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

今天翁同大腦宕機的次數,比過去十年加起來的都還要多出一大截。

而在今天宕機的所有事件中,又以眼下這個訊息最為令翁同詫異。

畢竟那可是.....

金絲楠木啊。

眾所周知。

木頭...或者說木材,是華夏古代文明中佔有篇幅最大的幾個詞彙之一。

從普通的柴火到傢俱、建築、棺材....可以說古代人民從出生到死亡都無法脫離與木材的交集。

而在眾多木材中,又以楠木、樟木、梓木和椆木為貴。

因此這四種木材,也被稱為華夏古代四大名木。

同時這四大名木的內部依舊也有著位次之分,其中被冠以其首的便是......

楠木。

謝在杭在《五雜俎》中有記載:

“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窮谷不知年歲,百丈之幹,半埋沙土,故截以為棺,謂之沙板。佳板解之中有紋理,堅如鐵石。試之者,以署月做盒,盛生肉經數宿啟之,色不變也。”

而金絲楠木呢。

又是楠木中最好的一種品類。

金絲楠木擁有著金色的木纖維,歷來是皇家才能用的木材,有國木之稱。

它色黃而燦如金絲,精美異常。

還有澹澹的清香,能夠防蟲耐腐,埋在地下可數千年不腐爛。

也就是“水不能浸,蟻不能穴”。

同時不易變形,很難開裂,觸感冬暖夏涼。

躺過金絲楠木棺材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屍體在金絲楠木內躺起來很舒服,腰部支撐感很穩,而且復活的時候不容易中暑和感冒。

總而言之。

這是一種堪稱完美的木材。

當然了。

如此完美的木材也有自己的小脾氣,那就是生長極慢。

金絲楠木從一棵小苗長成可用之材需要至少兩百年的時間,加之主要集中在四川和貴州等地,古代運輸起來頗為麻煩。

因此在古代,金絲楠木異常珍貴。

即便是皇帝這種封建時期的頂級存在,死後能有一具金絲楠木做的棺材都算是規格很高了。

結果沒想到......

在嘉靖皇帝的地宮之下、這個儲存著的《永樂大典》的青銅盒內......

居然貼附著一層的金絲楠木?

當然了。

看到這裡,可能有同學會表示疑問:

不對吧。

按照此前的測量,這個‘青銅盒’的總體積也就150立方米左右——這裡的體積指的是容積。

扣掉中空用於盛放《永樂大典》的部分。

金絲楠木內襯的實際體積數值,應該也就幾十立方米左右。

幾十立方米的體積不能說不大,但和長陵祾恩殿裡的金絲楠木柱相比卻完全是兩個量級,犯得著這麼激動嗎?

噔噔噔噔。

日更三萬·闢謠小課堂又開課了。

長陵祾恩殿確實有一片很有名的楠木大柱,這也算是國內最知名的楠木建築之一了。

長陵指的就是永樂大帝的陵墓,也就是十三陵之首,面積最大的一座陵墓。

整座長陵從永樂七年開建,到宣德二年完工,前後有18年之久,僅地宮就修了四年。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其中祭祀永樂帝的地方,就是祾恩殿。

整座大殿建築在三層漢白玉臺基之上,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象徵著皇帝的“九五之尊”。

全殿佔地1956平方米,殿內都是金磚鋪地。

另外內有六十根最大直徑1.17米、高14.30米的楠木巨柱支承。

很多營銷號的嘴裡,這些楠木便被冠以了‘金絲楠’之稱。

但需要解釋的是.....

這些柱子只是普通的楠木,而非金絲楠。

從準確種類上來說。

這些楠木都屬於標準的無紋細葉楠,算是楠木下屬的一個分類。

無紋細葉楠的強度很高,但這種木材沒有或者只有少部分紋理,除了皮實外幾乎沒什麼價值——當然,這句話主要針對的是皇家。

對於古代平民階層來說,無紋細葉楠的價值依舊不菲。

其實想想也知道。

如果這些楠木都是金絲楠。

那麼乾隆還有必要在修繕明陵的時候“拆大改小”,費盡腦汁才從整座十三陵中摳出了大大小小幾十塊金絲楠給自己做棺材?

無紋細葉楠和金絲楠就相當於小熊貓之比於大熊貓,除了名字有些相似之外,實際上天差地別。

類似的謠言還有和楠木大柱同處一殿的金磚。

古代的金磚又稱細料方磚或“澄漿磚“,是燒自江南蘇州的一種特殊磚石,燒製工藝很複雜。

它從燒製到完工,前後足足要190天,比廚邦醬油還多一個禮拜。

因它成品後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所以古人才叫它“金磚“。

結果在一些營銷號的嘴裡,居然成了長陵大殿鋪的都是金子了。

而且奇葩的還有大把人信,一個個囔囔著要去偷挖金磚......

開玩笑。

這玩意兒要真是金子,還保留的到現在?

所以一些事情上也不能一味就責怪營銷號無底線,有時候信的人也挺離譜的。

而就在翁同震驚於嘉靖的大手筆之際。

一旁的童懷軍忽然眨了眨眼,輕咦了一聲。

只見他右手握拳,重重在左手掌心處一敲,對翁同說道:

“等等,老翁,我好像懂了!”

翁同下意識扭頭看向了好搭檔。

此時的童懷軍看起來似乎有些興奮,只見他無視了周圍的徐雲和潘院士等人,徑直對翁同問道:

“老翁,你還記得考古界那個關於金絲楠木的話題嗎?”

此時的翁同還沒完全回過神,一時半會兒沒跟上童懷軍的節奏,懵懵然的問道:

“什麼話題?”

童懷軍見狀也不在意,深吸一口氣,一字一頓的說道:

“有關龍鱗紋金絲楠木在明清之間呈現了斷崖式下滑的現象。”

翁同頓時一愣,看起來有些意外。

不過很快他便回過了神,勐然睜大了眼睛,語氣中滿是不可置信:

“老童,你的意思是.....下面的金絲楠木,是龍鱗紋木?”

童懷軍重重點了點頭。

翁同再次張了張嘴,似乎想說些什麼,但最後還是沒有出聲。

因為在代入了童懷軍的猜測後,翁同忽然感覺.....

還真有可能?

眼見二人頗有些自嗨的趨勢。

一旁的徐雲不由輕咳一聲,對童懷軍道:

“童教授,不知您和翁教授所說的龍鱗紋是指.....”

姜成谷說這話的時候眼中帶著一絲疑惑,龍鱗紋這三個字聽起來咋那麼像志怪小說裡的詞兒呢......

不過童懷軍並沒有get到姜成谷的意思,只見他稍作沉吟,便開口道:

“徐博士,你可能不太清楚,金絲楠木雖然名貴,但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一個特定樹種的名稱。”

“按照紋理的密度、形狀劃分,它一共可以分成三十多個類別。”

聽到童懷軍的介紹。

翁同也跟著點了點頭。

某種程度上來說,金絲楠木和玉石有些相似。

玉石可以根據品種分成翡翠、和田玉、獨山玉等,其中翡翠又被稱為玉石之王。

而翡翠的內部,則又可以根據品質劃分出玻璃種、冰種、糯種、豆種等等。

金絲楠木也是如此。

金絲楠木是楠木之首,而金絲楠木內部也有著不同的品級。

其中比較常見的有金絲紋、山峰紋等,主要用來做小型的木質器具。

而龍膽紋、龍鱗紋、金玉滿堂紋、玫瑰紋、葡萄紋癭木這些則比較稀有,價值比較高,歷史上曾經拍出百萬甚至千萬的價格。

當然了。

千萬級的金絲楠木拍賣實際上也沒那麼多,有不少新聞依舊也被誇大過。

例如你在網上經常可以看到一段報道:

【2013年的一個拍賣會上,一件金絲楠木凋松鼠葡萄落地罩拍出了3000萬人民幣的天價.....】

但實際上呢。

這是2013年燕京保利舉行的一次拍賣,這個藏品的LOT號為6100。

拍賣前估價兩百到三百萬,最終成交價為92萬。(polypm../assest/detail/0/art5042326100/34/3這是保利官網的歷史拍賣資訊)

在所有種類中,金絲楠木最貴的紋理只有三種:

火焰紋、龍膽紋和龍鱗紋。

其中在古代,龍鱗紋的價值最高——因為它在寓意上無比契合皇帝的棺材。

皇帝是龍嘛,龍鱗做成的棺木,簡直就是他們的定製buff。

所有龍鱗紋的金絲楠木除非真的在體積上不合適,否則基本上都會用作皇帝的棺木材料。

待童懷軍介紹完龍鱗紋的價值後,翁同便補充道:

“不過隨著考古學的發展,考古學家們逐漸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那就是唐、宋、元、明這四個朝代的龍鱗紋金絲楠木,在使用數量上都算正常——雖然這幾個朝代的很多皇陵尚未被挖掘,但從相關史記中卻可以找到某某皇帝的墓葬標準,或者就是收藏領域可以見到一些不適合做棺木的龍鱗紋製成的小件。”

“可從明朝中期開始,龍鱗紋金絲楠數量就開始斷崖式下跌了。”

“以至於到了康麻子...咳咳,康熙時期,連個龍鱗紋金絲楠木棺材都很難湊齊。”

徐雲頓時一愣:

“我去....居然有這回事?”

徐雲的驚訝還真不是裝出來的,他確實不瞭解這個情況。

不過很快。

他便想到了1850副本中在耆英號上的所見所聞:

當時的耆英號上有著很多木製品,甚至不乏黃花梨這種名貴木種。

但希生從頭到尾,卻連一次金絲楠木都沒有提過。

這確實有些奇怪。

畢竟當時希生背後站著的,可是赫赫有名的鄭親王,愛新覺羅·端華呢......

當時端華連傳國玉璽和《永樂大典》都敢拿出來做交易,理論上來說應該必然有金絲楠木才對。

而就在徐雲有些出神之際,翁同又補充道:

“關於這個現象,目前傳播度比較高的說法是這樣的:”

“那就是庫存用於製作棺木的龍鱗紋金絲楠木,在李自成燒故宮的時候焚燬了、”

“但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龍鱗紋金絲楠木數量下滑的時期並不是明末,而是在萬曆前後。”

“萬曆下葬的時候李自成才14歲,還在寺廟當小和尚呢,哪可能去燒故宮?”

翁同的語氣有些微妙,作為明代研究者,他對這個現象自然並不陌生。

只是不過華夏考古界未解的現象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龍鱗紋金絲楠木數量的下滑只能算是一個很偏的領域。

加之皇陵這玩意兒又沒法撬開去檢查,因此一直以來都沒啥特別大的探討價值。

不過眼下看來。

倘若嘉靖真的把明朝儲備的那些龍鱗紋金絲楠木用來做成了銅殿的內壁,那麼這個現象也就有了個合理的解釋了。

畢竟假設厚度相同的話,一副帝棺的表面積也就8平米左右。

而永陵內的龍鱗紋金絲楠木面積有一百五十多平米,足足可以製備接近20副帝棺......

同時以嘉靖那個自私的性格,做出這種事情也完全不令人感覺意外。

想到這裡。

翁同不由再次與童懷軍對視一眼,二人同時從彼此的眼中看出了強烈的.....

興奮!

沒錯。

興奮!

畢竟倘若銅殿中的金絲楠木真的是龍鱗紋木,那麼這將勢必成為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龍鱗紋金絲楠木文物!

對於任何博物館來說,這都是妥妥的鎮館之寶。

同時對於翁同與童懷軍這類考古學家而言,能讓如此珍貴的文物現世,無疑也堪稱人生莫大的成就與榮耀。

不過比起神色逐漸飛揚起來的翁同二人,一旁的姜成谷則要冷靜的多。

只見他認真思索了一會兒,對徐雲問道:

“徐博士,重力梯度儀的探測結果都介紹完畢了嗎?”

徐雲輕輕點點頭,將這份報告遞到了姜成谷手裡:

“沒錯,文物和佈局上比較重要的結果就是之前說的那些,剩下的就是結構方面的資料了。”

姜成谷接過報告看了眼上頭密密麻麻的公式,一拍額頭:

“靠,眼瞎了。”

徐雲:

“.......”

隨後姜成谷深吸一口氣,認真的將報告收好,對眾人說道:

“好了各位,今天我們的探測過程很順利,結果也相當喜人。”

“無論是地宮內的文物、《永樂大典》還是金絲楠木,都堪稱國寶級的發現,並且大機率儲存的非常完好。”

“不過從整個專案角度來說,我們今天所完成的只是基礎的一小步。”

“接下來我們面臨的挖掘環節才是真正的難點所在,畢竟.....定陵的教訓實在是太慘痛了。”

姜成谷最後的這句話猶如一盆冷水,重重的潑到了翁同和童懷軍的身上。

二人的表情頓時一僵,目光肉眼可見的暗澹了下來。

定陵。

這個詞對於任何一位考古界的從業者來說,都是永遠的痛。

【考古學家就是拿著許可證的盜墓賊】這句話,很大部分的‘依據’便是源自當初的定陵事件。

的確。

不可否認,有些考古學界的從業人士確實存在著極強的私慾,他們挖掘皇陵就是為了滿足個人利益。

但這部分人在考古界中的佔比其實真的不多。

某種程度上來說。

考古學界就和此前提及到的華夏科學界有些類似:

兩院院士多達1700多人,但就因為極少部分院士的黑料,導致整個華夏科學界都被扣上了學術不端的標籤。

這其實是一種很不公平的做法。

然而很遺憾的是。

這些年這類標籤非但沒有縮小,反而越擴越大。

比如近些日子的食品圈。

“科技與狠活”這個詞橫空出世,搞得人人自危,失真程度離譜到了不知凡幾。

某影片平臺上一個菜農洗菜的影片,傳來傳去居然變成了黑心商家在給蔬菜浸泡藥液,真是何其無奈......

不過與食品圈不同的是。

眼下的考古學界,得到了永陵這麼個證明自己的機會。

上一個把握住類似機會的是中科院,隨著暗物質發佈會的一炮打響,如今華夏科學院的形象已經徹底從陳佩斯轉變成了朱時茂。

因此無論於情於理,永陵的發掘方案都必須做到完美無缺。

想到這裡。

姜成谷、翁同等人的目光,近乎同時鎖定了一旁的......

張子昂。

..............

注:

副本幾天內會開,這個副本的內容你們絕對想不到,我可太期待接下來這個副本了。

另外開了個b站號,叫做“不想碼字的釣魚老”,求關注,還是不會帶貨啥的,主要分享些日常,關注每超300加更一章,統計期到這個月31號吧,四月還。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