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執行時候,小毛奇對施裡芬計劃進行了修改和調整,首先,西線的右翼,沒有透過荷蘭,而是全部從比利時透過。

其次,小毛奇改變了西線的兵力配比,讓防守的左翼增加了一個集團軍,右翼減少了一個集團軍,這樣右翼的攻勢力度被改變了。

再次,在東線吃緊的時候,他從西線調動部隊,去支援東線,哪怕魯登道夫認為沒必要如此,他還是調動了。

這種改變的破壞力極大,雖然看上去小毛奇是遵從了施裡芬伯爵的戰略思想,集中優勢兵力從右翼發動進攻。

可實際上他已經違背了施裡芬伯爵的核心宗旨:寧可喪失東線的部分土地,也要集中優勢兵力在西線的右翼發動進攻,用連續的機動戰和運動戰橫掃法國北部海岸和法軍主力,最後才是對失去抵抗能力的巴黎,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

小毛奇採用施裡芬計劃,是因為他不敢改變施裡芬伯爵遺留的戰略思想,也不敢對那‘天才的計劃‘說三道四。

這是因為德國總參謀部裡能人無數,行事更像是個標準政客的小毛奇,自認沒有能力去改變施裡芬伯爵的計劃,他不希望因此和整個德國總參謀部處於對立狀態。

但是,他又擔心西線的左翼和東線,所以對計劃做了調整。

他的擔心,施裡芬元帥會沒有考慮到?人家是完全考慮後,依然決定這樣做的。

如果說施裡芬計劃是偏執的,那麼小毛奇的修改就是平衡的,但恰恰是這種平衡,使得德軍沒有了絕對的優勢。

等於說,小毛奇的做法是對施裡芬伯爵的戰略思想進行了根本上的破壞。事實也證明,東線無須憂慮,西線的左翼也無須擔心。

八月底,德軍分五路攻入法國境內。

法國人無法確定德軍的主力究竟在哪,法軍總司令霞飛為了完成17號計劃,把主力投入到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

因此,在法國北部的只有法國的第五集團軍,在蘭雷扎克將軍的指揮下抵抗德軍。英國遠征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補充力量加入對德作戰的。

自從第一集團軍用戰車大勝英國遠征軍後,德軍的裝甲兵部隊便信心大振,均使用從中國軍隊那裡學來的戰術,迅速穿插與突破。

英法聯軍損失連連,不斷後退,九月初,德軍逼近巴黎。

英法聯軍的敗退,讓小毛奇認為西線勝負已成定局,此時東線俄國軍隊已攻入東普魯士,謹慎的小毛奇,於是抽掉西線部分兵力支援東線。

在需要勇氣和決心、需要全軍壓上的時候,小毛奇因為普通人的憂慮,選擇了平衡。

英法聯軍的戰車打不過德軍戰車,但英法聯軍在巴黎附近大規模挖掘塹壕,用以抵擋德國人的攻勢。

自普法戰爭結束後,法軍為報失敗之仇,從1872年起,就制定了一個又一個的對德作戰計劃,到開戰前已有17個之多。

最新的計劃是由法軍總司令霞飛制定的,即“第17號計劃”。該計劃的核心是認為德軍將集結在設防鞏固的法德邊境線上,因此法軍要在這裡展開積極主動的攻勢,並一舉收復在普法戰爭中失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

約瑟夫·雅克·塞澤爾·霞飛,法國元帥,第一次世界大戰法軍總指揮。性格穩重,木訥寡言,雖略顯遲鈍,卻極其堅韌,人稱“遲鈍將軍”。

戰爭爆發後,法軍迅速動員,開始執行“第17號計劃”,幾個主力集團軍發起對德軍左翼的進攻。然而,初期的戰鬥表明,“第17號計劃”糟糕得很。

在洛林地區,法國第1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在進攻薩爾堡和莫朗日兩地德軍的防線中,被德軍打得焦頭爛額,不得不狼狽撤退。

右翼德軍在佔領了比利時後,5個集團軍的近百萬人馬,像一把揮舞的鐮刀,從比利時斜插入法國。

走在最右面的是克盧克指揮的第1集團軍,被視為右翼的主力和向巴黎進軍的主攻部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8月29日,德軍攻佔那慕爾。霞飛為阻滯這支德軍右翼部隊的前進,從洛林戰場調集兵力,組建了法國第6集團軍,由毛老裡任司令。

1914年9月2日,德軍克盧克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已挺進到距巴黎僅有15英里的地方了,霞飛指揮的法軍主力,為阻遏德軍右翼所作的努力已告失敗。

巴黎人心惶惶,9月3日,法國政府遷往波爾多。

就在此時,克盧克沒有執行命令,沒有直接向巴黎前進,而是向東旋轉,以配合比羅指揮的德第2集團軍圍殲法第5集團軍。

這樣,德軍旋轉戰線上的側翼就要從巴黎的近邊經過,並且還要橫越法第6集團軍的前方。

霞飛當時還不能迅速把握這個機會,他還是命令部隊繼續後撤,但是巴黎衛戍司令加利埃尼將軍馬上看清楚了這一點。

他興奮地喊道:“他們把側翼送上門來了!德國人怎麼這樣蠢!我不敢相信有這樣的事,這太好了。”

他立即命令毛奴裡的第6集團軍,準備攻擊德軍的右翼。加利埃尼又打電話給霞飛,請他批准攻擊行動,但霞飛沒有表態。

加利埃尼又驅車駛往英軍司令部,希望贏得他們的支援,但英軍參謀長表示對攻擊德軍右側翼的計劃“不感興趣”。

1914年9月3日晚,克盧克抵達馬恩河,而他所追趕的法第5集團軍和其外側的英國遠征軍,已在當天早些時候渡過了馬恩河。

這兩支倉促退卻、陷入疲憊和混亂之中的部隊,雖曾一再接到炸燬橋樑的電令,但都未去炸燬。

克盧克佔領了這些橋頭堡之後,不顧柏林最高統帥部要他與比羅的第2集團軍保持齊頭並進的命令,準備立即於次日清晨渡河,繼續他追逐法第5集團軍的行動。

克盧克累垮了他的士兵,在他看來,法軍在節節敗退的情況下,決沒有一聲軍號便可調頭來攻擊他的士氣和能力。

9月4日,英法俄三國在倫敦簽訂條約,規定不能與敵人單獨媾和。

1914年9月4日,克盧克一面向前挺進,一面直言不諱地告訴最高統帥部,他無法執行要他留在後面,作為德軍第2集團軍側衛的命令。

要等比羅的德第2集團軍趕上來,勢必停止進軍兩天,他認為這將削弱德軍的整個攻勢,給法軍以重振旗鼓、自由行動的時間。

一路勢如破竹,老克盧克有點驕傲了。

事實上,比羅的第2集團軍也同樣疲憊不堪。於是,克盧克把最高統帥部的命令擺在一邊,繼續向東南推進,換言之,他離巴黎越走越遠了。

9月4日早上,法軍偵察機的報告,使加利埃尼看到了他“必須立即行動”的時機。克盧克部隊向巴黎東南方向的冒險挺進,已使他的殿後部隊成了毛老裡的法第6集團軍,和英軍進攻的目標。

上午9時,在還未取得霞飛同意的情況下,加利埃尼再次向毛奴裡釋出預令,讓他先作好戰鬥準備。然後他給總司令部打電話,請霞飛下達攻擊的正式命令。但霞飛依然未置可否。

其實,霞飛也是有反攻計劃的,而且計劃裡面也包括使用毛奴裡的第6集團軍進攻德軍右翼外側這個打算在內。

霞飛希望再有一天時間,好讓增援部隊趕到,讓第5集團軍作好部署,讓他有較充裕的時間爭取英軍的配合。

聽完加利埃尼的請求後,霞飛面對作戰地圖,思考著。霞飛是個過於沉著的人,他可以一言不發地坐在椅子上整日地思考,而不管別人議論他什麼。

下午,當加利埃尼又打電話來時,霞飛終於批准讓毛老裡的第6集團軍,從馬恩河北岸發動進攻,並且於當晚10時下令法軍其他部隊停止後撤,於9月6日開始發動全面反攻。

然而,英國人卻拒絕執行這項反攻計劃。霞飛著急了,親自於9月5日下午前往英軍司令部,說服英軍司令弗倫奇爵士。

最終,弗倫奇答應了霞飛的要求,並表示將竭盡全力參加戰鬥。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