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回希特勒行巴巴羅薩斯大林臨嚴酷考驗

正當斯大林對納粹入侵半信半疑的時候,1941年6月日凌晨4時,希特勒以190個師、550萬兵力、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萬門各類火炮、19艘艦艇,從波羅的海至黑海的000多英裡的蘇聯國境線上,同時發起突然襲擊。

希特勒背信棄義,對蘇聯不宣而戰。德國海陸空軍一齊出動,像一場狂風暴雨,遮天蓋地而來。德國盟友和僕從義大利、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也一道加入這場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最大戰役,在蘇聯國土上展開了。

征服蘇聯,獨霸歐洲,奪取世界霸權是納粹德國的既定國策,也是希特勒一生的夢想。早在195年,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就寫道:當我們今天談到歐洲新領土的時候,我們必須想到俄國和它周圍的附庸國家。

196年11月5日,德國和日本簽訂《**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義大利也參加這一協定。顧名思義,這主要是為了反對社會主義的蘇聯。199年8月日,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這一條約並沒有改變希特勒的初衷,條約簽訂後不久,他便在一次會議上說:“現在俄國並不可怕,因為我們已同俄國締結了條約。但是條約只是在對我們有用的時候才有遵守的必要。一旦我們在西方騰出手來,我們就可以對俄國作戰。”

芬蘭在蘇芬戰爭後,對蘇聯懷有敵對情緒,德國乘機將其納入侵蘇戰爭行列。芬蘭倒向德國後,蘇聯西北部波羅的海出海口隨時有封閉的危險。羅馬尼亞自失去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後,對蘇聯極為不滿。希特勒需要羅馬尼亞的石油,便積極支持反蘇的安東尼斯庫上臺,在羅馬尼亞建立了親德的軍事獨裁制度。

1940年10月,德軍進駐羅馬尼亞後,蘇聯的黑海出海口受到威脅。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相繼加入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大大加強了德國進攻蘇聯的力量。

1940年西歐戰事結束後,德國武裝力量在人數、技術裝備和作戰經驗等方面,均已超過任何一個西歐國家。因此,希特勒認為進攻蘇聯的條件成熟了。8月初,希特勒在伯格霍夫舉行的會議上公開表明了他的主要戰略目標。他說:“如果俄國被摧毀,英國的最後希望就被粉碎。那時,德國將成為歐洲和巴爾幹的主人。”他設想最初將發動兩個攻勢:一個是在南方向基輔和第聶伯河進攻;第二個是在北方透過波羅的海國家,然後向莫斯科進攻。

制訂計劃由陸軍總參謀部、最高統帥部及經濟和軍備局負責。為此,對蘇聯的地形、兵力、物資儲備、工業設施進行了詳細的調查。計劃制定後,德軍統帥部於1940年11月8日至1月日,在措森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戰役演習,以檢查作戰計劃的可行性。

這次演習後,他們感到有許多困難,特別是空間和人力上的困難。蘇聯西部形若喇叭,突入越深,正面就越寬。除非在貝帕斯湖-明斯克-基輔一線以西將蘇軍主力殲滅,否則德軍就沒有足夠的力量扼守深入腹地時不斷拉長的戰線。

但希特勒一意孤行,決定暫時擱置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集中力量先擊敗蘇聯,然後再解決英國的問題。1940年1月18日,希特勒釋出第1號訓令,將進攻蘇聯的作戰計劃,定名代號為“巴巴羅薩”計劃。他之所以要用1世紀神聖羅馬帝國菲特烈.巴巴羅薩的名字,來為其反蘇戰爭計劃命名,無非是想給這次戰爭塗上“聖戰”的色彩。

“巴巴羅薩”計劃總的戰略目的是:在對英國的戰爭結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戰役擊潰蘇聯。該計劃的制定者企圖以大量坦克部隊、摩托化部隊及航空部隊進行“閃電”式突然襲擊,分割圍殲蘇聯西部紅軍主力,爾後向戰略縱深發動進攻,攻佔列寧格勒、莫斯科和頓巴斯,前出到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線,並於1941年入冬前結束戰爭。

為此,德軍集中了181個師又0個旅,編成個集團軍群和個獨立行動的集團軍,準備在個戰略方向上實施進攻。

北方集團軍群,由萊布元帥指揮,轄第16、第18集團軍和坦克第4叢集,共9個師,在第一航空隊1070架飛機支援下,自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加里寧格勒)以東,向陶格夫匹爾斯、普斯科夫方向實施進攻,以便在有利條件下向列寧格勒推進。

中央集團軍群由博克元帥指揮,轄第4、第9集團軍和坦克第和第叢集,共50個師又兩個旅,在第航空隊1600架飛機支援下,自波蘭華沙地區向布列斯特、明斯克方向突擊,割裂蘇軍防禦的戰略正面,圍殲白俄羅斯境內的蘇軍,爾後向斯摩稜斯克方向進攻,直指莫斯科。

南方集團軍群由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轄第6、第11、第17集團軍,羅馬尼亞第、第4集團軍,坦克第1叢集和匈牙利一個快速軍,共57個師又1個旅,在第4航空隊和羅馬尼亞空軍共100架飛機的支援下,自波蘭的赫爾姆、熱舒夫向科羅斯堅、基輔方向進攻,奪佔基輔及其以南地域內的第聶伯河渡口,然後沿第聶伯河右岸向東南發起進攻,以便協同羅馬尼亞境內進攻的軍隊,消滅右岸烏克蘭的蘇軍,強渡第聶伯河,向頓巴斯發動進攻。

德軍的“挪威”集團軍和芬蘭的東南集團軍,卡累利阿集團軍,共1個師又個旅,在挪威和芬蘭境內展開,由德軍第5航空隊和芬蘭空軍900餘架飛機進行支援,奪取列寧格勒。

“巴巴羅薩”計劃原規定各項準備工作,必須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完成。後來由於英國參與巴爾幹地區作戰,使得巴爾幹戰役不可能在5月中旬結束,希特勒不得不將原定入侵日期推遲到6月日。這一改變也許是對德國致命的改變,蘇聯寒冷的冬天對於入侵者來說,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

面對德國日益明顯的入侵準備,1941年6月1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鑑於戰爭迫在眉睫,曾要求下令邊境軍區部隊進入戰爭準備,並根據掩護計劃展開第一梯隊。但斯大林對戰爭的突發性、急迫性估計不足,唯恐敵人藉故挑釁,沒有立即下達命令。

蘇軍直到6月1日深夜,當大量情報和事實業已確證德軍將於翌日凌晨發動進攻時,斯大林才同意,下令各邊境軍區所有部隊立即進入戰爭準備,隱蔽佔領國境築壘地區。但已為時太晚,蘇軍大部分部隊還未接到命令,德軍的炮火準備就已經開始了。

日凌晨4時0分,納粹德國未經宣戰,就以突襲方式向蘇聯展開全線進攻。5時0分,當大批德軍已進入蘇聯國境後,德國駐蘇大使舒倫堡才向蘇聯外交部遞交了一份照會。其中當然是充滿了謊言和捏造。接著,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和芬蘭追隨納粹德國,也相繼發出照會,對蘇宣戰。

就這樣,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000多公裡戰線上,德軍向蘇聯發起了全面進攻。希特勒妄圖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閃電戰”,在六個星期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打垮蘇聯,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戰爭。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法西斯軍隊首先以大量航空兵對蘇聯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樞紐、軍事基地以及正在向國境線開赴的軍隊進行猛烈轟炸。並在蘇軍防禦縱深地區內空降傘兵,奪佔要地。同時以數千門大炮對蘇軍的邊防哨所、防禦工事、通訊樞紐和部隊集結地域實施猛烈轟炸,然後以優勢的坦克和摩托化兵團為先導,從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寬約1500公里的地面上,發起全線進攻。

蘇聯西部的66個機場遭到猛烈轟炸。蘇軍半天之內就損失飛機1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飛迎戰,即被毀於機場。許多重要城市、通訊設施、交通樞紐和海空軍基地,在德國航空兵和特務分子的襲擊下,遭受嚴重破壞。邊境軍區指揮機構基本上陷於癱瘓,部隊出現了混亂。邊防值班部隊雖然進行了抵抗,但因得不到及時增援,防線迅速被突破。戰爭第一天,德軍前進了50-60公里。

鑑於上述情況,斯大林手裡拿著未吸完的菸斗,默默地在辦公室踱來踱去。大約在下午1時,斯大林打電話對總參謀長朱可夫說:“我們各個方面軍司令員,缺乏足夠的作戰指揮經驗,看來有點發慌。政治局決定派你到西南方面軍擔任統帥部代表。還準備派沙波什尼科夫和庫利克到西方方面軍。他二人已到我這裡接受指示。你必須馬上飛往基輔,會同赫魯曉夫到設在捷爾諾波爾的方面軍司令部去。”

統帥部的代表抵達前線後,首先傳達了斯大林的指示和問候,這使得紅軍指戰員開始有了主心骨。接著他們迅速整頓部隊,把被德軍的進攻打得七零八落的部隊收攏在一起,轉入積極防禦,並不失時機地對德軍進行反突擊。

6月日,朱可夫來到機械化第8軍軍長裡亞貝舍夫的指揮所,裡亞貝舍夫扼要向朱可夫報告了部隊的狀況說:“我們軍要到4日晨才能全部投入戰鬥。”

6月4日,機械化第8軍轉入進攻。這個軍訓練有素,而且裝備有最新式的坦克。與此同時,卡佩佐將軍指揮的機械化第15軍,也在拉傑霍夫以東展開進攻。這兩個軍給予德軍的打擊,特別是機械化第8軍的順利行動,很快引起了德軍的重視。特別是負責掩護克萊斯特叢集第48摩托化軍右翼的德軍步兵第57師被殲後,尤其是這樣。

德軍第48摩托軍這天陷入非常危急的境地,德軍不得不用空軍來抗擊蘇軍的反突擊,才使得這個軍免遭毀滅的危險。

6月5至6日,戰鬥行動不斷擴大,德軍投入大量作戰飛機,在空中和地面都展開了殘酷的戰鬥。雙方損失嚴重。由於德軍先頭部隊到達杜布諾地區,裡亞貝舍夫將軍奉命率第8軍轉向這裡。在朱可夫的統一排程下,蘇軍第5機械化軍主力也指向杜布諾。正在向杜布諾前進的還有步兵第6軍和機械化第19軍。杜布諾地區6月7日起,開始了殘酷的戰鬥。

但是蘇聯西方方面軍和西北方面軍的局勢仍在繼續惡化。至今司令部仍沒有同各集團軍司令員建立穩定的通信聯系。各師和各軍不得不彼此孤立地同德軍作戰。德軍大量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已在這兩個方面軍的許多地段上完成了突破。並在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迅速推進。

但德軍在波羅的海地區的戰爭缺乏周密籌劃。哈爾德在戰爭開始時的順利日子裡,是同意希特勒的戰爭總目標的。一旦渡過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戰爭主要是佔領工業區和生產區,而不是消滅敵人的武裝力量。

7月8日,希特勒提出了“一個新思想”,這個新思想強調,必須由曼施坦因突破伊爾緬湖的森林地帶,從東南面切斷列寧格勒與外界的聯絡。希特勒性情急躁,總想在頃刻之間奪取一切地盤,獲得所有的勝利。他做出了驚人的決策,讓德國空軍炸掉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將這兩座城市夷為平地。這使得本來德軍參謀總部作戰籌劃很審慎、很周密的,被心血來潮和朝三暮四的希特勒思想所左右。

希特勒賦於陸軍元帥博克的中央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包圍和消滅白俄羅斯的蘇軍。德軍分兩路突向縱深:一路在北面從東普魯士蘇代烏基地出發;南路從布勒斯特-裡託夫斯克地區出發,沿普里皮亞特沼澤地的北部邊緣向前推進。這兩個裝甲叢集的任務,是像鐵鉗的兩臂一樣,伸入蘇聯深遠的後方,並在蘇聯縱深70公里處,即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收攏鉗口。向前推進的步兵師一部分跟隨裝甲叢集到明斯克,以防蘇軍逃脫;一部分經比亞威斯託克至明斯克突出部的北面和南面分兩部向前挺進,進行距離較近的包圍。

中央集團軍群完成了希特勒分配給它的任務,消滅了白俄羅斯地區的蘇軍,約俘虜了60萬人,摧毀並繳獲坦克500餘輛。向前推進了800公里,直到斯摩稜斯克,遠遠超過了德維納-第聶伯河一線,離莫斯科只有70公里。

面對如此嚴重情況,斯大林命令組成預備方面軍,並在蘇謝沃、涅韋利、維捷布斯克、傑斯納河、第聶伯河一線展開。預備方面軍編有第19、第0、第1和第集團軍,以便加強縱深防禦。

6日深夜,朱可夫按照斯大林的指示飛抵莫斯科最高統帥部,在斯大林的辦公室裡,站著鐵木辛哥和瓦杜丁副總參謀長。兩人蒼白而瘦削,眼睛充滿了血絲。斯大林的臉色並不比他們好些。

他們走進隔壁一個房間,討論西方方面軍的形勢和紅軍的作戰能力。那裡的形勢的確非常嚴重,第集團軍和第10集團軍被合圍於明斯克以西,第4集團的某些部隊已退入普里皮亞特森林中。一些在前幾天戰鬥中遭到嚴重打擊的散亂兵團,一直在向東潰退,受到強大的德軍集團的追擊。

鑑於上述情況,除建議使用第1、第19、第0、第1和第集團軍,立即在西德維納-莫濟裡一線佔領防禦外,還應當使用統帥預備隊中的第4和第8集團軍,立即著手在後方地域沿謝利扎羅沃-斯摩稜斯克-戈梅利一線構築防禦。除此以外,還建議立即由莫斯科民兵師再組建至個集團軍。

所有這些建議,都得到了斯大林的批准,並立即發出相應的命令。

這些建議都是從一個總目標出發,即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建立縱深梯次防禦,以疲憊敵人,將其阻止在某一防禦地區,然後集中必要的兵力組織反攻。但將敵人阻止在哪裡?哪裡是合適的反攻出發地區?有多少部隊用於反攻?這在混亂的情況下,底數都不清楚。

在頭三個星期,德軍深入蘇聯腹地500多公裡。到7月中旬,德軍已侵佔拉脫維亞、立陶宛、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廣大地區,逼近列寧格勒、斯摩稜斯克和基輔。在此期間,蘇軍遭受重大損失。西部邊境軍區170個師中有8個師被殲滅,70個師人員裝備損失過半。經過為時18天的戰鬥,蘇聯丟失了000車皮軍火,60萬人被俘,損失火炮000門、坦克1500輛和飛機000架。

德軍傷亡近5萬人,1000多架飛機、近1500輛坦克。這是德國自戰爭爆發以來整個西歐戰爭上所沒有過的重大傷亡和損失。

納粹德國佔領了蘇聯西部重要的經濟地區,使不少軍區的動員工作陷入癱瘓,千百萬蘇聯人和大量貴重物資遺棄在敵人後方。生鐵、鋼、鋼材、電力等戰略物資的生產急劇下降。新的工業中心受到威脅,必須採取非常措施,拆下尚存的工廠,遷往東部,同那裡的企業合併,然後以這部分國土為依託,進行戰爭。

7月4日,也就是斯大林發表全國講話的第二天,國防委員會發布命令,向東部地區疏散15個工業單位,其中有許多規模龐大,包括160多個主要軍械廠。從1941年7月至11月,蘇聯從波羅的海沿岸、烏克蘭地區轉運了150萬車廂的物資裝置,使數以千計的大型企業遷至烏拉爾、哈薩克、中亞細亞和西伯利亞等地區。

為了加強戰備,早在戰前,蘇聯政府就在東部的這些地區加速建成了一批國防工業和重工業生產基地,並在戰爭條件下成為蘇聯戰時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

戰爭爆發後,在兩三個月時間內,新建、擴建和遷移了大量企業,由此保證了源源不斷的戰時供給。他們採取邊建邊生產、邊遷邊生產的辦法。因此,工廠還未建成,坦克、飛機、大炮、迫擊炮、炮彈以及很多技術裝備,就已經從工廠直接運往到了前線。

面對納粹德國的突然進攻,蘇聯遭受到難以想象的損失,一切原有系統被打亂,軍隊損失數以百萬計,西部經濟發達地區大部喪失,工業生產陷入停頓。那麼,在這嚴峻考驗面前,蘇聯能夠站起來嗎?(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