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娟說道:“能否給我們一個聯繫方式,到時我們去貴公司考察一下?”

“當然沒問題。”孟子濤笑著拿出了自己的名片,遞給了姐弟倆。

雖然對方沒有給出肯定的答覆,不過孟子濤相信,只要對方有意出手,肯定會到公司去考察,就憑公司的實力,再加上一些優惠,相信他們肯定會動心的。

正準備出發去吃晚飯,董長偉突然說道:“差點忘記了,我爸以前買過一隻青花大缸,因為比較大,所以單獨放在了另外一個房間,孟老師,能否再麻煩你幫忙去看一下。”

孟子濤表示沒問題,隨即一行人又跟著董長偉來到另外一個房間。

這個房間比較小,裡面除了一些老照片以及正中間的一隻青花大缸之外,並沒有堆放其它東西。

走進房間,孟子濤徑直來到青花大缸旁邊:“這是這只吧?”

董長偉說:“對,就是它。”

孟子濤點了點頭,隨即仔細觀察起來。

此缸形制巨大,孟子濤用尺量了一下,直徑在70釐米左右,其造型飽滿端莊,青花髮色豔麗,胎質厚重。外壁通景繪畫鯖魚、鮊魚、鯉魚、鱖魚四種吉祥魚飾,四魚或潛游、或躍起、或戲水,姿態各異,悠遊於蓮池之中,栩栩如生,極富意趣。口沿處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單行楷書款。

孟子濤仔細觀察了片刻後,解釋道:“此缸到是一件老物件,不過燒製的年代應該在清末民初時期,應該是後仿的。”

“因為,此種此種繪畫魚藻紋的大缸在嘉靖時期有專門名稱為‘魚缸’,據史料記載,對此便有詳細的記載:‘大樣魚缸:高二尺八寸、闊三尺;二樣魚缸:高一尺八寸、闊二尺五寸;三樣魚缸:高一尺六寸、闊一尺五寸。’但此缸的直徑為70釐米,明顯不是三種中的任意一種尺寸。”

“雖然如此,也並不代表此缸沒有價值,此種大型魚缸製作困難,按燒造同樣大小的龍缸記載來看,僅燒製就需要歷時十九天,且成器者‘百不得五’”,極容易變形疵裂,故傳承至今十分不易。再加上做工精湛,還是很值得收藏的。”

董長偉問道:“那現在能值多少錢呢?”

孟子濤說:“現在估計能值八萬左右吧。”

“那也不錯啦。”董家人全都很高興。

鑑定了這只青花大缸,大家準備出去,這個時候,孟子濤突然注意到牆上的一幅照片。

照片的主角是兩位老人,背景是一面白色的牆壁,這些都不是孟子濤關注的重點,吸引他注意的是牆壁上掛的一幅畫。

這幅畫的是雙鷹圖,由於照片的緣故,看得不是很清晰,但孟子濤卻能夠感受得畫家的精湛技藝,心臟雙鷹不失瀟灑和率意的藝術特點。

這令孟子濤倍感興趣,轉頭問道:“董先生,不知道你們是否記得這張照片是在哪裡拍的?”

董長偉和董娟看到照片,搖了搖頭都表示不清楚。

這時,季誠和笑著說道:“這事你其實問我就行了,這幅照片其實是我五年前拍的。”

孟子濤原本還有些失望,聞言馬上說道:“季老,不知這是什麼地方拍的?”

季誠和說:“就在附近的一家小餐館,不過已經五年過去了,也不知道還在不在。你想問什麼?”

孟子濤也沒什麼隱瞞的,問道:“那您還記不記得後面的這幅畫?”

“畫,哦,你說的是這個呀,這幅畫我到也看過,但我在書畫方面的水平不高,只覺得這幅畫比較好,具體好在哪就不太清楚了。”季誠和有些明白了孟子濤的意思:“你不會是看中後面的那幅畫了吧?照片裡的畫也不大,你也看不清楚,怎麼能確定真假呢?”

“我當然也不能確定它的真偽,只是覺得這幅畫畫得不錯,想要欣賞一下!”

說到這,孟子濤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對了,那家餐館的環境怎麼樣啊?”

季誠和說:“環境到還不錯,這是那裡最好的包間了,不然也不會放那幅畫,而且平時打掃的很乾淨。但關鍵問題是,我和餐館的老闆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聯絡了,現在也不知道這家店還在不在,而且畫也不知道還在不在。”

“叫什麼名字啊?”董長偉問道。

“叫香滿園本幫菜館,就是原先十字路口轉彎那家。”季誠和道。

“轉彎那早就已經拆遷啦。”董娟說道。

孟子濤聞言失望不已,看來是找不到了。

這個時候,一直都沒有開口的謝慧珍說道:“如果你說的是陳淳老爺子開的香滿園,拆遷後,他並沒有搬的很遠,離原址不到五百米的距離。”

“那還要煩請你帶下路。”孟子濤說道:“咱們吃飯就安排在那裡吧。”

大家對此都沒什麼意見,於是一行人坐著各自的車,根據謝慧珍的指點,來到一家餐館。

這家餐館和季誠和說的有偏差,不但不小,而且此刻門庭若市,看起來想找一張位置都比較困難。

大家走進店內,門口的服務員就微笑著問道:“幾位客人,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預約?”

“沒有。”

“那真得很抱歉,現在店裡位置已經滿了,你們要用餐的話,可能要等一會才行,如果你們願意等的話,請在沙發區等待哦,到了之後,我會通知你們的。”

大家對視了一眼,正在這個時候,不遠處一個聲音傳了過來:“這是季老哥吧?”

大家朝著聲音傳來的方向看去,發現出聲的那位正是剛才照片中的兩位老人之一,不出意外,就是這家飯店的老闆了。

季誠和連忙迎了上去,握著老人的手,有些激動地說道:“老戚,我前些年把一些老朋友的聯繫方式都丟掉了,一直和你沒聯絡,真是懺愧啊!”

老人哈哈笑道:“說抱歉的應該是我啊,這些年一直忙於飯店的生意,都沒有想到主動跟你聯絡。”

季誠和並不怪老人沒有聯絡自己,因為他們之間也談不上太熟悉,而且老人比較知趣,或者說頑固吧,如果自己不聯絡他,他肯定不好意思聯絡自己。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雙方一陣寒暄,接著,季誠和就為雙方做了一下介紹。

老人叫戚秦西,前面說的陳淳其實是他的合夥人,他也認識董家姐弟,笑著問道:“董老哥今天怎麼沒有一起過來啊,已經有一個月沒見到他了,有些想念啊。”

“我爸已經去世了。”董娟回道。

“什麼!”戚秦西瞪大了眼睛,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樣:“我先前見他氣色還很不錯啊,怎麼會走了!”

“突發心臟病。”董娟悲痛地說道。

“你們怎麼就沒有通知……”戚秦西語氣有些埋怨,不過想到董家子女對自己並不熟悉,沒有通知自己也是正常,於是長長一嘆。

沉默了片刻後,戚秦西嘆道:“還真是生死無常啊!走吧,咱們別在這裡了,我帶你們上樓。”

戚秦西帶著大家上了樓,之後來到最裡面的一個包間。

包間不大,整個佈置和照片上的差不多,最為顯眼的正是牆上掛的那幅雙鷹圖。

戚秦西率先解釋道:“這個房間是我特意叫人這麼裝修的,只是想要留一點老店的念想,平時基本也不會安排客人來這裡。你們先坐吧,想吃什麼就點什麼,只要選單上有的,我都給你們做。”

季誠和笑著說道:“你今天不會是想要親自下廚吧?”

“難得你能來一趟,我肯定要親自下廚啊!”戚秦西笑道。

“那我們今天可有口福了。”季誠和哈哈一笑。

按照戚秦西的指點,大家先點了老八樣,所謂的老八樣,指的是扣三絲、蒸三鮮、農家老甜肉、菌菇扣蛋卷、重油桂花肉、水筍扣鹹肉、金針木耳河鯽魚、特色肉皮湯,外加什錦。

戚秦西介紹說,這些菜餚都是他店裡最受歡迎的。

接下來,大家又點了幾道這裡的招牌菜,戚秦西就出門忙活去了。

等服務員為大家倒好茶水出門後,孟子濤起身來到牆邊,欣賞起牆上掛的那幅畫。

鷹,乃禽之霸者。自古畫鷹者不乏其人,但因學畫的種種侷限,五代至元初時期的中原地區善畫鷹者不多,好畫難得一見。直至元、明兩朝,由於交通發展,使繪畫的學習與交流趨於便捷,以鷹為題材的繪畫得以繁榮起來,才有不少好的作品流傳於世。

這幅雙鷹圖是水墨絹本,從特點來看,應該是明朝時期的一件佳作。

此圖用墨線勾勒,點厾皴擦,一氣呵成;鷹姿準確生動,倚輕倚重,應簡應繁,筆筆均有著落;構圖大膽開張,頗具動勢。此件作品沉著穩健,韻致瀟灑,技法嫻熟,張力十足。

然而可惜的是,不知是儲存的緣故,還是其它的原因,沒有題跋和落款,這就導致,孟子濤不好確定作者是誰。

好在他有異能,可以從異能給出的時間和價值,以及畫作的風格,來推斷這幅作品的作者。

很快,孟子濤就得出了這幅雙鷹圖很可能是明代畫家林良所作。

林良是明代著名畫家,他因善畫而被薦入宮廷,授工部營繕所丞,後任錦衣衛指揮、鎮撫,值仁智殿。

其繪畫取材多為雄健壯闊或天趣盎然的自然物象,突破宮廷繪畫精細寫實的畫風,吸收南宋梁楷、法常和元代王淵、張中的寫意筆墨,在樹石形態與勾勒皴法方面兼收南宋院體、明代浙派大斧劈皴的遺風,以淡素的水墨勝出,別有一番雄強風味,在我國繪畫史上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領域。

因此,林良也成為嶺南地區第一個具有全國影響開宗立派的畫家,與呂紀並稱“林良、呂紀,天下無比”的美譽。

“怎麼樣?”季誠和問道。

孟子濤說道:“因為沒有題跋和落款,並不能肯定作者是誰,但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這幅畫是一幅佳作無疑,而且很有可能是出自名家之手。”

這是很正常的說辭,總不能他馬上就肯定的給出作者的名諱,這就反常了。

季誠和好奇地問道:“哦,那這幅畫的作者你有沒有人選呢?”

因為將來要跟季誠和合作,當然,孟子濤也沒有隱瞞的打算,他就如實說道:“我認為有可能是明代的作家林良的作品吧。”

季誠和以前一直在羊城工作,也聽說過林良,聞言一驚:“如果是林良的作品,那這幅畫的價值最少有幾十萬吧?”

孟子濤說道:“肯定不止,如果是林良的作品,以它的尺幅而言,價值至少上兩百萬吧。”

季誠和馬上接過話道:“那這幅畫一直懸掛在這裡,有沒有影響?”

孟子濤說:“影響肯定是有的,好在這裡經常打掃,環境不錯,儲存情況還算可以吧,不過再這麼下去,肯定會加速它的老化。”

說話間,服務員開始上菜,大家也沒多說什麼,開始品嚐美味佳餚。

本幫菜的特色可有用濃油赤醬(油多味濃、糖重、色豔)概括。常用的烹調方法以紅燒、煨、糖為主,品味鹹中帶甜,油而不膩。

不過,現在受到世界飲食潮流趨向於低糖、低脂、低鈉的影響,本幫菜油、糖的投放量明顯減少,以符合現代人飲食口味。

這裡的本幫菜也是經過改良的,比較符合現代人的口味,但又不失本幫菜的特點,確實有一手。

大家吃得酣暢淋漓,飯到席中,戚秦和親自端了一道菜上來。

“這是本店招牌菜雞油花雕蒸鰣魚,請大家品嚐。”

戚秦西笑著介紹道:“這道菜保留了最傳統的做法,底湯用的是純雞湯,用的花雕酒是十年的古越龍山,最美妙的就是細軟的鱗片連同鱗下的脂肪入口即化的口感。蒸鰣魚的訣竅就在於讓鱗片的油脂完全滲入魚肉,魚肉才會不幹……”

聽著戚秦西的介紹,孟子濤細緻地品嚐著這道佳餚,魚身上方鋪著一層火腿肉片以及少許酒釀,滋潤鮮嫩地滲透到整條魚的每一個部位,酒釀的醇香和花雕酒的香味融入魚肉中,吃的時候只覺得鰣魚鱗片背後的油脂特別肥香,讓人忍不住大快朵頤。(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