北平宛平縣人,十五年入仕,這太極書院也是門下當年讀書之所。”

“好地方啊。”

站在太極書院牌樓外的石碑前,陳雲甫感慨了一句。

董倫適時跟上一句:“不僅是門下,如今都察院北平監察御史畢汝丹、河南教諭郭習中都是門下當年在此的同窗故友。”

這是在向陳雲甫推薦‘人才’呢。

陳雲甫微微頷首,什麼話也沒說,邁步當先走進這太極書院。

撲面而來的,便是一陣朗朗讀書聲。

書院的佈局成口袋陣,自牌樓入進便是一處寬闊大院,內有涼亭、水潭、假山、花圃,東西北三面才是一間間大通房。

讀書聲便是從這些房中傳出來的。

院子內有幾個青衣書生正在閒敘,看到陳雲甫一行人浩浩蕩蕩的走進來哪能不迎上前來,走到近處更是看到當頭陳雲甫一身三品袍帶,皆面露驚色。

那麼年輕的三品大員?

連忙作揖見禮。

“學生李慶見過明臺,不知是哪位堂官當面?”

“這位是文淵閣大學士兼通政使陳公。”

這李慶一聽是陳雲甫,頓時眼裡就冒出了光,連道:“原來是大學士,學生見過大學士安。”

大明雖大,可士族杏林陳雲甫的名聲卻是早已傳遍,誰人不識這位朝堂新星,又有幾個不羨慕的。

可以說都將陳雲甫當成了偶像和人生目標。

“不用多禮了。”

陳雲甫繼續負手前行,一路走進這院中涼亭,問李慶道:“本官聽此處皆讀書聲朗朗,恰是工讀課學時間,緣何你們幾人在此閒聊?”

李慶忙道:“回大學士話,學生等人於此是教書的。”

感情這幾位是老師,不是學生。

這下陳雲甫更覺親切,招呼幾人落座。

“好好好,緣是為人師表,甚善。”

“眼下這太極書院有多少學生啊。”

李慶答道:“三百七十八人,自六歲孩提至及冠青年具皆有之。”

“平日裡都學什麼啊。”

“四書五經聖人遺澤,還有一些先賢鉅著。”

李慶回答完,順勢提請道:“再過一刻鍾,孩子們便要下課,不知下堂課可否請大學士蒞往,給孩子們上一課,學生想,孩子們能有大學士親自授課,一定會很高興。”

陳雲甫臉上的微笑頓時僵住,繼而有些尷尬的擺手。

“不了不了。”

你要說讓自己去教政治或者經制還湊合,教四書五經?自己肚子裡那點墨水還不如一個七八歲孩子呢。

可是這李慶也真夠沒眼力見的,以為陳雲甫是在謙虛,又請一番。

“學生知道大學士時間金貴,本不該打擾,但見孩子們一直以來都求學若渴,大學士又是世之大才,這才斗膽,還望大學士不吝賜教。”

說罷一揖到底,可把陳雲甫給弄得沒有辦法。

這不是趕鴨子上架嗎。

只好硬著頭皮應允下來,不過還是跟了一句。

“先說好,本官不談四書五經,只是閒白幾句。”

“多謝大學士。”

李慶才不管陳雲甫教什麼呢,哪怕陳雲甫只是隨意閒白,在他眼裡都足夠自己這群人受益匪淺了。

這多少沾了點迷信權威啊。

一刻鍾的時間過得自然很快,隨著一聲聲磬響,原本還熱鬧的讀書聲瞬間被一陣陣下課的動靜所替代,不少七八歲、十來歲的孩子更是湧出課室,瘋鬧起來。

還別說,這般景象倒是讓陳雲甫一陣恍惚,似乎回到了自己當年上學時的學校。

“在這上學,孩子們需要交學費嗎?”

李慶搖了搖頭:“這些孩子當初都是北平府學和各處縣學的,後來府縣兩學停辦之後,便集中到這裡工學,不用交錢,不過學院在南郊有兩百多畝地,每逢農忙的時候,孩子們要去做農活。”

以工資學,這是義務勞動和義務教育相結合啊。

陳雲甫頓時來了興致,有些驚奇的說道:“這主意是誰想出來的?”

李慶沒說話,不過身後一個叫甄庸的卻接了話。

“回大學士,這正是士忠五年前向教諭提出來的。”

這時候董倫跟了一句:“怪不得呢,我說我那時候在這上學的時候怎麼沒有這般好事。”

說罷輕笑起來。

聽到這主意是李慶提出來的,陳雲甫對面前的李慶表示讚許。

“不錯,很不錯。”

“不敢當大學士讚譽,學生只是有感北平民生貧弊,家家戶戶無力資助孩提讀書所以才有此想,何不如以工資學,便能收納更多的孩子助其讀書識字。”

“甚好甚好。”陳雲甫連連點頭,又問道:“那如此多的學生納入學院之內,這每日吃飯的問題可怎麼解決?”

“皆有北平府承擔。”

大明的教育在這點上值得點贊。

規矩是朱元璋定的。

府縣州學的學生,每天中午一餐都可以在學堂吃,由當地衙門一力承擔,不可收取錢財。

這也是為尋常百姓家減壓。

“這北平府,倒是幹了件實事。”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