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說過作家和演員去體驗生活取材,去部隊鍛鍊,或者去監獄與罪犯們同吃同住什麼的,短則十天半月,多則一年半載,為了讓自己的作品更真實,更有實感。

那你聽說過遊戲製作人也幹這樣的事兒麼。

陸總便這麼幹了,倒沒對自己那麼狠,模擬現實生活的遊戲,而且遊戲本體的主題也已確定是面向學生與職場兩個方向,監獄什麼的不去也罷。

這也和他對自己人生的調整相關,他自認為一舉兩得的事情。

你看,既能更細節地刻畫遊戲內容,還能充實自己的生活,豐富生命體驗,何樂而不為。

於是陸啟聯絡了好些家公司,想走進各行各業,千家萬戶,看看不同的職業崗位上的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當然也會帶著公司裡的少量員工,三兩個核心負責人即可,多了怕打擾人家正常工作嘛。

中間自然免不了好些都需要神甲幫忙牽橋搭線,這種小忙以神甲的江湖地位,打個招呼的事情,說幫也就幫了,真是好兄弟。

陸啟的計劃表裡包括醫院,參觀一名外科醫生和藥品研發人員

而與此同時,在四十二現在釋出出去的招聘啟示上,開始出現了一個以前從未招募過的職位幾個職位,文案,系統和數值策劃這些執行之外更需求專業技能的工種。

這幾個職位的釋出立刻讓不少玩家和從業者們議論紛紛,因為自從《無間》以來,眾所周知四十二的遊戲,包括陸啟為神甲製作的《類人》,遊戲內所有的系統玩法,數值經濟體系,包括世界觀的構建都是陸總一個人親手完成的,大包大攬,還品質上乘。

除了一些什麼道具描述,角色對白和任務對話這種細枝末節之外。

每一部遊戲的片尾職員表都在反覆地強調著這一點。

而現在終於要開始招募這些職位,所有人都揣測這則訊息意味著什麼。

最有可能的便是四十二要開始擴大生產規模,從一部一部慢慢產出作品的工作室型別變成一年能研發發行好幾款新作的真正綜合遊戲公司。

但這樣會不會影響後續一些非“42先生親手製作”專案的質量呢?

其實很多玩家一直以來也挺矛盾,既有點為陸總操心,一年兩部遊戲的高強度快節奏,還一個人幹那麼多活兒,也會想著他可以輕鬆一些。

同時也竊喜那些東西都是陸總親自完成,總是能帶給他們意想不到的驚喜,如果是別人來做,肯定是達不到那種水準。

不能說哪方面的情緒佔據上風,只是很單純的複雜地並存著。

擔憂歸擔憂,想玩還是想玩。

不過至少目前他們對於四十二的品質把控是信心十足的,也相信四十二不會砸了自己的招牌。

……

陸啟預定的體驗目標還挺多,有去醫院參觀一位外科主刀醫生的一天,也有連鎖超市管理層的訪談。

甚至還有娛樂經紀事務所的調研。

此時他就和松田喜人,夏目雅子,健次郎等人上了巴士。

……

在《善見城》正式上線之後,郭曉東才懂了點兒陸啟的思路,也明白自己當時與對方說四十二缺少佈局,確實有些杞人憂天。

原來是這樣的道路麼,陸總。

雖然以他的專業角度不是很懂鴻圖功能的意義和價值,但其他很多方面還是能看得懂的。

比如《善見城》上線的第二天,當人們意識到這遊戲的主體之後,邊緣科技的股價有些許下跌,收盤時約3%左右,市值蒸發1.56億米元,而四十二宣佈設立創作比賽的那天再次下跌2.7%,跌幅其實並不算多大,但多少看得出來一些目光長遠的投資者們心態產生了些許變化。

郭曉東也不得不思考,Insomnia的出現是否真的會對邊緣科技的V3帶來那麼大的影響,對遊戲引擎市場的格局會帶來的改變。

午休的時候,他坐在天海餐廳的靠窗的角落,正思考著這個問題,技術總監李響端著一碗拉麵走到了他跟前的座位坐了下來。

兩人私交不錯,都是天海這搜鉅艦上年輕的總監級管理。

“Kevin,公司上邊兒好像在傳你最近和四十二走得挺近的。”作為還算有點兒私交的朋友,李響這屬於對郭曉東的通風報信。

郭曉東一愣,皺著眉問:“從哪兒傳出來的?”

李響搖頭:“這就不知道了……真的假的?”後邊兒半句好像是個人興趣。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郭曉東也無奈:“是跟陸總單獨聊過兩次,都是工作完成之後抽空聊了聊。”

李響笑道:“那你不冤,跟獵頭什麼的都還好,你是直接跟人家老闆聊起來了,反正你自己最近注意點兒。”

郭曉東“哧”地輕笑,有些刻意地表現毫不在意:“有啥可注意的,聊聊天兒都不行了麼。”

李響突然想起一事兒,道:“你知道去年年初的時候我還想象過跟那位陸總共事過的情景呢。”

那時候,郭曉東提案並主導了天海投資四十二相關事宜,天海最初是遊戲公司起家,公司裡很多員工也都有濃厚的玩家屬性,包括李響在內。

他已經屬於這家公司裡通關《混沌紀元》當時首發的0.8版本主線任務結局很晚的一個人了。

那段時間裡關於這件事公司裡討論度很高,在天海一向以來的投資併購成功案例之中,員工們也建立起來足夠的自信,尤其還正是《山海鑑》爆火的時候,天海的名頭也水漲船高,幾乎脫離了三巨頭的範疇,坐穩國內遊戲公司頭把交椅。

大部分人包括遊戲事業部老大任道明都很看好的投資方案,結果卻很快以徹底的失敗告終。

李響道:“那時候挺多人對你信心特別足,覺得你一出手那肯定手到擒來。”

郭曉東搖搖頭:“手到擒來……那也得看對手是誰啊。”

李響突然又道:“公司開始解散遊戲自研部門了你知道吧?”

郭曉東愕然轉過頭來,盯著李響,有點兒難以置信:“不會連你也在名單裡吧?”

這確實是天海最近內部調整的主要動作之一,在投資併購嚐到甜頭,同時自主研發開始受挫,成本投入與產出完全達不到理想比例的情況之下,天海決定重新調整戰略。

慢慢放棄完全的自主研發。

現在國內單論研發這一塊兒話語權完全掌握在四十二手中,雖然對方目前還沒有遊戲平臺。

話語權是什麼?

就是玩家會相對盲目地認為他做的事情是對的,正確的方向,最新的潮流。

他做這個型別,這個型別就能流行,甚至能影響玩家對於一款遊戲品質的判斷,這種處理方式別人坐起來就是異味,他要是也這麼做,那……必有深意,你得細品。

如果除開四十二的專案來看,天海的FG目前佔據了國內單機遊戲83%以上的市場份額,實屬巨無霸,但其實自家做的那兩款《地府奇兵》和《方塊星球》放在裡面顯得極不顯眼,有沒有它倆也沒啥區別。

口碑本來是低了點,因為玩法復刻的事情,但玩家們也不是不能玩,總有一些《無間》和《混沌紀元》裡沒有玩過的系統。

後來四十二的《魂》和《善見城》繼續將國產遊戲的標準持續拔高之後,大家看待那兩款遊戲的眼光與之前亦不再如昨,對於新出的國產遊戲質量的期待值也再攀高峰。

這樣的情況下,天海認為去跟四十二做技術比拼是一家毫無價效比的事情。

拿自己的弱點去與別人的長處火拼,不理智。

放下遊戲行業老大的高傲和自尊,不用再維持大多數人看來一家遊戲公司就應該做遊戲的“歪理”,或許才是明智之舉。

所以開始決定放棄自主研發,接下來將會完全以收購和投資遊戲公司為主,做他們原本就最擅長的代理和發行。

而且目標要更長遠一些,接下來的收購和投資目標要以海外的精品遊戲公司和團隊為主,同樣要將FG的業務全球化。

另一方面,《山海鑑》在經歷了最初的火爆之後,去年10月開始,受到擎火《長安亂》的衝擊,資料懸崖式下跌。

這兩年遊戲發展速度很快,本來大夥兒都覺得還行的東西,幾乎一年之後就要劃分道“落伍”的行列中去。

這年頭大家都不想做端遊了,因為人心浮躁,誘惑和選擇太多,讓玩家們要開啟電腦去點開《山海鑑》的那個遊戲圖示已經不易,要讓他們在一款遊戲裡堅持數年時間更是難上加難。

在原本遊戲公司的概念裡,端遊兩三年的研發週期,那至少也應該在未來四五年裡為公司帶來持續且穩定的營收才是,對,不講爆發,但一定要穩定,是公司持續發展的經濟來源。

但端遊,尤其是《山海鑑》這種大型端遊研發成本持續攀升,風險日益具加,玩家數量縮減,流失嚴重,不能滿足他們碎片時間的遊戲需求,也無法做到隨處即開即玩。

端遊這個市場已經很難增長了,況且硬核玩家們還被越來越多湧現出來的獨立遊戲,四十二那些“國產3A”吸走了一大堆。

結果現在《山海鑑》這樣一款遊戲也就能火一年,持續運營雖然沒什麼問題,但月流水從巔峰時候的4億滑落到如今的6000萬左右,已經難以被天海看做重點與核心專案。

也算的上一種惡性循環吧,沒有收入公司就不會投入去做新功能資料片,沒有新內容玩家就流失得越來越多,導流新玩家也越來越難,成本越來越高。

李響搖搖頭:“我的話現在還沒有,只是我們部門那邊兒,規模挺大的,未來的兩個月之內,怕是要走50人以上。”

頓了一下,他又補充了一句:“優先從35歲以上的開始……”

35歲,一個傳說中的數字,對於很多人的職場生涯而言也像是催命符一樣。

不是說一到了這個年紀就把你開了,而是如果這個年紀還停留在基層是一名普通員工,敲著普通的程式碼,做著普通的文件,那對於競爭壓力如此巨大的網際網路行業而言,或許就不容易容得下了。

身體機能的下降是很難控制的,尤其是網際網路和遊戲行業從業者們大多缺乏鍛鍊的情況下,天海的工作強度更是其中翹楚,應付起來就已經很吃力了。

結婚,生育,撫養小孩,贍養老人,這些東西無疑又會分散掉他們本身的很多注意力。

人的精氣神總是有限的,你分給了家庭一些,工作上自然就少了,尤其是公司裡新鮮血液源源不斷湧入的情況下。

甚至很多人還沒到35歲,但凡跟不上公司的節奏和工作強度了,人事也會找他們開始談話,第一步通常是會好言相勸的。

35歲是底線,對於大多數普通員工來說,中層管理40?高管45?或許吧。

郭曉東和李響兩人都是總監職級,暫時不會有這樣的憂慮,但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你總會不禁想到身邊那些熟悉認識的人,被公司榨乾了血肉,然後遠遠丟棄。

而且僅僅是暫時,尤其是對李響來說。

郭曉東剛過了33歲生日不久,李響正好是35歲。

同時天海的調整,除了常規變動,也有屬於業務上的調整,就像神甲當初那樣,與技術和專注度無關。

當整個自研部門被撤銷,李響又該將自己放在何處呢,或許是被海外收購的一些子公司勉強算是內部吸收?

“你知道嗎?30歲之前啊,我基本上一個星期就能接到兩到三個獵頭的電話,30歲之後一個月兩個吧,過了35之後現在基本上就一個月一個了。”

其實很多員工也會根據接到獵頭電話的數量來判斷自己的行情和競爭力,李響又說:“你我都知道天海不是一家能夠讓你我養老的公司,我在想我40歲之後,到時候要不自己去創業,只是你知道我也沒那個商業頭腦……或著要主動去聯絡獵頭,找人說了半天我多厲害呀,天海T4專家級工程師,純技術大牛,然後沒有下文。搞不好還要像年輕人們一樣把自己的簡歷往招聘網站上一掛,搞不好幾個月時間都無人問津。”

“我在想啊,自己這些年怎麼就沒有去認識一些其他公司的大老闆呢,沒像你一樣相識遍天下。”

郭曉東無奈道:“你扯我幹嘛。”

這時候餐廳裡一名看起來和兩人差不多年紀的人走了過來,來到李響身前。

這是李響的一名下屬,算得上他左膀右臂,一位經驗豐富的老程式。

他嘴角帶著一絲苦笑說:“李總,這些年來多謝你的照顧啦。”

李響愕然:“老趙,人事已經找你談過話啦?”

“啊……對……嗨,就今天上午的事兒。”

李響嘆了口氣,也不知該如何開口,想了會兒只能說:“補償怎麼說?”

“就N+1唄,我在這兒幹了6年了,還行。”

“週末我找個時間,一起吃個飯吧。”

“就等你的這句話呢,這週末應該就能湊齊好幾個人。”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