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回南聯盟鐵托奪政權巴爾幹蘇聯佔優勢

卻說還是1941年春,巴爾幹半島上,奧地利和阿爾巴尼亞被德、意吞併,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加入了軸心國公約,淪為德意的附庸後,南斯拉夫和希臘成了德意在巴爾幹進攻的主要目標。

由於力量懸殊,南斯拉夫軍隊於1941年4月17日停止抵抗,被迫投降。四月的災難使南斯拉夫王國陷於崩潰,侵略者立即佔領和瓜分了南斯拉夫:

德國吞併斯洛維尼亞的什塔耶爾和戈雷尼斯卡兩個地區,對巴納特和塞爾維亞實行軍事管制,總面積約7萬平方公裡,人口50萬。義大利吞併斯洛維尼亞的其餘地區和亞得里亞海沿岸部分地區,佔領黑山、科索沃和梅託希亞,以及馬其頓西部,總面積近4萬平方公裡,人口約00萬。匈牙利佔領普列科穆爾耶、梅爾穆爾耶、巴拉尼亞和巴奇卡,面積1.1萬多平方公裡,人口114萬。保加利亞佔領塞爾維亞東南部的部分地區和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面積.8萬平方公裡,人口16萬。侵略者還成立了一個所謂的“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和其他傀儡政權,面積近10萬平方公裡,人口600萬,置於德意的控制下。

在這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南**員肩負起組織和領導反法西斯鬥爭的重任。6月底,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擊隊總司令部成立,鐵托任總司令。7月4日,南共政治局在貝爾格萊德作出開展武裝起義的決定。武裝起義決定發出後,在南斯拉夫各地迅速爆發了群眾性起義。全國解放後,把7月4日這一天定為“戰士節”。

塞爾維亞和黑山首先做出了榜樣。7月1日,黑山人民舉行群眾性反佔領起義,短短幾天之內,萬多黑山起義者解放了三分之二的國土,在許多地方建立了人民政權。起義者解除了義大利兩個師的武裝,挫敗了敵人建立黑山傀儡政權的陰謀。7月7日,在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游擊隊攻佔了德爾城,開始建立解放區。起義在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和馬其頓等地,也達到了一定的規模。

在各地起義獲得初步勝利的基礎上,南共中央委員會和南斯拉夫解放游擊隊總司令部於9月16日,從貝爾格萊德遷到塞爾維亞的西部解放區。6日,在斯托利察村召開各地游擊隊負責人第一次會議。會議決定將人民解放游擊隊總司令部改名為最高司令部,而在各省設立總司令部;建立解放區和新的政權機關-人民解放委員會,以取代舊政權;成立較大的游擊隊,開展機動靈活的游擊戰;決定讓鐵托與切特尼克頭子德拉甘.米哈伊洛維奇會晤。以尋求共同反對侵略者的可能性。

10月底,鐵托冒險到切特尼克控制區,與其進行談判,但與9月19日的第一次談判一樣,沒有解決實質性問題。

到1941年底,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起義,已發展到遊擊隊員8萬人,分別建立了9支較大的游擊隊。這支人民武裝牽制了6個德國師、17個義大利師、5個保加利亞師和1個匈牙利師,連同吉斯林部隊,總共近60萬人。特別是佔領軍的師團深陷南斯拉夫,使之成為反法西斯的重要戰場。

面對起義規模越來越大,德國法西斯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進行血腥的報復。10月1日,納粹匪徒在塞爾維亞製造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克拉古耶瓦茨大屠殺”。一次槍殺7千人,其中有00多名正在上課的小學生。

在持續兩個多月的攻勢下,游擊隊被迫放棄塞爾維亞西部解放區,撤退到波斯尼亞東部地區。

在戰爭的第二個年頭,南斯拉夫人民武裝力量在戰火中成長。解放區裡的革命政權建設也有進一步發展。這種新的政權叫人民解放委員會,主要是保障前線的各種需要和維持後方的社會秩序。革命政權出現後,人民群眾有了同流亡政府的舊政權和佔領當局建立的法西斯政權,以及其他偽政權鬥爭的領導機構。人民解放委員會的加強和擴大,又推動了武裝鬥爭的進一步發展。

194年6月,在原有第1、第無產者旅的基礎上,成立了第、第4和第5無產者旅。當年11月,最高司令部發布命令,成立第1和第無產者師。9日,成立第、第4和第5師。還組建了波斯尼亞軍和克羅埃西亞軍。除解放軍的正規部隊外,各地還有游擊隊。到194年底,人民武裝力量擁有個軍、9個師、6個旅、4支游擊隊和其他小的軍事單位,總共達15萬人。解放區的面積達5萬平方公裡,佔全國面積的1/5。抗擊著德軍15萬、意軍.5萬、保軍9萬和.8萬匈牙利軍,以及近5萬吉斯林部隊。

194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根本轉折,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解放鬥爭也取得了決定性勝利。1月0日,德意侵略者在羅馬制訂了消滅“鐵托國家”的新方案,代號“I-III白色作戰計劃”。主要戰略目標是分割解放區,圍殲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主力。他們集中了4個德國師、個義大利師和個吉斯林師,發動向解放區第四次進攻。

在奈雷特瓦河左岸的戰鬥中,游擊隊肅清了1.8萬名米哈伊洛維奇的切特尼克。月底對切特尼克的勝利,意味著奈雷特瓦戰役的結束。這是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中最激烈和最重要的戰役之一。

緊接著,敵人發動第五次進攻。在德軍文獻中,這次敵人投入兵力達1.7萬人。6月初,在蘇捷斯卡河谷狹長地帶展開血戰,雙方損失慘重,鐵托的手在空襲中被炸傷,英國駐最高司令部首席代表斯圖爾特被炸死,使團的迪金上尉也負了傷。在這悲壯的戰役中,有8千名指戰員犧牲。衝出包圍圈後,游擊隊再度進入波斯尼亞東部,於7月初在那裡建立了一片解放區。

9月,義大利投降,人民解放軍和游擊隊解除了15個義大利師團中的11個師的武裝,繳獲了大量武器、軍用物資和糧食。人民武裝用繳獲的武器裝備了8萬名新戰士,建立了一批新的師和軍。

德軍從194年9月下半月,開始了第六次攻勢。這次一直延續到1944年1月。第六次攻勢遭到失敗,到年底,人民解放軍已擁有0萬裝備較好的戰士,解放了一半國土和近500萬居民。人民政權已成立幾千個村級、800個鄉一級、40個區級、51個州級和14個地區一級的人民政府。

在194年11月9-0日,在波斯尼亞伊策城舉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會上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決議,其中最重要的有:確定人民解放委員會為最高立法和執行機關;設立類似議會的主席團和相當於政府的全國解放委員會;新南斯拉夫將建立在聯邦制原則之上,成為各民族平等的國家共同體;剝奪倫敦流亡政府的一切權利,禁止國王彼得二世回國。會議授予鐵托元帥軍銜。

英美政府看到米哈伊洛維奇已經聲名狼藉,便開始停止援助切特尼克和流亡政府。在德黑蘭三巨大會議上,盟國事實上已承認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是一支盟軍,答應向它提供援助。“會議決定要盡最大可能給予南斯拉夫游擊隊物質援助和補給”。

1944年秋季的形勢,對希特勒德國更加不利。南斯拉夫戰場已將蘇聯紅軍的南翼跟西方盟軍的義大利戰場直接聯絡起來了。南斯拉夫戰場的主要任務是阻止德軍向北撤退。8月1-1日,鐵托訪問義大利盟軍前線後,在那不勒斯會見了丘吉爾首相。雙方就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以及盟軍在義大利和巴爾幹的軍事行動進行了會談。

蘇軍進入巴爾幹半島,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成立新政府之後,9月19日,鐵托在莫斯科同斯大林達成協議,由南、蘇軍隊共同解放塞爾維亞東部和首都貝爾格萊德。

10月0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第1軍和蘇軍烏克蘭第三方面軍聯合作戰,解放了貝爾格萊德。在慶祝該市解放的群眾大會上,鐵托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我一直在想,我們從貝爾格萊德開始的,我們定會在貝爾格萊德結束。”

到1944年底和1945年初,整個塞爾維亞、馬其頓和黑山,以及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和達爾馬提亞的絕大部分,均獲得解放。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在取得重大軍事勝利的前提下,建立南斯拉夫國家的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流亡政府於1944年6月初經過改組,成分發生了變化。16日,鐵托和流亡政府新任首相伊萬.舒巴希奇經過多次協商後,簽訂了共同協議,規定新的王國政府要由戰爭期間未曾與佔領者同流合汙和未曾反對過人民解放戰爭的民主分子組成。並承認和援助國內的解放運動。

11月1日,簽訂了成立南斯拉夫聯合政府的第二個協議。該協議規定,關於國家體制的最終形式問題,將在戰爭結束後由南斯拉夫人民透過全民投票來決定。在此之前,國王不得回國。

美英蘇三國首腦的雅爾塔會議,充分肯定了鐵托-舒巴希奇協議,要求雙方使協議儘快生效。1945年月7日,在貝爾格萊德成立了南斯拉夫民主聯邦臨時政府,鐵托任總理,舒巴希奇任外長。盟國立即承認了臨時政府。

1945年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發起了徹底解放南斯拉夫全境的攻勢。月1日,最高司令部發布命令,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更名為南斯拉夫

軍,最高司令部更名為總參謀部。新成立了4個集團軍,並建立了自己的海軍和空軍。到戰爭結束時,南斯拉夫軍擁有6個師,共約80萬名官兵。

在南斯拉夫的德國軍隊,主要是E集團軍群,仍有45萬人,另外還有萬吉斯林部隊。南斯拉夫軍的主要任務是切斷德軍退路,解放南斯拉夫北部及亞得里亞海沿岸,配合西方盟軍在義大利和蘇軍在匈牙利的軍事行動。月下旬,南斯拉夫第4集團軍解放了利卡和克羅埃西亞沿岸島嶼,4月下旬,德軍斯雷姆防線崩潰。5月日,南軍解放裡雅斯特市,8日和9日,薩格勒和盧布雅爾解放,至此,南斯拉夫全境獲得解放。

1944年夏,蘇軍開進中歐及東歐,這就迫切需要同蘇聯在那些地區達成一項政治協議。戰後歐洲的格局似乎正在形成中。雖然英美在義大利、南斯拉夫和希臘問題上,與蘇聯達成妥協和均衡。然而對如何處理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問題,英美與莫斯科之間尚未取得進展。

5月18日,蘇聯駐倫敦大使到外交部,與艾登商談時,提出一項一般性建議,即在戰時情況下,羅馬尼亞的事暫以蘇聯為主負責處理,希臘的事則留英國處理。蘇聯準備採納這項建議,但想瞭解英國是否與美國磋商過。如果磋商過了,他們就同意採納。丘吉爾在這次會議記錄上批示:“我願就此事電告總統。他大概會表示同意的,特別是由於我們一定會跟他保持密切聯系。”

6月11日,羅斯福總統對丘吉爾來電進行回覆:“簡言之,我們承認,在任何一個特定地區內承擔軍事責任的政府,將不可避免地要隨著軍事進展的需要而作出決定:但我們相信,這一類決定的自然傾向是要擴充套件到非軍事領域中去,而如所建議的那種型別的協議,又將加強這種傾向。在我們看來,這必將導致你們和蘇聯各自堅持不同意見,並在巴爾幹地區劃分勢力範圍,儘管你們宣稱這種安排僅侷限於軍事問題上。我認為,更為可取的做法應該是致力於建立協商機制,藉以消除誤解,並阻止發展成為排他性的勢力範圍的傾向。”

在大戰期間,為了打敗法西斯德國,各國各派政治力量都執行了聯合作戰,形成了統一戰線。但戰爭勝利以後,政治統一成為歐洲各國的重要政治,一些國家都存在著爆發內戰的危險。

法國在大戰中一度亡國,元氣大傷,戰爭結束時法國國內存在著兩部分不相統屬的軍隊,一為戴高樂流亡海外時組成的正規軍,一是共X黨等國內抵抗組織建立的內地軍。這支內地軍一度發展到50萬人,其中共產黨人掌握的游擊隊達5萬人。此外,共X黨還領導建立了為數眾多的民兵。法國的這些武裝力量,都是在反法西斯侵略戰爭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1944年8月,戴高樂回國後,以臨時政府的名義,下令將內地軍併入正規軍,同時解散民兵組織。戴高樂的這一行動,引起了內地軍的強烈反對,一些抵抗組織拒不接受這一命令。法國的局勢頓時緊張起來。

戰後的義大利形勢與法國相似。戰爭期間,義大利北部、中部德佔區,也出現了大批抵抗武裝,這些抵抗武裝後來發展到40萬人。其中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游擊隊就有17萬人。1945年4月以後,由於盟軍下令收繳游擊隊武器,因此也引起內戰危機。

雖然如此,這種內外兩種政黨和多種政治勢力矛盾錯綜複雜,乃至兩派軍事力量相對峙的狀況,並沒有導致內戰。相反,部分西歐國家得以在大戰結束後的不長時間裡,維持或者重建了資產階級政權,進入了相對穩定的經濟恢復時期。

應該說西歐出現這樣的局面,與斯大林是有很大的關係的。這要從194年初,蘇聯駐英美使館就開始透過電報與莫斯科討論戰後世界格局問題。斯大林堅持認為:應該創造出這樣的局勢,能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證蘇聯的安全,並最低限度地保持歐洲和亞洲的和平,以使蘇聯能夠強大起來。而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將會導致蘇聯與美、英兩個資本主義大國之間的緊張關係,甚至對抗。出於這樣的考慮,他認為蘇聯還是應當與同盟國進行合作,而不是與之進行基於意識形態上的衝突。

基於這樣的戰略考慮,當1944年10月9日,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出英蘇兩國在東南歐洲劃分勢力範圍的方案時,斯大林態度十分積極。經過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和莫洛託夫的詳細討論,最後雙方達成一致:英國承認蘇聯在羅馬尼亞、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的勢力範圍,而蘇聯領導人也承認英國在希臘的勢力範圍,至於南斯拉夫,雙方各佔一半。

蘇聯季維諾夫於11月15日在題為《蘇英合作的前景及其可能的基礎》的報告中指出,為了避免戰後與英國在歐洲的衝突,應事先劃定雙方的利益範圍。他向莫洛託夫提議蘇聯在戰後所應要求的最大利益範圍包括芬蘭、瑞典、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國家以及土耳其。英國的利益範圍可包括荷蘭、比利時、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臘。而挪威、丹麥、奧地利和義大利則作為緩衝地帶。

為了實現這一構想,蘇聯在戰爭後期和戰後初期的戰略方針中,就不能再提世界革命,也不需要各國建立共X黨單獨政權。

至於西方勢力範圍或中立地帶,斯大林從這種地緣政治構想出發。他在1944年月日夜,接見即將回國的義大利共X黨領導人陶裡亞蒂時,建議徹底修改意共的政治方針,不要求國王立即退位,共X黨人可以進入聯合政府。季米特洛夫還委託陶裡亞蒂將這一精神傳達給法國共X黨。

1944年11月19日,法國臨時政府首腦戴高樂出訪蘇聯前夕,斯大林同法共總書記多列士舉行了會談。沒有提出共X黨人掌握政權的問題。他最關心的問題,是使法國儘可能地成為英國和美國在歐洲大陸勢力的平衡力量,成為蘇聯潛在的同盟者。因此,斯大林強調指出,法共不要保留武裝力量,不要挑起同政府的衝突。而應該儘量與激進派、尤其是社會黨建立左翼聯盟,積極參加復興強大的法蘭西和加深民主制運動,以促使法國政府保持與蘇聯的友好關係。甚至共產主義青年團最好不要恢復,可以建立人民青年聯盟。

為了保證英國對希臘的控制權,莫斯科還要求希臘共X黨接受蘇聯關於在希臘建立統一臨時政府的建議,並迫使他們在1945年初自行解除武裝。

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結束以後,在對德作戰中,軍事勢力佔據了東歐和中南歐部分地區,這些地區包括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以及德國東部蘇聯佔區,在蘇聯的支援下,東歐的這些國家成立了人民民主政權。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共X黨政權國家和勢力範圍。

美國在戰後成為世界一流的超級大國,隨著國力的增長,美國稱霸全球,西方各國被視為其當然的勢力範圍。美國不能容忍蘇聯共產主義在西方擴大影響,認為一個資產階級統治的相對穩定的西方對美國有利。為此,美國趁西歐各國戰後普遍衰弱之機,從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對其進行援助,竭力根據美國的需要來影響和改造西歐。

蘇聯實力雖然增長了,但相對美國來說,仍處於明顯的劣勢。因而,大戰結束之初,斯大林不希望與美國發生過多的衝突。在歐洲,蘇聯試圖實行某種妥協政策,以換取美國及其他西方大國對蘇聯所獲利益及東歐人民民主政權的承認。

同時,斯大林也希望在遠東獲得重大利益,他必須想法獲得美國的支援。因此,在西歐各國的讓步,也是他全球戰略中的一個部分。

就在歐洲戰局粗定,盟軍勝利進軍的同時,在太平洋戰區,美軍也取得了重大進展。這是怎麼回事呢?(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