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建緩衝蘇軍忙西進

固後方芬蘭起戰端

納粹德國大舉進攻波蘭後,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所劃分的勢力範圍,蘇聯為了防止納粹德國乘勢東進,防止戰火東延。199年9月17日,正當德軍攻佔大半波蘭,合圍華沙,並限令華沙當局在1小時內投降之時,蘇聯政府向波蘭駐蘇大使遞交了一份宣告。

宣告指出:“波蘭政府已經崩潰且已無生命跡象,這說明,實際上波蘭國家和政府已不復存在。因此,蘇波之間締結的條約已歸於無效。”

“波蘭已經成為可能對蘇聯造成威脅的種種偶然和意外事件的方便場所。蘇聯政府迄今為止一直是保持中立的,但它不能再以中立的態度來對待這種局勢了。”

“蘇聯政府對居住在波蘭境內的同胞-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人的命運不能採取漠不關心的態度,這些同胞被拋棄,任人擺佈而毫無保障。鑑於這種局勢,蘇聯政府命令紅軍總司令部所屬部隊越過國界,去把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的居民的生命財產,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

同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託夫,以同樣內容發表了廣播演說。

凌晨,百萬蘇軍越過蘇波邊境向波蘭東部進軍,不僅進駐了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而且越過寇松線。蘇聯所佔領的波蘭地區面積為0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00萬人。

緊接著,9月8日,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德邊界條約,確定了兩國瓜分波蘭後的“最後國界”。10月,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政權,並分別併入蘇聯的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和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

為了防止戰火東延,從199年9月到1940年8月,蘇聯採取了一系列行動,建立了一條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東方戰線”。蘇軍出兵波蘭佔領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加速了波蘭的滅亡。蘇聯為了本身利益,恃強凌弱併吞鄰國領土,並獲得納粹德國的支援,從而增加了英法美等西方國家的疑慮和反感。

當然,蘇聯推行東方政策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此時蘇聯四面受敵,面臨強敵壓境的危險局勢。希特勒原來打算不僅要佔領波蘭,而且要往東南插到巴爾幹,還可能往東北插向波羅的海各國,儘可能深入,把利沃夫作為納粹烏克蘭的首府。

德國人的戰略表明了這一點,在粉碎了波蘭前線後,德國人並沒有停下來收拾波蘭戰場,而是橫掃波蘭向前進軍,朝東南到利沃夫,朝東北到維爾納。

羅馬尼亞的“鐵衛隊”,曾計劃舉行廣泛的暴動,以迎接德國軍隊的到來。然而一看到河對岸是蘇聯軍隊而非德國軍隊時,暴動就消沉下去了。

從這時起,蘇聯利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所給予的喘息機會,不僅準備防禦,而且也透過戰爭以外的一切措施,來阻擋德國滲入東歐各國。

斯大林的頭一個措施,是透過締結一些同盟的辦法,沿著蘇聯的西部邊境,建立一條很寬的緩衝地帶。在把0年前波蘭違背國際聯盟旨意,奪去的立陶宛故都維爾納交還給立陶宛,從而打下了友好往來的基礎。緊接著,莫斯科邀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派遣它們的外交部長,到莫斯科去討論締結一項同盟的問題。

到199年10月10日,離蘇聯人把軍隊開進波蘭不到一個月,蘇聯已經同三個波羅的海國家結成了軍事同盟。而這三個國家,過去曾經是敵軍入侵的大道。原來也曾是彼得大帝建造的一系列強固的海軍基地,就這樣歸於蘇聯的控制之下。雖然大多數美國報紙譴責蘇聯的這種行動,但是著名專欄作家李普曼抓住了問題的所在,他說:“一天比一天更加清楚,蘇聯正在建立一片從波羅的海一直伸展到黑海的巨大防禦地區。”

隨之而來的是,蘇聯戲劇性地把50萬日耳曼人,從這三個波羅的海國家驅逐出境。波羅的海日耳曼人是波羅的海國家中的上層,其中一些人,幾世紀來一直都是食采邑的貴族。在俄國革命時,就是這些人,把德國軍隊引進來推翻當地的紅色政權的。驅逐了他們,也就驅逐了對蘇聯最危險的第五縱隊。

希特勒看到,蘇聯作為一個中立國,乃是他走向世界霸權的直接障礙。在互不侵犯條約存在的個月時間裡,蘇聯三次阻止了納粹的前進。蘇軍進軍波蘭把希特勒的東進阻滯了一年;蘇軍進軍比薩拉亞,牽制了希特勒對英國的入侵;莫斯科在巴爾幹和波羅的海地區的強權政治,把希特勒拖住在達達尼爾海峽。

正如丘吉爾9月5日,在致英國戰時內閣一文所說:俄國以波蘭敵人的地位所佔領的界線和陣地,正是它當初作為一個可靠和被猜忌的朋友可能佔領的那些地方。事實上的差別,並沒有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大。俄國人動員了極大的軍隊,而且已經顯示出他們自己能夠從他們戰前的陣地迅速地向遠方推進。他們現在已和德國在邊界相對峙,而德國想要不防守這個東部戰線,是絕不可能的。它必須留駐一支龐大的德國軍隊加以防守。據我瞭解,甘末林將軍估計這支軍隊至少有0個師,但可能有5個師,甚至更多。因此,一個東部戰線是可能存在著的。

丘吉爾認為,很可能,一個對俄國、英國和法國都有共同利益的東南戰線,也會建立起來。這只北極熊的左掌,已經堵住了由波蘭到羅馬尼亞的通道。俄國對於巴爾幹國家的南斯拉夫民族,有著傳統的利害關係。德國人到達黑海地區,將成為對於俄國一個極大的威脅,而對土耳其來說,情況也是如此。因此,除了可能的東部戰線外,一個可能的東南戰線也會建立。它將形成一個新月形,由里加灣直到亞得里亞海之濱。

斯大林沒有浪費時間,9月4日,愛沙尼亞外交部長奉召訪問莫斯科,4天后,他的政府與蘇聯簽訂了一個互助條約,條約給予蘇聯在愛沙尼亞境內重要基地駐防的權利。10月1日,蘇聯紅軍和空軍就去駐守了。對拉脫維亞也採取了同樣的步驟,而蘇聯的駐軍也在立陶宛出現了。這樣,通往列寧格勒的南路以及半個芬蘭灣,已由蘇聯的武裝部隊很快加以阻斷,以防止德國可能的入侵。

10月初,芬蘭政治家、曾經簽訂191年蘇芬和約的帕西基維到莫斯科。蘇聯的要求很廣,在卡累利阿地峽的芬蘭邊界線,必須後移相當距離,使列寧格勒脫離敵方炮火的威脅。蘇聯的要求包括:芬蘭割讓芬蘭灣內若干島嶼;將雷由錫半島,連同芬蘭北極海內唯一的不凍港位元薩摩,一併租借給蘇聯;最重要的是,將位於芬蘭灣入口處的漢戈港,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及空軍基地。

芬蘭人對以上要求,除最後一條外,都準備讓步。在他們看來,如果芬蘭灣的要害地點被俄國掌握後,芬蘭在戰略上的安全和國家安全就蕩然無存。談判在11月1日宣告破裂,芬蘭政府開始動員,並加強他們在卡累利阿邊境的軍隊。

11月8日,莫洛託夫宣佈《蘇芬互不侵犯條約》作廢。兩天以後,蘇聯軍隊就沿著長達千英里的芬蘭邊境,從八處進攻。同日早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受到蘇聯空軍的轟炸。

蘇軍進攻的主力,最先集中在卡累利阿地峽芬蘭邊境防禦工事。這是一個設防地帶,從南至北縱深達0英里,穿過積雪甚厚的森林區。它被稱為曼納海姆防線,曼納海姆是芬蘭總司令,同時也是1917年使芬蘭免於被布爾什維克黨征服的重要人物。

蘇聯以其強大的軍力,無緣無故進攻鄰國,在英國、法國、尤其是在美國激起了人們的憤慨。但不久,人們又感到驚訝和如釋重負。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最初幾個星期的戰爭中,蘇聯軍隊毫無進展。進攻的軍隊開始時,幾乎全是從列寧格勒的駐軍中抽調來的。雖然芬蘭軍隊的全部戰鬥力量僅有將近0萬人,卻表現出良好的戰績。他們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和一種不久被稱為“莫洛託夫雞尾酒”的新式手榴彈,對付蘇聯的坦克。

蘇聯政府預計可以長驅直入。他們初期對赫爾辛基及其他地方進行空襲,雖然規模不大,但希望藉此可以造成人們的恐怖心理。蘇軍雖然數量上比芬蘭軍隊強大得多,但訓練不佳。空襲及侵入芬蘭國土,造成芬蘭人鬥志昂揚,萬眾一心,共同抵禦侵略者,並以絕對的決心和最高明的戰術,進行戰鬥。

擔任進攻位元薩摩的蘇軍,雖然毫不費力驅退了當地700名芬蘭士兵。但對芬蘭“腰部地帶”的進攻,卻對蘇軍造成了慘重的損失。這一片地帶幾乎全是松林,地勢稍有起伏,此時積雪凍結有一尺深厚,氣候非常寒冷。芬蘭人在雪屐和禦寒方面,都有良好的配備,相反,蘇聯人兩者都缺乏。而且芬蘭人證明了他們每個人都是富於進攻精神的戰士,在偵察及森林戰爭方面,都受過高度的訓練。蘇軍依賴龐大的人數和重型武器,結果毫無成效。

在整個戰線上,芬蘭邊界的哨兵緩慢地撤離公路,蘇軍縱隊在他們的後面追蹤。等到他們深入大約0英里,就受到芬蘭軍隊的襲擊。蘇聯軍隊前面遇到芬蘭人在森林中構築的防線,無法前進,左右翼受到日夜不斷的猛攻,他們後面的交通線又遭遇切斷,於是縱隊被切得支離破碎。在損失慘重後,重新退回到開始進攻的地點。到1月底,蘇聯準備經過“腰部地帶”,向前推進的整個計劃破產了。

對卡累利阿地峽曼納海姆防線的進攻,結果也不妙。約有兩師蘇軍準備在拉多加湖北部進行包抄運動,但他們遇到了與更北面地段的戰鬥相同的命運。對曼納海姆防線,蘇軍1月初調遣了約1個師的兵力,進行了一系列集團攻擊,在整個1月中,攻勢持續不斷。蘇軍大炮的轟擊不夠充分;他們的坦克大部分是輕型的;連續的正面進攻都被擊退,損失慘重而毫無所獲。

在這場戰爭中,還開創了一個新的戰術運動,這就是狙擊戰。由於整個戰爭是在冬季嚴寒中進行的,史家稱之為“冬戰”。狙擊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就出現在這場嚴冬血戰中。

西蒙·海耶是在“冬季戰爭”中,開始他的狙擊手生涯的。在攝氏零下0-40度的環境,西蒙·海耶帶領他的狙擊小組,身著白色偽裝服,腳踩滑雪板,穿梭於大雪封山的荒郊野外,隱蔽在叢林深處,不斷射殺行進中的蘇軍士兵,給他們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當時的蘇聯紅軍士兵身穿棕褐色制服,在白色雪地中辛苦跋涉的他們成了西蒙·海耶的活靶子。

在戰爭中,被確認擊斃的紅軍人員共有505人,是出自於他之手,另有非官方的統計指出他的戰果為54人。除此之外,他在輕機槍上也射殺了近00人,殺敵數直破七百。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在他受傷前100天內所創造出來的驚人數目,平均一天殺敵超過5人。由於芬蘭的冬天白晝較短,因此也可以說他在有日光時每小時狙殺一名蘇軍,簡直令蘇軍驚恐萬狀。

最恐怖的情形出現在野外宿營的夜晚,曾有紅軍在圍著篝火取暖時,被躲在黑暗中的芬蘭狙擊手挨個瞄準射擊。而受凍捱餓的紅軍戰士,看著戰友一個個倒下竟無動於衷,因為他們對能活到天亮根本就絕望了。

西蒙·海耶的狙擊技術是老式的,他沒有鐳射瞄準器,也沒有50口徑子彈。他有的只有敏銳的感官,和一把老式莫辛納甘狙擊步槍。經統計,二戰時平均每殺死一名士兵需要.5萬發子彈。越戰時平均每殺死一名士兵需0萬發子彈,伊拉克戰爭則要10萬發子彈。然而同時期的一名狙擊手卻平均只需1.發。

蘇聯紅軍嘗試用各種計劃來除掉他,包括反狙擊手以及火炮攻擊。但他們做到的最好戰績,是使用榴彈炮損傷了他的外套。

全線失敗使蘇軍認識到,與他們過去的敵人不同。他們認清在北部森林戰爭中,單憑數量是不能戰勝芬蘭人的優越戰術。所以決定用攻堅戰方法,集中全力突破曼納海姆防線;在攻堅戰中,大量集中使用大炮和重型坦克,可以充分發揮威力。這種戰爭需要大規模準備,致使從年底起,全線趨於沉寂。

芬蘭的初戰獲勝,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連鎖反映。在英國方面,有人甚至慶幸他們,不曾越出常規把蘇聯拉到自己身邊。他們過於草率作出結論,以為清黨行動已經破壞了蘇軍,同時蘇聯政治和社會制度本身,現在已經得到了證實。

持有這種見解的,不僅限於英國。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們,無疑都曾把芬蘭戰爭所暴露的情形,作了深刻的考慮。這無疑影響到納粹元首的思想。

由於裡賓特洛甫和莫洛託夫簽訂的條約,大家對蘇聯政府本來已非常憤慨,最近所表現出的“侵略”行為,更是火上澆油。此外,又摻雜著蔑視蘇聯軍隊所表現的無能,和同情英勇的芬蘭人的激奮心情。儘管英法兩國已經宣戰,但人們卻迫切希望從英國、美國,尤其是法國,以飛機和其他寶貴的戰爭物資,以及派遣志願軍等辦法援助芬蘭。

1940年月,慘重的代價不得不使蘇聯人低下了驕傲的頭,重新面對現實,坐下來與芬蘭談判。但倫敦和巴黎竭力阻撓了那次簽字。法國總理達拉第告訴芬蘭說,一支英法遠征軍已經整裝待發,準備前往救援。張伯倫和達拉第壓迫瑞典,同意讓這支遠征軍過境,雖然這將使瑞典也捲入戰爭。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月11日《紐約時報》駐倫敦記者報道說:“倫敦盛傳將發生具有更廣闊戰線的戰爭,也許是對俄國的戰爭。”

但幸運的很,這種謠傳沒有成為現實。由於瑞典堅持了中立以及曼納海姆將軍低估了蘇聯的兵力,“轉變戰爭方向”使之成為全世界反蘇大戰的企圖沒有成為現實。曼納海姆曾經告訴英法盟國,他在5月之前不需要援助;而張伯倫原來期望,到那時可以迫使瑞典同意軍隊過境。

芬蘭人和英國人做夢都想不到,曼納海姆防線在冬季進攻中就被突破了。在曼納海姆預定援軍到來之前兩個月,芬蘭人就求和了,蘇芬戰爭就此結束了。

在和約條款中,蘇聯人取得了曼納海姆防線和漢哥海軍基地,從而在陸地和海洋上保衛了通向列寧格勒的通道。這樣一來,從波羅的海海岸的漢哥,直到黑海海岸的多瑙河口,這一跨越歐洲的綿長緩衝地帶已經完成了。這對鞏固列寧格勒和摩爾曼斯克的安全,改善蘇聯波羅的海艦隊和北方艦隊的戰略地位,有著重要意義。

蘇芬戰爭後,斯大林決心就實戰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對紅軍的人事制度以及戰略戰術進行徹底改革。朱可夫後來稱1940年為“大轉變的一年”。軍官的地位和權威提高了。將軍和其他軍官以及軍士的軍銜得到了恢復。由於“大清洗”的緣故,在這次戰爭中,感到訓練有素的軍官極其缺乏,所以開設了軍官集訓班。在大清洗中被判刑的4000多名軍官被召回,其中包括羅科索夫斯基、羅特米斯特羅夫和託爾布欣,後來他們都成了蘇聯的元帥。對軍事條令做了修改,強調的重點放在指揮和紀律上。

在這些激動不安的日子裡,斯大林除了放手提撥具有現代軍事科學知識的中下級軍官外,還精心選擇他的最高級軍事指揮員。伏羅希洛夫、鐵木辛哥、布瓊尼、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等,這些軍事奇才都開始集結在斯大林周圍。

就在斯大林鞏固西部防線的同時,希特勒也在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但面對眾多焦點,他會採取何種行動,成為各國預測、思考、應對的主要方面。那麼,希特勒的魔爪到底會伸向何處呢?(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