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來的縣長叫許運來,是企業幹部,這次他的破格提拔,受到了地委專員和地委書記的一致舉薦,這倒是不多見的事,聽說他為人很隨和,你要和他搞好關系。”

“呃,我知道了,乾爹。”

朱開明送嶽書誠到地區要回縣城時,從來沒和朱開明說過這麼多話的嶽書誠,忽然話多起來。

而此時朱開明眼中的嶽書誠並不是一個領導,倒像是一個慈父,一件純灰色的羊毛開衫裡襯了件白襯衣,雙鬢中又增添了不少的白髮,目光裡也沒有了往日的威嚴。

是呀,幾年的朝夕相處,朱開明好像嶽書誠的影子一樣,已經變成了彼此生活中的一部分,就是朱開明被提拔為邊貿總公司副總後,嶽書誠去省城開會,去地區彙報,甚至下鄉調研,都是讓朱開明繼續給他開車當機司。

用乾爹嶽書誠的話說:”你是自己人,用起來放心。”

毎當朱開明聽乾爹這樣說,心裡都有那種好像中了頭彩的感覺。

這幾年,朱開明在嶽書誠身邊,才真正知道當領導的辛苦。

北江小縣,人口不多,可地廣資源多,黃金,木材,煤礦,都在小縣的管轄內。

北江縣被定為全國的貧困縣,北江縣的居民都臉紅,何況是縣長,縣委書記了。

北江縣城裡的居民,其時並沒為自己沒什麼錢,而感到生活貧苦,一年四季,江裡會為小城的人提供野生的江魚,冬天,男人們都相互結伴上山抓野味,下套套狍子,打野雞野鴨。

秋天山上有野生的木耳猴頭蘑菇,供人採摘。

夏天,自家房前房後的園子裡種的茄子辣椒豆角,非常新鮮,按現代話說叫純天然。

朱開明剛到縣城時,縣裡並沒什麼企業,有一個國營磚廠,一個集體體制的木材綜合加工廠,一個半死不活的食品加工廠,還有一個酒廠,專燒糧食酒供給縣城的人和鄰縣的人,而喝慣了這種入口燒心濃烈白酒的當地人稱之為’小燒’。

縣裡除了工人和一部分國家機關工作的職員,大部分居民是分住在各鄉村的農民。

可北江縣的農民跟全國各地農民不同的是,他們從來不種地。

不是沒地可種,是地多了去了,但沒人種。這也和北江縣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資源豐富有著直接的關係。

黃金當然大家都知道了,但這不是毎個人想得就能得到的,地底下的東西,大家看不見摸不著,當地的農民當然不是棄地而去淘金。

挖煤,也不是人們的選擇,小城就這不到10萬的人口,而居住在城鎮的居民還不到小縣人口的十分之三。

且交通運輸也是問題,煤挖出來,運出去,這運費都比煤貴了,當然沒人幹這賠本的生意了。

那就只有木材了,是的,木材。

這木材可是看得見摸得到,既可以變錢又可以冬季取暖,而小縣的周圍山脈上落葉松,樟子松,樺木等硬雜木滿山片野。

尤其是那如超級胖子腰粗的落葉松,樟子松都是百年以上的樹齡,而且價格不菲,自然成了當地農民主要的生財之道。

所以,小城的農民家家戶戶都有小四輪手扶拖拉機,當地人管它叫小猴子。

它非常實用,農民用它冬天去山上採伐木材,一次能拉三五立方米,一立方米從山上運下來,賣給木材販子,要00多塊錢多一立方米。

能幹的一天能拉趟,這一天就能收入就兩三千塊錢,這一個冬天,就能收入幾十萬,去了機械燒油的費用,也能剩下一大半錢。

等到了春天,冰雪融化開江後,上不了山了,人們就去江裡捕魚,每天除了自家吃的,餘下的就去小城的自由貿易市場上去賣。

儘管這一冬天的採伐木材已經收入很多,人們並不是指著賣魚賺錢,但這其中的樂趣兒和享受,只有地道的小城居民才能體會。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在市場上經常能聽道這樣的話:”哎,老三,你可真厲害,這鯉子今早打上來的,足有15斤吧,這魚擱點咱自己家下的大醬一燉,在往裡整點幹辣椒,那可是老香了。”

“15斤!起碼0斤以上,那還用說了,這條魚貴賤不賣,一會兒我拎家去,讓我那口子給我燉上,晚上這個魚頭夠我喝半斤小燒了,哈哈。”

“不特麼賣,你拿市場上來顯擺啥?快拿家去得了,一會市場管理所的來了,我看你還擱這得瑟?”

“哈哈,我這不是從江邊直接來市場了嗎,老哥你說的真對,我這就送家去,哎,晚上去我那整兩盅?”

“我才不去那,我也整了條大的,早叫我那口子擱家小火燉上了,咱不像你這麼能得瑟,小燒是兒子昨天從酒廠爐上接的頭道燒,你要想喝還是來我家吧,哈哈。”

“咳,這咱是不敢和你比,你兒子多出息,初中畢業就讓你給弄酒廠去了,現在都成師傅了,當然你想喝幾道燒喝幾道燒了,我呀,沒兒子的命,這老婆子可是能生,一來就一對,不說這個了,說了我傷心,老哥,你幫我看一下,我把這條魚送家去。”

“行,你這些雜魚怎麼賣呀?”

“隨便,給錢就賣,你看著整吧,拿家去吃不了都壞了,最後也是扔,家裡醃的鹹魚坯子倉房裡都裝不下了。”

“哎,老三,這又整了條這麼大的,往家拎呀?賣我吧?”

這老三剛要拎魚往家走,又有熟人喊他。

“多少錢不賣,回家燉上去。”

“這把你牛的,我看你院裡又買了兩臺小四輪子,去年冬天這木頭沒少拉吧?”

“啊,還行,還行,全城第三。哈哈。”

“你就吹唄,我去林政去舉報你。”

“那咱可不怕你,你也不打聽一下,這林政的上上下下哪個不是吃我老三的魚?全是哥們兒。”

所以在那個年代裡,儘管小城的人都不知誰家裡到底有多少錢?但是經常看到今天這家打地基了,那家又上房梁了,磚瓦房蓋的一家比一家漂亮,也不知錢是哪兒來的?

但小城的人都知道,一準是上山拉木頭賺的。

有人可能要問,那山上的木頭隨便採嗎?

還真被你說著了,那個年代國家還沒有什麼森林保護法,那滿山的原始森林,還真跟自家園子裡的蔥,想吃就摘。

這境江小縣儘管是農業縣,除了老實巴交的農民種地外,有點兒頭腦的都去賺外快了,誰還有心思種地呀。

所以,這縣城的人,不光是農民冬天去山上拉木頭賺錢,就是縣裡的工職人員也是大部分人參與其中,那木頭就是錢的觀念,已深入小城人的心中.....(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