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現於美國留學的happydai兄曾為本書撰寫1896年帝國憲法草案,並以本書設定為基礎寫了幾篇短小的同人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也在此向happydai兄的幫助致以深切的謝意。

原標題:鐵血帝國補一章:光緒之治(光緒十七年——光緒二十年)

正文:

次謀會議上,有四個人常常默默無語,但是絕對沒有人不尊敬他們,那就是工商大臣牛金、科技次官馬峰、農林大臣田正宏和他新任不久的次官,二十歲的婉玲格格,帝國第一位女部長。

婉玲格格是醇親王的女兒,也就是光緒皇帝的同父異母的胞妹,她出生的那年,也就是光緒從家裡被抱到宮裡的那年。她從小聰明好學,特別喜歡侍弄花花草草。光緒十七年(1891)一次宮廷宴會上,十七歲的婉玲和馬峰恰好是鄰座,兩人閒聊起來,馬峰發現她小時候在基督教學校讀過西學,曾經讀過《天演論》,竟然還親自做過試驗,種出了一種雙色的月季來,不禁對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後不久,婉玲在有意促成二人關係的醇親王的首肯下接受了馬峰的邀請,插班進入了馬峰建立的帝國理工大學讀書,成為中國第一位女性的大學生。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光緒十八年春天,馬峰陪婉玲去郊外踏青,看到農民在田間勞作,一個個面有菜色,無意感慨道:“要是有雜交作物,提高產量,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少受飢寒之苦!”已經是工程系二年級的婉玲答道:“我原來做過花草的實驗,想必糧食棉花也可以透過雜交提高產量,但是我發現雜交作物第二代以後性狀就開始不穩定,很難應用到生產中。”馬峰大奇於婉玲的生物學天賦,在次閣會議上多次力舉她出任帝國的農林次官。雖然前有劉雲等人特別是田正宏笑話他“動機不純”,後有王公大臣們以“祖宗之法云云”加以阻撓,光緒帝的任命詔書最終在光緒二十年公曆七月一日,婉玲大學畢業的同一天下達。發布者具體如何考慮的就不得而知;但前一天下詔,宣佈允許女子參加新的政務官考試、入朝為官及進入資政院,從而使婉玲的官員任命合法化,卻也為中國女權運動拉開了帷幕。後來,六月三十日被定為中國婦女節,以紀念婉玲格格透過自己的學識和努力而使中國的女同胞們第一次合法獲得政治權益的貢獻。

婉玲格格的畢業論文《雜交作物和牲畜的性狀穩定性研究》被刊登在《帝國學報》(帝國第一批官方報紙,和《帝國參考》一樣屬於機關內部刊物,《帝國學報》主要是介紹科學和工程基礎研究方面等非敏感性內容,在學界流傳的刊物,是帝國最權威和嚴肅的學術刊物)上,並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西方也引起了轟動。在她的主持下,帝國在京郊通縣開闢了“帝國農牧業試驗暨育種基地”進行作物牲畜的研究工作,她同期畢業的,和她在一個課題組的幾個同學,都參加到了這個工作中來。當然,要取得突破性成果還需要加以時日。

考慮到她不是“過來人”的身份,雖然她也參加了次謀會議,大家在會議上談論的時候,就會比較注意不去提及“未來”以及“上個歷史”發生的事情。這個並非一條紀律,而是大家都知道而且自然遵守的原則。出於對女性的“尊重”婉玲格格的加班努力總是因為大家的勸說作罷,而晚上的次謀會議往往就成為“過來人”們討論特別議題的時候。

婉玲格格的加入問題,他的主官田正宏雖然曾經私下揶揄馬峰“假公濟私”,但是心中非常欣賞她的才幹,也是馬峰的第一個支持者。主抓農業的他深深知道她的工作才是解決農業問題的根本之道,但是起初他上臺後面對尖銳的農村問題,這些就顯得緩不濟急了。

自鴉片戰爭以及長毛亂黨之變後,國家加重了稅負,許多地主為了包括滿足其吸食鴉片的需要等原因提高了田租,百姓生活更加困苦。“民為國之本”,要想治理好帝國,必須解決好農民的生活問題。因此,光緒十七年田正宏主政以後很快制定了“三三法案”,其基本內容有三點:第一是中等土地肥力的土地地租不得超過1/,第二是各地興辦農會,負責農民和地主的租賃談判,官府則負責在出現爭執的時候作為協調者而非仲裁者出現在召開的三方會議中,負責調和農會和地主的矛盾。第三條就是規定,土地未經耕種荒蕪三年以上的自動收歸國有,重新分配給無地的農民。

為了推行新法,田正宏在次謀會議提出要求,並得到大家的支援,還從何新那裡要來了一個預備師組成了專門的帝國農業警察(後來在光緒二十年納入帝國警察總署,改名為農業公署,和廉政公署共同獲得“帝國保民署”的美譽)。新法不出所料地遭到了抵制,但是幾個月內在農業警察將各地幾百之多的“惡霸”(其中不乏身為皇親國戚者)舉行公審,執行了槍決以後,在“霸府”的刺刀下被強制推行。納入編戶統計的地主們半數依法降低了稅收,小部分的尤其是大地主出賣了土地,剩下的以及大部分土地的新買主,則感到1/的地租利潤空間不大,不再將土地出租給佃戶,而是僱用長工自行組織農業生產。帝國的佃戶家庭人口從光緒十八年春天新法推行前的一億到光緒二十一年公曆新年銳減到大約三千萬,同期的農業長期僱工家庭的人口數量則從有一千餘萬大幅成長為一億三千萬。農業經濟結構得到大幅調整。全國田賦收入除新法推行的光緒十八年小幅下降外,光緒十九年即得到恢復。

光緒二十年,因夏天少雨,夏糧、早稻小幅歉收,但是秋糧取得二十年罕有的大豐收,當年糧食總產比歷史最高的同治七年還要高5%。漕運的糧船絡繹不絕,糧食堆滿了帝國的糧倉和軍庫。棉花在光緒十八年當年是豐年,十九年天氣上屬於歉收,但是總產卻因為新法有效推行依然上升;光緒二十年(同樣是因為天旱)黃淮一帶棉花大豐收,這是帝國棉花收購制度推行的次年,因為前一年收購量不大,缺乏準備,許多縣的棉花竟然只能臨時堆積到縣衙大堂(雖然光緒十九年縣衙改稱縣政府,縣令改稱縣長,但是縣長大人們處理的工作暫時還沒有明顯的變化。縣政府大院仍然被習慣的稱為“縣衙大堂”)。

工商大臣牛金在執政後,推行幣制改革,得到海軍大臣張之洞的大力支持。光緒十八年,牛金設立帝國鑄幣局,廢除了各地奸商鑄造的所謂“鵝眼小錢”、各地流通的各色銅錢以及咸豐年間鑄造民間不愛使用的當十以上,重量卻相同的“大”錢。同年八月,從美國漢立克納普廠進口的刻字銅模等裝置到貨,他在採用光緒重寶當十錢,光緒通寶小制錢的基礎上,又鑄造發行了按照幣值大小不一的光緒當五錢和光緒五十錢兩種制錢。光緒十九年,帝國銅元“光緒元寶”開始流通,正面為“光緒元寶”四個漢字,中間沒有方孔,而有“一百”兩個滿文字型,下面靠近外部有“帝國造幣局,每百文換一元”字樣,背面是蟠龍花紋,下面近處廓有英文字樣。二元以上開始發行寶鈔(紙幣),採用二、五、十幣制,一直到千元大鈔,共有九種,以一龍至九龍為圖案(次閣部曾經提請按照國際通例以皇帝頭像作為硬幣和鈔票的圖案,庭議時遭到古舊派異常激烈的反對,甚至有大臣奏請以“大不敬”罪處決提案者,雖被光緒當庭駁回,但這個提案也就不了了之了),上面有漢、滿、蒙、藏四語書寫的“帝國中央銀行”字樣、漢字及阿拉伯的數字幣值,漢字“帝國鑄幣局”+年號+“監製”小字等,被俗稱為“龍幣”。

銀兩不再作為稅負單位,銀兩和銅錢兌換的官價(一兩兌一千二百官錢)被廢除,銀價實行自由波動後,廣大老百姓對於用銅錢而不再用銀兩普遍十分高興,因為這就少了一道納稅時銀銅兌換的盤剝之苦;加上同期農業豐收,銅錢價值很快超過了同重的銅價,而生銀價格從光緒十七年的每兩一千二百五十文(官錢)/一千六百文(地方銅幣),下跌到九元(九百文)。帝國的幣制改革在遭遇有限的抵制之後,比較順利地完成了。

與此同時,帝國建立了帝國中央銀行,透過《銀行法》對各地的錢莊業務進行了規範,讓其逐漸銀行話,開始透過調節準備金率和再存款率管理宏觀經濟,並成立了帝國農業銀行、帝國投資銀行兩大政策銀行。國內農業半年期貸款利率從大約150%/半年大幅下降到7.%/半年,工商業貸款利率從70%-80%/年也大幅下降到10.8 %/年。帝國的工商業隨著國內高利貸的消亡和利率的大幅下降蓬勃發展。

在此期間,牛金會同田政宏制定了雄心勃勃的《三十年帝國水利規劃方案》(根據這個方案,黃河、淮河的小型水電工程先後在光緒二十年和光緒二十三年開始動工)。牛金和田政宏沒有什麼好大喜功的習慣,也不會搞什麼面子工程,他們清醒地知道,無論是發電還是蓄洪,首先發展中小水電,把象三峽這樣的大型工程留給技術更加成熟的後人,是最為明智的做法。

四人中壓軸的馬峰,次閣會議戲稱的起初的“民口三傑”,後來的“民口四大天王”的領袖,其貢獻也是當之無愧。他作為帝國教育總局、帝國大學、帝國理工大學、帝國科學院、帝國工程院五大機構的建立者,不但將科舉制度變成現代的公務員考核制度,而且將新學教育體系一直建立到農村,並提出了在光緒三十年實現全民普及小學文化的口號;他作為帝國醫療衛生總局的創建者,將中醫和西醫共同納入了新生的,從中央一直到地方的帝國社會福利體系,其目標是十五年內實現在90%的城市人口和50%的農村人口可以享受到五百一十種“欽定生活必需藥品”的補貼供應(光緒二十年中華製藥廠建立,使這個計劃在光緒二十五年就提前完成了);他作為帝國標準總局的創建者,為帝國通產總局提供了標準的規範和全面質量管理的體系(他出版的《全面質量管理》一書在全世界廣為翻譯流傳,使得他在三十年後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者)。光緒十九年《媒體法》頒佈(因為其中超前定義為媒體為“一切公共信息的載體”,後來最高法院曾專門出具司法解釋闡述“公共信息”的概念)和次年國家新聞總署的建立,更是為帝國“公武合體派”控制輿論、主導改革提供了宣傳機器。

然而這些貢獻加起來,依然遠遠比不上他每次在帝國科學院和帝國工程院的聽取匯報後作的指導性發言。帝國新近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私下尊稱馬峰為“大導師”,因為他們許多的重大科技成果都離不開“大導師”的啟發性提示。因為《帝國保密法》(光緒十七年)和《帝國智慧財產權保護法》(光緒二十年)的頒佈,除了光緒二十年紫禁城採用電力照明為天下所知外,帝國科技發展的程度到底如何很難被外界瞭解到。

據民間最早建立,在京畿頗有聲望的《京師日報》報道,透過採訪工程院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院士瞭解,國際上剛剛發明的奧托內燃機和狄塞爾內燃機已經被提供工商部通產總局雙雙應用到帝國國家經營工業的某些領域,通產總局正在設計配套的生產裝置,配合馬峰提出的“生產流水線”方案,要生產一種前所未有的交通工具。據在通產總局工作的工程師張愛國(化名)透露,陸軍、海軍大臣都為這個專案出資不少,肯定有相關武器的生產,絕對是前所未有的海軍及陸軍的新式武器。有民間小道消息傳言(據說訊息來自醇親王府中一個丫環)次閣部正在秘密研究建立一個新的軍方大臣及其分部,和陸軍海軍並列。到底是什麼名目就不得而知。資政院議員不久後代表民意問及此事,官員們的回答是尚在研究中不便置評。一位《帝國軍事月刊》(半官方刊物,主辦單位是資政院的議員基金會)的特約評論員推測可能是海軍陸戰隊,炮兵或者專職後勤部隊。後來官方的《帝國日報》(帝國第一份全國性日報,屬於綜合性報紙,每份僅售一文,有六張八開之多,共二十四版。其中八版是帝國企業的各類廣告,八版為當地的地方購物指南,內容在各地有所不同。另外生活百科和生產指導兩個專版,更是深受城鄉民眾的歡迎,該報光緒二十五年日發行量竟然突破一億份。同年,該報改版為六張四開的大張報紙,價格繼續保持不變。該報歷年公曆新年刊登的光緒皇帝的新年賀詞,被多次收入《欽定小學語文課本》中。)資深記者向在配合光緒二十年大慶帝國舉辦的新產品展銷會上剪綵的馬峰本人問到這件事。聽到民間猜測的馬峰哈哈大笑。雖然並未予以任何言辭的評論,不過從其表現幾乎可以肯定實際內容必定出乎意料的精彩。民間媒體稱馬峰為“奇蹟大臣”,大家雖然不知道他每次會為帝國帶來什麼奇蹟,但是帝國每個臣民,從官吏到農民,都深深相信他帶來的必將是帝國的豐收和人民的富裕。

在甲午年到來的時候,帝國內每個人都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就連因為出自帝國的“影子宰相”劉總督的《民族法》被逐漸(十年)取消“鐵桿莊稼”的旗人的抱怨也日漸稀落。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帝國復興的曙光:他們用“光緒之治”稱呼現在的局面,並有充足的信心,預期一個甚至超越康乾的盛世即將到來。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