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回攻浙贛日軍毀機場剿後方軍民拼死戰

“四.一八”東京大轟炸後的第三天,日本大本營下令侵華日軍第1軍立即著手準備進行“浙贛作戰”。從4月下旬開始,日軍從第11軍、華北方面軍抽調部分兵力和第1軍匯合組成作戰部隊,共計14萬人,由第1軍司令官澤田茂中將指揮,分別在餘杭、紹興地區,杭州西南地區和蕭山、富陽一帶緊急集中,至5月中旬全部集結完畢。

日軍的行動被中國軍隊密切注意。針對日軍的活動,第三戰區進行緊急部署:以上官雲相的第集團軍駐淳安,指揮錢塘江以北部隊;以王敬久的第10集團軍駐金華,指揮錢塘江南岸及金華守軍;以李覺的第5集團軍駐縉雲,指揮浙南部隊。

重慶軍委會從第九戰區抽調第49軍、第6軍、第74軍配置於衢州附近,以確保浙贛間機場的安全。第三戰區預定在浙贛路西段持久抵抗,集中主力於浙贛路東段,襲擾敵後,遲滯牽制敵人,最後在衢州附近與日軍決戰。

浙東日軍的主要作戰目的,是在攻佔衢州等地後,破壞軍用機場。為此,日軍第一線兵力共5個師團又兩個混成旅團,在餘杭至奉化附近的150公里的地帶從北、東等方向,全力向金華方面壓來。

在日軍大規模進攻面前,中國軍隊一方面逐次抵抗,一方面向敵後轉移兵力。5月15日會戰開始時,國軍暫編第9軍避開日軍攻勢,主力向長樂方面集結,部分向天台山轉移,使日軍消滅暫編第9軍的企圖落空。

日軍迫近金華,給中國軍隊極大威脅。第三戰區為保衛金華,在安華衙和長樂附近,緊急加固原有陣地。在日軍重兵進逼下,1日義烏失陷,日軍插入金華以東。在金華以北的新登方面,中國軍隊第19師與日軍第116師團在方家井、三溪口一帶遭遇,激戰5晝夜,向敵後轉移。5月18日,新登、桐廬相繼失守。日,建德失守。至此,金華以北屏障盡失。

金華以南,戰局也十分不利。5月日,日軍進至桐琴、武義一線,已形成合力圍殲中國守軍態勢。7日,日軍兵臨金華城下,迅速發起攻擊。擔任守衛任務的第86軍第79師和第100軍6師奮起抵抗。8日,日軍突入金華核心陣地,中國守軍即行反攻,得而復失陣地數次。日軍施放毒氣,並配以7架飛機狂轟濫炸,中國守軍陣地大半被炸燬。當晚,守城官兵從城內向北山突圍,在撤退途中,又與日軍發生激戰,於9日衝出重圍,轉移到大盤山。同日,日軍攻佔金華、蘭溪。

金華、蘭溪陷落後,衢州成為日軍主要攻擊目標。衢州是浙贛線上的重鎮,築有大型軍用機場,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日軍發動浙贛作戰的主要目標即在摧毀衢州等地機場。

就在第三戰區準備與日軍在衢州展開主力決戰的時刻,蔣介石改變了作戰部署。他認為,日軍從緬北攻入雲南,形勢比浙江前線更嚴重,美國空軍志願隊無法調去浙東助戰,所以“金衢之得失,已不關今日戰局之成敗矣。”6月日,蔣指示第三戰區應避免在衢州附近與敵決戰。顧祝同隨即改變部署,乃以第86軍一部守衢州,其他主力部隊向浙贛路兩側山地轉移。

日拂曉,日軍以大量炮火配合,向衢州發起猛烈進攻。傍晚,日軍第師團突破中國軍隊縱深10公里的陣地防線。守城的第16師外圍陣地上小時落彈000餘發,死傷慘重,衢州東部中國守軍陣地被全部摧毀。

4日,由於忽降暴雨,各河流猛漲,日軍進攻受阻。次日,日軍全力進攻衢州南面中國守軍陣地,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傷亡慘重。至6日上午,日軍攻佔衢州機場。當日晚,中國守軍彈盡糧絕,無法再戰。次日凌晨,守軍由衢州城東方突圍。日軍攻佔衢州,立即將機場徹底破壞。

日軍攻佔衢州後,乘勝繼續西犯,沿常山、江山向西進擊。6月9日,日軍攻陷常山。11日,玉山、江山失守。中國守軍暫編第1師一部與日軍在廣豐附近的五峰戰鬥6晝夜,殲滅日軍約1個聯隊。中國軍隊第1師傷亡慘重,某營僅剩官兵7人,仍堅守陣地。此時正值山洪暴發,大雨滂沱,兼遭日寇施放毒氣,使中國軍隊疲憊不堪,轉戰運動受阻。

為了策應浙東作戰,牽制中國軍隊,駐贛東的日軍第11集團軍第師團、第40師團及今井、井平兩個支隊,加上偽軍共約8萬兵力,由阿南指揮,自南昌向東進犯,一路上,國軍進行逐次抵抗,沒能擋住日軍的攻勢。日軍6月日攻陷進賢,次日攻陷都昌。16日,日軍搶渡信江,從側翼包抄鷹潭守軍第147師,經激戰,鷹潭淪於日軍之手。7月1日,上饒贛東之敵和浙東日軍會合於橫峰城。自此,南昌以東浙贛線全部陷落。

為切斷中國海上交通和美軍潛艇補給設施,7月日,日軍又向浙東南溫州發起進攻。9日,攻佔青田,11日,再陷溫州,甌江水上運輸線被日軍打通。

正當浙東日軍西侵之際,中國退守敵後的部隊,在浙東南敵後對日軍進行頻繁的襲擊,相繼收復壽昌、永康、浦江;6月18日,一度克復武義。面對中國軍隊的攻勢,日軍慌忙抽調兵力再犯浦江。國軍新編第1師奮力抵抗,第6團傷亡殆盡,全師僅存000餘人。日軍第60師團於19日再陷武義、永康,並於4日攻陷麗水,破壞了麗水機場。

為了摧毀中國第三戰區戰鬥力,日軍於7月0日從龍游出發,相繼攻陷遂昌、松陽,嚴重威脅中國戰區右翼安全。此時,國軍第88軍到達雲周附近,隨即與暫編第9軍南北夾擊,使日軍的企圖未能得逞。

自7月起,浙贛線兩側的中國軍隊利用日軍轉防之際,發動區域性反攻。7月7日,第19師克復新登,將富春江敵後交通切斷;15日,該師又收復桐廬;19日,第6師克復建德。第75、第108、第147等師,於18、19日先後收復橫峰、弋陽。日軍退守貴溪、上饒。日軍以有限兵力,置於漫長戰線,顧此失彼,頗感兵力不足。

7月8日,日軍大本營鑑於發動浙贛作戰,摧毀衢州、玉山、麗水機場的目的雖然已經達到,但再也無力再戰鬥下去了,遂下令日軍停止浙贛作戰,只固守金華附近地區。日軍第1軍以兩個師團置於金華附近地區,其他部隊自8月中旬起開始撤退。第11集團軍也於8月19日開始撤退,7日返回南昌附近。中國軍隊乘日軍收縮兵力,伺機收復失地。至8月0日,除金華、蘭溪附近外,第三戰區大致恢復了5月15日以前的態勢。

浙贛戰役歷時個月,日軍侵佔浙、贛各地共48個縣,侵擾面積達10多萬平方公裡,給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日軍徹底破壞了衢州、玉山、麗水機場。並拆毀、搶劫了浙贛鐵路大量鋼軌和其它鐵路器材。日軍還瘋狂掠奪了金華地區的戰略物資螢礦石。在這次戰役中,日軍被斃傷達萬餘人。中國軍民死亡5萬人,其中軍隊官兵陣亡4萬餘人。

日軍在中國正面戰場完全形成戰略相持狀態。由於兵力不足,已無力再擴大其佔領區域。在此期間,其後方已大部分被中共軍隊及游擊隊所控制,成為中共抗日根據地和遊擊根據地。日軍真正控制的部分,不過是中心城鎮及交通點線而已。尤其是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大破襲之後,其交通點線也受到中共軍隊的威脅。為恢復後方和保障交通及戰略地位,從1940年底開始,日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從東北抽調大批軍隊,集中向中共根據地進行瘋狂進攻。

1940年的百團大戰,使日本侵略軍大為震驚。1941年1月,日本大本營陸軍部制定的對華作戰計劃確定:竭盡一切手段,發揮綜合作戰能力,以維持佔領區“治安”。日本中國派遣軍司令部把華北作為徹底治安肅正的重點,對日軍部署和指揮系統進行了調整。

月,岡村寧次就任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並發布命令:必須在4個月內徹底消滅華北的共X黨和八路軍。日本陸相東條英機宣稱:日軍要消滅一切華北不屈服的人,要在血海中建立“大東亞共榮圈。”

於是,日軍在華北地區製造了大量屠殺中國軍民的慘劇。如1941年1月下旬,日軍1500餘人掃蕩晉察冀邊區冀東區,在豐潤抗日堡壘村潘家峪,將全村男女老幼驅趕到一個大院內,先拉出0多個青年婦女,拖到白薯窖裡輪流姦汙,之後把玉米秸填進窖裡放火焚燒。最後以機槍掃射,屠殺群眾100餘人,燒燬房屋1100多間,搶走全部衣物,製造了慘絕人寰的潘家峪慘案。

晉察冀邊區是日軍攻擊的重點,早在百團大戰還沒有結束的時候,聶榮臻就估計到日軍吃了大虧後,肯定會來報復。果然不出所料,1940年11月9日起,日軍以萬多兵力分1路“掃蕩”北嶽區。由於有了準備,這次冬季反掃蕩歷時55天,以殲日寇5000餘人而結束。

1941年5月,根據八路軍總部命令,晉察冀軍區部隊對正太路、石德路以及石家莊以北的平漢路進行了廣泛地交通破襲戰。一個多月中作戰48次,殲滅日偽軍500多人。

1941年秋,接任不久的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集中調集5個師團,6個旅團的大部,加上部分偽軍共7萬餘人,對北嶽區抗日根據地進行空前規模的“掃蕩。”並制定了比中條山戰役更為嚴密的“鐵壁合圍”,以所謂梳篦式清剿、馬蹄形堡壘線、魚鱗式包圍陣等形式配合的戰役計劃。企圖一舉消滅邊區根據地。岡村寧次同時規定,對根據地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他滿以為這麼一來,可以“殲滅五臺山的共產軍”,解除其後顧之憂,使華北成為日軍的兵站基地,糧源之地。由於日軍動用了空前的兵力來進行掃蕩,岡村寧次把這次掃蕩稱為“百萬大戰”,意在報復八路軍的“百團大戰”。

根據日軍即將進行的掃蕩,晉察冀軍區負責人聶榮臻,於7月日釋出準備秋季反掃蕩作戰訓令。訓令指出:這次敵人掃蕩,兵力必大,時間必長,鬥爭將特別殘酷。同時令作好偵察、通訊、供給,堅壁清野等具體指示。命冀中加強青紗帳攻勢,以分散敵兵力。各分割槽組織武裝宣傳隊,加強反掃蕩宣傳。嚴格盤查可疑分子,打擊敵特活動。

8月14日,日軍集中第6、第41師團和獨立混成第、第4、第9旅團各一部共5萬餘人,分10路向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實施分進合擊、“鐵壁合圍”。先後攻佔晉察兩省邊界長城線的上寨至娘子關段各要點,將邊區割裂。另一部分日軍分別向八路軍北平軍分區、冀中第七分割槽實施佯動。日,實行佯動的日軍第1、第、第110師團各一部兵力突然改變進攻方向,分別沿房山、保定、石家莊、井陘等多路、多方面圍攻位於北嶽的晉察冀第一、第四軍分區和駐平西的冀熱察挺進軍。

為避敵鋒芒,爭取主動,晉察冀軍區以一部兵力在內線堅持鬥爭,大量殺傷、消耗和遲滯日軍,掩護主力轉移。各分割槽機關和主力部隊在內線作戰部隊的掩護下,抓住有利戰機,相繼轉移到外線作戰。

1日,日偽軍除以一部分兵力合圍平西地區的八路軍部隊外,集中主力萬餘人向阜平方向實施猛烈攻擊。

9月1日,八路軍晉察冀黨政機關和部隊一部共約8000餘人,在被日軍包圍的嚴峻形勢下,聶榮臻沉著冷靜,指揮所有人員積極主動地採取各種有效手段,堅決打擊日軍。以小部兵力利用夜晚向阜平東北方向實施佯攻,迷惑吸引日軍主力,以掩護我主力轉移。日,晉察冀軍區和邊區領導機關,乘日軍向阜平東北方向移動之際,迅速跳出日軍合圍圈,安全轉移到常家渠地區。

與此同時,八路軍第19師、第10師和冀中軍區部隊相繼對日軍發起進攻,迫使進攻阜平等地的日偽軍不得不調兵回援。8月5日,日偽軍約.7萬人向邊區分散進行“清剿。”晉察冀軍區以一部兵力展開游擊戰,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同時集中力量,採取機動靈活的作戰方法,在古至樹、焦家堖、王家坪、狼牙山等地連續給日軍以沉重打擊,迫使敵人全線退卻。之後,八路軍乘勝追擊,至10月16日取得反掃蕩戰役的勝利。此役歷時1個多月,殲滅日偽軍5500餘人。但根據地受到日寇很大的摧殘,損失巨大。

為配合對北嶽、平西地區的大掃蕩,日軍在冀東、冀中和平北地區,結合“治安強化運動”,也採取了重大的軍事行動。

在冀中,主要是推行蠶食政策,重點是大清河以北地區,尤其是處於平津保三角地區之間的冀中十分區。1941年初起,冀中大城、青縣、交河、獻縣、高陽、新安、清苑、張登、藁城、無極、寧晉等地區軍民,展開了頑強的反蠶食鬥爭。在你來我往的反覆爭奪中,他們運用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多種人民戰爭的作戰形式,作戰1100多次,殲滅日偽軍1.4萬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但在1941年裡,冀中根據地日益縮小,日軍的碉堡、封鎖溝密度不斷增多的趨勢未能制止,困難越來越大。

從1941年11月起,日軍組織4萬多治安軍開進冀東,妄圖以這些偽軍接替日軍統治冀東。中共冀東軍分區隨即組織了粉碎治安軍的戰役,至194年月,殲滅治安軍數千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治安軍潰不成軍,迫使日軍又將主力第7師團調回冀東。194年4月以後,冀東八路軍屢挫日軍掃蕩,並擊斃日軍佐佐木、高寧麻二大佐等高階軍官多人。

幾乎與北嶽、平西地區秋季反掃蕩的同時,平北抗日根據地也經歷了艱苦的反掃蕩鬥爭,以劣勢兵力巧妙地與1萬多日偽軍激戰二日,共殲敵700餘人。

1941年,整個晉察冀邊區軍民經受了嚴峻的考驗,損失很大,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根據地在人民戰爭的戰火中堅持下來了。根據當時的晉察冀軍區參謀長唐延傑的統計:北嶽區人民群眾死傷4500多人,青壯年被抓走萬多人,房屋被燒15萬間以上,損失糧食5800萬斤,大片莊稼被毀,被搶走和毀壞農具萬餘件、搶走牲畜8萬多頭、日軍修碉堡11個、公路50多公路、挖封鎖溝158公里,在冀晉邊界地區製造了大片無人區。北嶽、平西根據地的面積縮小了4000多平方公裡。

從194年4月起,岡村寧次調集5萬多日偽軍對冀東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這一歷時個月的掃蕩,燒燬村莊1000多個,製造多起慘案,被殺害群眾和被抓走青壯年各兩萬多人。

日軍製造了以熱河南部為主的“千里無人區”,在總面積萬平方公裡約100萬人口的地區內,以10萬日偽軍進行統治,分為由他們嚴格控制的“人圈”;准許耕種但不準居住;不準耕種和不準居住的三種地帶。日偽軍在第三種地帶反覆掃蕩搜捕,見人就殺。其目的是造成所謂“絕緣帶”,以割斷八路軍與人民群眾的聯絡。日偽軍在“人圈”和無人區的暴行,慘絕人寰,被害死亡群眾達0萬人。其殘酷程度不亞於南京大屠殺。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緊接著,岡村寧次對冀中根據地實行“拉網大掃蕩”,即為“五一大掃蕩”。日寇為實現“確保華北必先確保平原”的既定方針。日本華北方面軍集中了個師團另兩個旅團共5萬多人,配合空軍、坦克、汽車、騎兵,向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突然進攻,企圖一舉圍殲冀中軍區八路軍第縱隊及各分割槽部隊。

早在194年初,日本華北方面軍就開始進攻的籌劃和準備工作,常駐冀中平原的日軍第110師團,4個月的時間裡在冀中平原挖封鎖溝900餘公裡,沿平漢鐵路修築封鎖牆數百公裡,在根據地周圍修築據點、碉堡100餘個,漸次完成了對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的封鎖。月份,日軍向根據地派遣大批特工,破壞抗日組織。繼而又派兵對各分割槽進行輪番的蠶食和掃蕩,切斷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與周圍根據地的聯絡。

日偽軍進行這次大掃蕩,採取的是縱橫張網,對角清剿,反覆合擊的戰術。實施“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甚至用散佈鼠疫和向地道中放毒氣等慘無人道的手段,殺害抗日軍民。在為期個月的掃蕩過程中,日偽軍將這個有8000個村莊,6萬平方公裡的冀中抗日根據地,分割為670個小塊。並修築碉堡175個,修公路785公里,動用汽車700輛往復巡邏。

八路軍冀中根據地根據上級命令,以大部主力轉移到北嶽、太行、冀魯豫根據地打擊敵人。留下一部主力高度分散,配合游擊隊就地堅持鬥爭,並利用地雷戰、地道戰等手段打擊敵人,迫使日偽軍改變戰術,採取駐點清剿的辦法。至6月底,日軍主力被迫收縮於主要城鎮,反掃蕩作戰取得初步的勝利。

此次反掃蕩,八路軍共作戰7次,斃傷日偽軍11000多人,其中包括擊斃日軍旅團長坂本少將。但八路軍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也付出了傷亡近萬人的慘重代價。根據地遭到嚴重摧殘,被捕、被殺害的群眾達5萬多人,廣大平原地區出現了“無村不戴孝,到處是狼煙”的慘狀。根據地的大部分變為敵佔區或游擊區,在此極端險惡的形勢下,根據地黨政軍民密切協同,建立隱蔽根據地,繼續頑強地堅持冀中平原的抗日戰爭。

5月5日,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在八路軍總部山西遼縣指揮部隊掩護總部突圍時,不幸被日軍炮彈擊中,壯烈犧牲。後中共為紀念左權為中國革命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的卓越貢獻,將山西遼縣改名為左權縣。

從1941年至194年,日本華北派遣軍集中日偽軍反覆掃蕩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在掃蕩華北根據地時,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到萬人者達1次,萬人以上至7萬人的達7次。在同一地區有時反覆掃蕩-4個月之久。並且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甚至施放毒氣和進行細菌戰,製造無人區。據194年10月日本華北方面軍參謀長透露,華北碉堡新築成7700個,隔斷壕修成11860公里。相當於山海關至嘉峪關長城的4倍。

與此同時,日軍對華中敵後軍民也發動大規模進攻,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當時全部陸軍10萬人,其中就有10餘萬駐防中國長城以內。用於南進為40萬人。在駐華的10萬人中,華中日軍總兵力仍有9萬人。日軍在華中抗日根據地周圍設立封鎖線,以求鞏固其佔領區,確保對主要交通線的佔領和掠奪戰略物資。並以蘇中、蘇南等中共抗日根據地為重點。反覆進行清鄉。

在日軍空前殘酷的進攻中,敵後軍民傷亡重大,部隊減員較多,到194年,八路軍、新四軍由50萬人減少至約40萬人。華北平原地區的一些抗日民主政權被摧毀,抗日根據地面積縮小,總人口由1億人減少到5千萬人以下。敵後可耕地被大量毀壞,難以正常生產。日軍又大肆搶奪糧食和牲畜,造成嚴重饑荒,企圖以破壞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經濟,來毀滅抗日力量的生存條件。

但日軍的企圖並沒有實現,此後不久,華北、華中等抗日根據便逐漸恢復,有些地方甚至得到進一步發展。但日軍聚集、調動到這些地區的軍隊,就再也抽調不出來了。可以認為,這已經成為日寇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絞索。

就在日軍陷入中國戰場上不得脫身的同時,在太平洋戰場上,強大的美國終於從被動局面上扭轉過來了。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