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1874年11月30日誕生於英國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鎮、布倫海姆宮。父親倫道夫勳爵曾任英國財政大臣。

1893年8月,丘吉爾進入軍校騎兵專業學習。

1899年9月,已經辭去軍職的丘吉爾,以《晨郵報》記者的身份前往南非,採訪英布戰爭。

在隨英軍士兵行進途中,被後成為南非總理的史末資所俘虜,丘吉爾雖然是隨軍記者,但是因其攜帶武器並參加戰鬥,布爾人拒絕釋放他。

1899年12月,丘吉爾極為大膽地獨自一人越獄成功,在當地一個英國僑民的幫助下逃到了洛倫索-馬貴斯的英國領事館。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一事件使得他在英國的名聲大噪;1900年3月,又經歷了幾次戰鬥的丘吉爾終於回到英國,透過越獄事件而聞名全國的丘吉爾決定抓住機會,從此踏入政壇。

1908年,阿斯奎斯首相上臺,丘吉爾被任命為商務大臣,正式進入內閣。

1910年,丘吉爾出任內政大臣,1911年1月,他下令軍警鎮壓罷工和遊行活動,導致著名的“塞德奈街殺戮事件”發生。

1911年10月25日,丘吉爾與麥肯納交換職務,轉任海軍大臣。

1912年1月,丘吉爾在海軍部正式建立了作戰參謀部。

丘吉爾是林重穿越以後,見到的世界上最知名的政治家了,四十歲的丘吉爾,見事精準處事果斷,第一次見面就給林重留下了深刻印象。

……

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後,奧匈的軍國主義者大肆叫嚷,“拔出寶劍,對準塞爾維亞!徹底摧毀奧匈稱霸巴爾幹的障礙!”

維也納一家報紙寫道,“六年來,我們一直等待著緊張局勢的最後爆發……我們要戰爭,因為這是我們人心的信念。我們的理想只有透過一次戰爭,用激進的突然方式才能實現!我們是強盛的奧匈帝國!”

事件發生的次日,奧匈總參謀長赫特岑多夫上將,和外交大臣貝希多爾德都認為,解決塞爾維亞問題的時機到了,要求立即進行軍事動員,對塞爾維亞宣戰。

但他們擔心俄國的干預,於是請求德皇威廉二世幫忙。與奧匈帝國一樣,德國渴求戰爭,認為1914年進行戰爭有利。

1914年有兩件事促使德國力求速戰。一是6月初,德國完成了基爾運河的加寬工程,使新造的“無畏艦”能從北海透過運河直接駛入波羅的海,加速軍隊調動的靈活性。

二是4月份,英國開始同俄國進行海軍談判,小毛奇獲知此事後,大為不安。6月1日,小毛奇對曾出使英國多年的埃克哈德施泰因說:“我們已準備就緒,戰爭愈快愈好。”

德國深知,如果戰爭再拖幾年,那時俄法兩國完成新的擴軍計劃,實力對比會起變化。

德國外交大臣亞哥夫認為,俄國基本未做好戰爭準備,但是再過幾年,尼古拉二世用自己士兵的數量就能壓倒德國,到那時,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和戰略鐵路都將建成。

德國人預感到俄國的力量日益增強,而現時貌似強大的奧匈帝國將日趨衰落,因此希望在實力對比有利的情況下發動戰爭。

6月28日下午,威廉二世在基爾海面遊艇上獲悉斐迪南遇刺身亡,立即停止遊覽活動,他活像一個押下了賭注的賭徒一樣,不停地狂叫道:“1914年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7月5日,奧匈駐德大使卓基夷奉命把弗蘭茨·約瑟夫皇帝的親筆信,呈交威廉二世。

信上說:奧皇儲遇刺,是俄國和塞爾維亞大斯拉夫主義者直接鼓動的結果,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削弱三國同盟,分裂我的帝國……如果我們容許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就意味著我的朝廷和我的領土將長期遭受危險。

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要發動侵略戰爭,懇求威廉二世表態,支援他的戰爭行動。

威廉二世收下奧匈大使的信件,當場表示,德國全力支持奧匈對塞爾維亞採取軍事行動,並且認為,“如果我們放過這次如此有利的機會,將是可惜的”。

1914年7月5日、6日,威廉二世接連召集高級將領和政府大臣,在波茨坦宮舉行會議。他把可能發生戰爭的資訊告訴自己的部下。

將軍們回答皇帝說,一切戰爭準備已經就緒。總參謀部的軍需部長利爾少將報告皇帝說:“在這次覲見後,我就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做了。動員計劃已在1914年3月31日完成。軍隊都已做好準備。”

於是,德國作出了發動戰爭的決策。

奧匈總參謀長赫特岑多夫上將,謁見奧皇,轉達了德國的答覆,82歲的老皇帝弗蘭茨·約瑟夫喃喃地說:“我們不能再回頭了,將要有一場可怕的戰爭。”

奧匈立即著手準備挑動戰爭。

在德奧準備發動戰爭的同時,俄法兩國也積極備戰。7月20日,法國總統彭加勒和總理維維安尼訪問俄國,向尼古拉二世提供了大批援助。

兩國相互保證說,一旦對德國開戰,兩國一定履行自己作為盟國的義務。

俄國在1909、1912和1913年的巴爾幹危機中,曾經三次讓步,1914年,尼古拉二世決定,不再讓步和退縮了。

俄法在兩國會談公報中,以及在公開的外交場合,都一再強調兩國“珍貴的友誼”,大肆渲染“親如兄弟的海陸軍力量”,並互相表示要“忠誠不懈地與盟邦合作”。

兩國首腦會談期間,俄國在彼得堡冬宮舉行了招待宴會。席間,彭加勒特地同奧匈大使交談,要大使轉告奧匈政府“應當特別慎重”處理對塞爾維亞的關係。

他強調說:“塞爾維亞在俄國人民中間是很親密的朋友,而俄國又有盟邦法國,在這個問題上真不知有多少可怕的糾紛。”

英國也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並且認為遲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將對自己不利。

因為英國看到德國的生產能力比自己強大,在海軍造艦競賽中將會很快趕上來,希望在1914年仍保持海軍優勢的情況下,透過戰爭擊敗危險的競爭對手。

7月15日,奧匈帝國要求塞爾維亞政府作以下行動:

1.查封任何引起對奧匈帝國皇室憎恨和藐視的刊物;

2.馬上取締民族自衛組織,並取締其他作反奧匈宣傳的組織;

3.即時從教育團體及教學方法中,刪除任何會或可能會煽動反奧匈之宣傳的教學內容;

4.革除軍部或行政部中被指進行反奧匈之宣傳的官員,而此等官員的名單由奧匈政府提供;

5.接受與奧匈政府有關部門合作,在塞爾維亞鎮壓企圖顛覆奧匈帝國領土完整的活動;

6.在奧國政府指定的有關部門之協助與指示下,採取法律行動,懲罰策劃或執行6月28日之刺殺事件,而1914年於塞爾維亞領土的人士;

7.即時逮捕奧匈初步調查所顯示的兩名被點名人士;保持合作,以有效措施遏制其境內的軍火走私;

8.向奧匈解釋對其懷有敵意、在塞爾維亞境內或境外的塞爾維亞高級官員之言論;以及

馬上採取以上措施,並告知奧匈帝國。

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

奧匈發出最後通牒之後,俄國通知奧匈帝國,攻擊塞爾維亞會引起俄國的總動員,並表示俄國不容許奧匈帝國打垮塞爾維亞,成為巴爾幹半島的霸主。

7月25日塞爾維亞作出答覆,並開始戰爭動員;俄國宣佈進入戰爭準備期。

7月26日,英國外交大臣格雷提議德、英、法、意四國調停奧、塞之間的不和。但英國在暗中極力慫恿法俄對德奧作戰,並保證給予支援,這給法俄兩國壯了膽。

7月27日德國拒絕英國的調停提議。

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炮轟貝爾格萊德。俄法兩國站在塞爾維亞方面,立即進行戰爭總動員。

7月29日,英國外交大臣格雷接見德國大使,明確表態說,如果衝突僅僅限於俄奧之間,英國可以保持中立;

如果德法兩國捲入,那麼局勢立刻就會發生變化,英國政府在一定條件下,將被迫作出緊急決定。

7月30日,俄國和奧匈帝國開始戰爭總動員。

7月31日,德國向法國和俄國發出“雙重最後通牒”,警告其不得干涉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戰爭。

要求它們停止總動員,遭到斷然拒絕。德國於7月31日向俄國宣戰,8月3日對法國宣戰。

8月1日,法國開始戰爭總動員;德國進行戰爭總動員,並宣佈與俄國進入戰爭狀態。

8月2日,土耳其與德國簽訂結盟密約,德軍進入盧森堡。

德國總參謀部為了實行施利芬計劃,向比利時送交最後通牒,要求允許德軍借道比利時對法軍作戰,並限在24小時內答覆。

700萬人口的比利時勇敢地拒絕了德國的無理要求,並向英國求援。

8月3日,英國開始進行戰爭總動員;義大利宣佈中立;英國向奧斯曼土耳其宣佈,代建的兩艘艦艇歸還無望。奧斯曼土耳其與德國簽訂盟約。

8月4日,德國悍然破壞1839年保證比利時永久中立的條約,四路德軍侵入比利時。

英國獲知德國有入侵比利時的意圖後,於8月4日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無條件尊重比利時中立。

但德國宰相貝特曼對英國駐德大使聲稱:國際條約不過是一張廢紙。於是英國便以德國破壞比利時中立為藉口,對德國宣戰。

8月5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齊柏林飛艇空襲列日。

8月6日,塞爾維亞向德國宣戰。

8月7日,法軍攻入阿爾薩斯地區;英國遠征軍在法國登陸。

8月10日,法國向奧匈帝國宣戰;奧匈帝國攻入塞爾維亞;奧地利軍從加利西亞侵入俄國波蘭。

部署在地中海的兩艘德國戰艦,進入土耳其的達達尼爾海峽,轉入土軍艦隊中服役。

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

至此,一切宣戰都完成了,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在一片戰爭叫囂聲中紛紛亮相,捲入一場極度血腥的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這是一個暴力盛宴的漫長時代。

薩拉熱窩事件只是被歐洲列強們所利用,其實戰爭早已在準備中,所有列強都相信自己準備的最為充分。

只需要在一次大規模的決定性戰役中擊敗對手,他們就可以簽署一份合約,逼迫對手作出重大讓步,並且從對手那裡索要一份驚人的戰爭索賠。

誰也沒有想到,這會是一場真正的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

一戰的爆發,象徵著由1814年“維也納會議”維持秩序的美好年代結束了。相信科技創造力的歐洲人,將見識科技帶來的毀滅力量。

待這場風暴橫掃歐洲大陸、把許多地方都變成荒無人煙的月球般的圖景,將使得人們無法再相信理性能昇華人性。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