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回桂柳交兵謀劃難成

長沙會戰日軍連敗

日軍大本營決定南進政策後,於199年月上旬,令第1軍攻佔海南島,該軍以臺灣旅團在海軍協助下,登陸海口港,攻佔北部之瓊山、文昌、安定等縣,又繼續攻佔該島南部的榆林港,為南進之海軍基地。當時,海南島無國軍正規部隊。保安司令王毅抵抗不住,乃撤退到五指山打游擊。

19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英、法、美無力兼顧,日軍即將青島的第5師團劃歸第1軍指揮,與臺灣旅團集中海口附近。日軍第四艦隊與加賀航空母艦亦停留海口水面,企圖攻取南寧,以切斷我國越桂國際交通,並以此為海軍航空隊基地,對國軍西南空軍基地進行攻擊。此時日軍集中近衛師團、第5師團、第18師團、臺灣旅團、海軍陸戰隊、第四艦隊、航空兵團飛機100多架。除海空軍外,共有10餘萬人。總指揮為華南派遣軍司令官安藤刺吉。

中國方面為第四戰區。

11月15日,日軍在欽州強行登陸。16日攻佔防城,而後攻佔欽縣。日軍主力在飛機配合下,越過十萬大山,沿欽邕公路向南寧進犯。

國民政府軍委會急調杜聿明第5軍由湖南衡山移向永福,限1月15日在賓陽集中,再向南寧前進;第99軍從湖南湘潭及貴陽移向柳州,限1月10日前集中;第6軍自重慶及湖北當陽南下,限1月15日以前,在宜山附近集中。

4日,日軍攻陷南寧,爾後兵分4路,西向龍州,東向永淳,東北向賓陽,北向武鳴進犯。

1月15日,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釋出反攻命令,令各部隊攻擊北犯之敵,乘敵後續部隊未到以前,將敵包圍在邕江南北地區殲滅之。

18日,桂南各部隊約15萬人調整就緒,依照白崇禧的部署開始反攻。杜聿明所部第5軍第00師、新師、榮譽第1師擔任主攻,首先反攻崑崙關;另以第9師在邕賓公路五塘、八塘間阻截援軍。第9師佔領七塘南北陣地,斷絕日軍增援崑崙關道路。截至6日,因第6軍未斷然攻擊,日軍得以抽調八塘兵力南攻第9師,該師遂被迫退卻。

8日,桂林行營下令反攻崑崙關。杜聿明部新師及餘漢謀部第159師各一部,經4晝夜激戰,於1日攻克崑崙關,並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

1940年月1日,桂南甘棠方面日軍以陸、空軍聯合向第8集團軍所部發動攻擊。日軍一部突至第76師右翼石塘附近,與第49師遭遇。第76、第49師倉促應戰,激戰兩日,傷亡很大。同時,賓陽第8集團軍總部被炸,與各部隊聯絡中斷,而且後方缺乏控制部隊,未能阻止日軍。各部遂向大橋、黎塘、陶墟方面轉進。

日,桂南日軍第18師團經甘棠、武陵攻陷賓陽。並繼續向武鳴、上林進犯。崑崙關以西之第6、第99軍遭到日軍攻擊,傷亡較大。崑崙關、九塘之第、第6軍因賓陽失陷,後方斷絕,被迫向都安、忻城方面作離心轉移,進至賓陽縣的中大村,第軍第9師與日軍遭遇,師長鄭作民指揮作戰時中彈陣亡。

月4日,桂林行營鑑於所部連日傷亡重大,且崑崙關失守,不宜在賓陽平地與日軍決戰,決定待後續兵團到達,再相機轉取攻勢。同日,第64軍第156師王德全部在克復古棘後向黎塘前進。6日,日軍一部向黎塘攻擊,激戰兩天,日軍未能攻下,退回大橋、賓陽。

月9日,桂南各路日軍開始南撤。14日,第四戰區各部收復桂南賓陽、武鳴、上林。至4日,又收復五塘以北的六塘、七塘、八塘、九塘等處。日軍退守高峰坳及邕寧城。

同日,退至南寧的日軍第18師團繼續沿南邕鐵路南撤,於16日至1日先後由欽縣及龍門港乘軍艦返回廣東。1940年9月,日軍控制越南後逐漸撤兵。至11月17日,日軍全部撤出桂南。

桂南戰役,共殲滅日軍4萬餘人。此戰由於中國軍隊在廣闊戰線上不斷出擊,再加上廣西自李宗仁、白崇禧重新主桂後實行“寓兵於團”,民團組織比較健全,使日軍後方不能補給,現地無法購買,到處受到攻擊。故形成了日軍在桂南能戰不能守,能守不能久的局面,其勢必退卻不可。

侵華日軍上高會戰失利後,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南進政策逐漸佔了上風。為實施南進,日本大本營決定加大對重慶國民政府的打擊力度。駐武漢地區的日軍第11集團軍為解除中國第九戰區對武漢的威脅,打通粵漢路,決定在1940年9月發動第二次長沙作戰。全力打擊中國第九戰區主力,從而達到牽制中國軍隊於長江流域,摧毀國民政府的抗戰意志。

為此,日軍集結了第、第4、第6、第40師團,另有4個支隊,第1、第飛行團和海軍第一分遣支隊協同,總兵力15萬餘人。擁有大炮410門、機槍1600多挺、戰車50輛、裝甲車40輛、軍艦0餘艘、汽艇00餘只、飛機近00架。第11集團軍司令官阿南惟磯負責指揮。

面對日軍的進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率羅卓英的第19集團軍,楊森的第7集團軍,王陵基的第0集團軍,以及戰區直轄的第99軍、第97軍和暫編第軍,共14個軍6個師,8個縱隊,約7萬人。但中國軍隊裝備落後,尤其是沒有制空權。

針對日軍的進攻態勢,採取正面逐次抵抗,將日軍誘往長沙東北和東面山地的既設陣地前,用火力殺傷之;同時以7個軍的重兵集團,威脅左翼日軍的側翼和後方,使之不能形成對長沙地區的合圍;另根據蘇聯顧問的建議,乘日軍漢口空虛之際,以第五、第六、第三戰區部隊向宜昌、荊門、南昌等地發動進攻,以鉗制日軍,並相機收復失地。戰役防禦重點在新牆河至汩羅江一帶,阻擊日軍南犯。

9月17日,第二次長沙會戰開始,日軍在阿南惟磯指揮下,當天拂曉,主力分四路強渡新牆河,向南岸中國駐軍發動攻擊。

中國軍隊第4軍歐震部以一部正面抵抗日軍,主力會合第58軍孫渡部、第0軍楊漢域部佔領側面陣地,側擊和尾擊日軍。18日,日軍平野支隊在海軍掩護下,在湘江口兩側青山強行登陸,守軍第197師萬倚吾部雖奮力抗擊,因四面環水,使日軍登陸成功,得以策應主力正面攻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19日,薛嶽電令第99軍傅鍾芳部、第7軍陳沛部主力在汩羅江南岸設防;第四軍歐震部、第0軍楊漢域部、第58軍孫渡部對渡過新牆河之敵攻擊前進。

不幸這一電報為日軍情報機關偵破,日軍遂包圍第九戰區阻擊部隊。9月0日、1日,日軍渡過汩羅江。

日軍強渡汩羅江成功後,繼續向長沙攻擊前進。9月日,第、第4師團攻擊陳沛部陣地,戰至4日,日軍突破該軍防線,進至新開市、麻峰嘴一線。第6、第40師團圍攻第6軍蕭之楚部。隨後,第6師團向平江迫進,4日攻佔長沙東北面的金井,與第、第4師團同時向長沙逼近。中國守軍在日軍強大火力攻擊下,呈潰散之勢。

在這關鍵時刻,6日,第74軍王耀武部與奔襲長沙的日軍第師團相遇,第74軍乘日軍立足未穩,即發起攻擊。7日,增援日軍繞至第74軍側背,致使該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當日,日軍第4師團及早淵支隊沿白沙河谷向長沙挺進。早淵支隊攻佔南岸陣地後,突破中國守軍第98師陣地,南渡瀏陽河,攻擊長沙。7日下午和晚上,早淵支隊攻入長沙市郊。

日軍攻佔長沙市郊後,認為對第九戰區主力第74、第7、第17、第6、第10軍予以重大打擊,達到作戰目的,且日軍連日作戰,消耗甚大,決定停止大規模進攻,並逐步撤退。與此同時,第九戰區增援部隊陸續到達。將日軍困於撈刀河與瀏陽河之間,準備反攻。

9月0日,長沙城郊日軍請求增援,但其求援信鴿被中國軍隊第98師所獲,薛嶽遂令第74軍王耀武部追擊。10月1日,長沙附近日軍開始退卻,第98師王甲本部在撈刀河岸伏擊早淵支隊,第99軍襲擊後撤的日軍第、第6師團,第7集團軍所轄部隊阻擊日軍主力。

國民政府軍委會得知日軍撤退訊息後,命令薛嶽所部追擊。10月日,薛嶽令夏楚中第79軍主力向新市長樂街追擊;韓全樸第7軍經平江北山地向楊林街截擊;孫渡第58軍經浯口向長樂街、關王橋截擊;歐震第4軍、楊漢域第0軍、傅鍾芳第99軍兩個師分別在金井、麻峰嘴、青山市、馬鞍鋪自東向西截擊;蕭之楚第6軍、王耀武第74軍、鄒洪暫軍清掃瀏陽、撈刀兩河岸戰場;王勁修率第4、第5、第8挺進縱隊於新牆河、楊林街、忠林街間截擊。中國軍隊隨即展開反攻,追殲殘敵。

10月5日,日軍殘軍一部由湘陰乘船北逃,第九戰區所部乘勝追擊。日軍渡過汩羅江,10月8日,第九戰區追擊部隊渡過新牆河,中日雙方恢復會戰前的態勢。

為牽制日軍,配合第九戰區作戰,第六戰區發動宜昌反攻作戰。10月日,第六戰區完成對宜昌日軍第1師團的包圍。6日,擔任主攻作戰的第9師乘隙攻入宜昌東北。隨後,第9師張瓊部、新編第師張世希部、第76師王凌雲部向宜昌發動猛攻。日軍第1師團師團長內山英太郎中將寫好遺書,準備自殺。10月10日,日軍被迫退出宜昌城。

1日,日本空軍投毒氣炸彈,中國軍隊被迫退至城外。隨後,日軍增援部隊趕到,與中國軍隊激戰,才解第1師團之圍。

第二次長沙會戰斃傷日軍4萬餘人,粉碎了日軍的作戰企圖,而宜昌作戰,則是1940年正面戰場唯一的一次主動發動的進攻戰役,殲滅日軍7000餘人。

日軍兩次進攻長沙,均未達到預期作戰目標。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軍為策應進攻香港的作戰行動,牽制第九戰區部隊南下增援廣九方面,決定再次向長沙進攻。日軍第11集團軍司令官阿南惟磯集中第、第4、第6、第9、第40等師團各一部及獨立第11、第14旅團,配以炮兵、工兵、戰車及艦艇部隊,共1萬餘人,擬於岳陽地區實行正面突破。

中國第九戰區司令官薛嶽,吸取第二次長沙會戰的教訓,採取名為“天爐戰法”的作戰方針,徹底破壞道路,在中間地帶堅壁清野,誘日軍深入,設定縱深伏擊區,把入侵之敵誘至決戰地區,從四面八方構成一個天然熔爐,予以包圍殲滅。具體部署為:先以一部兵力利用新牆河至長沙的有利地形,進行逐次抵抗,待敵到達長沙地區後,再擇機與之決戰。

1941年1月4日,日軍第6師團向新牆河地區第九戰區第1師陣地發起攻擊,並強渡新牆河。6日,日軍第6、第40師團主力沿汩羅江向中國守軍第7、第79軍陣地發動攻擊。當天,日軍第師團主力也到達汩羅江岸邊,與國軍第99軍激戰。8日,日軍第6、第40師團分別在新市、磨石灘等處渡過汩羅江,遭到第7軍的頑強阻擊。0日,日軍逼迫第7軍向東側山地轉移。此時,日軍第11集團軍牽制第九戰區援港任務已經完成。

香港於5日陷落,但阿南惟磯為雪第二次長沙會戰之羞,不經中國派遣軍總司令批准,於1月9日下令第師團攻擊長沙,第6師團一部也攻擊長沙,主力攻擊長沙以東的梨市,第40師團向金井挺進,保護主力側後兩翼。

1日,日軍個師團渡過汩羅江,主力移到梨市和東山附近。194年1月1日晨,日軍開始進攻長沙。日軍第40師團佔據金井並掩護側背,第師團向長沙東南發動襲擊。

中國守軍第10軍李玉堂部第10師,與日軍激戰一晝夜,日軍突入白沙嶺陣地。國軍第7、第0、第19集團軍楊森、王陵基、羅卓英部及第99軍傅仲芳部主力,奉命向長沙包圍。1月日,日軍繼續向長沙猛攻,日本飛機也狂轟濫炸。第九戰區以少量兵力在內線堅守,而外圍佈置重兵,準備圍殲日軍。

194年1月日,第4軍歐震部進佔跳馬澗東西線,第79軍夏楚中部抵瀏陽河右岸,第6軍蕭之楚部到達萬家橋、洞陽市一帶,第0軍楊漢域部及第58軍孫渡部到達長江源附近,第78軍夏守勳部與日軍第40師團在金井、脫甲橋一帶激戰,第99軍向撈刀河前進。第九戰區圍殲日軍的態勢已成。

1月日,日軍第6師團主力向長沙守軍第190師陣地攻擊,日軍第師團主力與預備第10師激戰。至4日,雙方展開激烈的拉鋸戰。

與此同時,長沙外圍國軍在合圍成功後,發起攻擊作戰。第4軍攻佔林子衝等地,第79軍進至瀏陽河東岸,第78軍迫近春華山,第7軍攻佔金井並向日軍第40師團攻擊。第0、第58軍到達伍家埠、漢家山一帶,第99軍到達龍頭。

為免遭中國軍隊圍殲,日軍於1月4日開始撤退。第師團由長沙東西郊向東瓜山撤退,第6師團由長沙東北郊向梨市撤退。

國軍以4個軍尾隨追擊,個軍向日軍左側側擊,1個軍又1個師向日軍右側側擊,個軍對日軍進行堵截。

日軍撤圍長沙後,在中國軍隊的打擊下,無法脫離戰場,每天後撤不及10公里。為儘快脫離戰場,日軍急調擔任掩護任務的第9獨立旅團火速增援,卻被國軍包圍於花門樓、古華山地區,激戰至8日,幾乎全軍覆沒,未能與主力會合。

長沙撤退之日軍第、第6師團於1月6日分由長橋、牌樓鋪北撤。1月7日,第6軍跟蹤日軍向撈刀河以北追擊,第79軍追抵撈刀河北岸濱坳附近,第4、第7軍過撈刀河北追擊。1月8日,日軍由撈刀河北岸退至慄橋、春華山以南,沿途遭到第7、第0、第58、第7軍截擊。第4、第6、第78軍將日軍包圍於慄橋、影珠山以南。與此同時,中國空軍也轟炸長樂街、新市、浯市口之敵,進行配合作戰。

在中國軍隊的強大攻勢下,1月1日,日軍退過汩羅江北岸,國軍也隨之追至汩羅江南岸。1月15日,日軍退過新牆河。第九戰區部隊追至新牆河南,以一部兵力向河北岸追擊。16日,雙方恢復原來態勢。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死傷5.6萬人,國軍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再次挫敗了日軍向長沙的進攻。中國軍隊傷亡萬人。

長沙和桂南之戰,尤其是長沙之戰,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一路勢如破竹。在中國戰場上的挫敗,是其這一時期唯一的敗仗,由此也使得中國軍隊的光輝戰績為盟國所推崇。

桂柳和長沙之戰,日軍企圖打通大陸通道的計劃未能得逞。使得日軍在中國的軍隊被分割在華北、長江中下遊地區、廣東及珠江沿岸三個地區。此時,在歐洲戰場上,希特勒與日本法西斯集團一樣,也陷入困境,一時間難以戰勝英國。尤其是英國空軍打敗了德國空軍對其本土的攻擊後,開始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對於其以後的戰略地位,產生了重大影響。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