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伴隨著一聲巨響,一團橘黃色的火焰從炮口中噴出,呼嘯的炮彈從空中劃過,炮管迅速後退,隨後在炮架的作用下迅速復位,炮尾開啟,一個黃銅彈殼被丟擲。

一秒鐘後,炮彈在遠處正在渡河的德軍人群中爆炸,彈著點附近十幾名德軍士兵飛上了天空。隨後,烈日要塞邦塞勒炮臺內,一名炮手將一發120mm炮彈送入炮膛,隨後閉鎖,再次激發!

“轟……轟……轟……”隨著烈日要塞東部四個炮臺的比利時軍隊相繼開炮,隆隆炮響聲中,正在渡過默茲河的德軍猝不及防,紛紛落水,一時間死傷無數。

德軍指揮官艾米赫見狀大怒,一面命德軍繼續渡河進攻,一面調來200門大炮向列日要塞的各炮臺轟擊。

立時,默茲河兩岸炮聲隆隆,硝煙彌漫,雙方進行了激烈的炮戰與攻防戰。

列日要塞的每座炮臺,都由鋼筋混凝土整體澆鑄而成,極其堅固,德軍的炮彈打在炮臺上,只是冒一道煙,對炮臺毫髮無損。

而比利時守軍,早就對炮臺周圍的地形進行了精密的測量,德軍的野戰陣地就在比利時炮兵標尺範圍內。

結果,比利時軍隊的大炮射擊極為準確,給德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轟……轟……轟……”比軍一發發炸彈爆炸後產生的火焰和煙柱,迅速覆蓋了德軍火炮陣地,在硝煙和不斷傳來的爆炸聲中,德軍一門門火炮被迅速還原成了一堆廢鐵。

交戰僅僅五分鐘,默茲河兩岸,就堆滿了德軍士兵的屍體,岩石間血肉橫飛,到處是嘶啞的喊聲和痛苦的**聲。

德軍的炮火不能給炮臺內的比利時軍隊帶來一絲一毫的傷害,而己方的進攻部隊,卻完全裸露在空地上,密集地暴露在比軍的炮火打擊範圍之內,比軍每顆炮彈都能造成驚人的傷亡。

雙方一直打到日落西山,德軍付出慘重犧牲,列日要塞的各炮臺安然無恙。傍晚,德軍在列日城北面渡過馬斯河,在列日城東面和南面,雙方還在相持。

……

大戰爆發,德國的“施裡芬計劃”立即啟動。

在與法國接壤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德國總參謀部佈置了兩支部隊,另有兩支指向盧森堡,再有三支駐紮在與比利時接壤的狹窄地帶。

除與法國接壤處的兩支駐軍為防守,其餘五支部隊作為“施裡芬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穿過比利時,繞行攻擊法國東北部之後,取道向南攻擊巴黎。

這其中,最北面的兩支部隊:共計擁有58萬人,及1700門炮的亞歷山大·馮·克盧克將軍的第一集團軍,和卡爾·馮·布羅將軍領導的第二集團軍,負責最先透過比利時。

1914年8月1日,德國進行戰爭總動員,8月1日夜,數萬名德軍士兵,未等動員完畢,也未及宣戰,就沿著貫穿盧森堡南北的鐵路線向盧森堡快速挺進。

他們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就一舉吞併了盧森堡大公國,德軍的目的是控制那裡的鐵路線,為其在西線的調動和補給提供便利,為入侵比利時做好準備。

被稱為“北方直布羅陀”的盧森堡,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但這個弱小的國家,在一戰爆發時,只有幾百人的部隊。

盧森堡女大公瑪麗,下令盧森堡軍隊不要抵抗,因為這毫無用處,只會造成不必要的傷亡,甚至可能會引發德國的報復行動。

“施裡芬計劃”的核心思想,是集中大量的兵力在右翼,首先蹂躪盧森堡與比利時的中立,繼而展開廣泛的掃蕩,經由逆時針“掃”遍法國全境。

力爭六週之內攻陷巴黎,再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把全部陸軍力量運往東線,指向俄國。

因為德國人相信,德軍的動員速度和作戰能力,超過歐洲其他國家,尤其是俄國這個“蒸汽壓路機”,他們在東線的軍事行動必然退緩,從而為德軍的兩階段作戰計劃提供了可能性。

“施裡芬計劃”的關鍵是,對法國要速戰速決,德軍右翼的第一集團軍和第二集團軍,要快速穿過比利時和荷蘭,快速突入法國。

但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德國的統帥小毛奇對計劃進行了修改,命令第一、第二集團軍都從比利時透過,使德國少樹立一個敵人。

這樣一來,58萬人的龐大隊伍都要向比利時推進,就必須掃清比利時的要塞城市列日的防禦工事。

列日要塞位於馬斯河畔,北鄰荷蘭國界,南靠奧登森林,它背後是廣大的平原和法國。比利時和法國的軍官們認為它是這個世界上最堅固的要塞之一,他們希望透過要塞,來遏制德軍的進攻,為英法援軍的到來爭取時間。

1914年8月4日,德國第一、二集團軍的先頭部隊越過比利時邊界,到達默茲河邊,德軍發現河上橋樑都被比利時軍隊破壞,立即架舟橋渡河。

這時,駐守列日各炮臺的比利時守軍,開始用大炮和機槍向德軍猛烈開火。

德國的戰略設想是,繞過法軍和崎嶇的阿登山區,不停頓的透過比利時,然後南下,對法國發動猛烈進攻。

德國人的想法是,比利時可選擇不做抵抗,讓德軍穿越他們的國土進攻法國。事實上,德軍多數的計劃,皆需要比利時如此做。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對強大的德軍,比利時人沒有屈服,而是在國王阿爾伯特的領導下,開始了戰鬥。

比利時只是一個小國,一直都是以“永久中立”之名立命安身,在比利時存在的83年中,這個國家從未打過仗。

因此它的軍隊規模很小,只有16.5萬人,留守在烈日要塞的守軍,也僅有4個旅及數個戰鬥團,共四萬餘人,由第三師師長吉拉德·萊曼少將指揮。

西線德軍前鋒共10萬餘人,攜帶200門大炮,在司令官艾米赫的指揮下,迅速衝向比利時境內的馬斯河天險。

德軍如果衝過馬斯河,那麼通向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大門就被開啟了。

比利時為了對付東方德國的入侵,斥巨資在國境東部的默茲河邊修建了以列日城為核心的要塞防禦體系。

列日城建在默茲河西岸的一個陡坡之上,比河岸高出100米,默茲河正好成為天然的護城壕。沿河岸30公里周圍內都是炮臺,共有12座,每座炮臺距列日為6公里,炮臺之間距離也為6公里。

這12座炮臺有6座在東岸面對著德國方向,6座在西岸保護著列日的後方,呈放射狀環繞在列日城周圍,跨默茲河構成了一道環形火力網。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每座炮臺都由鋼筋混凝土整體澆鑄而成,大部分建於地下,只露出呈三角形的頂部。炮臺的所有兵器和人員都隱藏於地下,總共配置有400門大炮和大量的輕重機槍。

平均每座炮臺有120毫米要塞炮和210毫米榴彈炮各8門,所有的炮塔都用鋼甲防護,可作360度角旋轉,還可以自動升降。

炮臺上又裝有探照燈供夜間指示射擊,和炮塔一樣能夠升降,還有速射炮及機槍封鎖炮臺周圍的曠野及附近的死角。

炮臺之下,修有四通八達的通道與各式各樣的地下室,儲存有大量的糧食、飲水、彈藥、醫藥用品及供電設施。

每座炮臺周圍還挖有很深的防護壕,壕外布有大量帶刺鐵絲網及障礙物。守衛每座炮臺的比利時軍隊一般為2個炮兵連和1個步兵連,共400人,在各炮臺之間的曠野上還有機動的步兵連隊防守。

整個列日防禦體系,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