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風雨飄零

“太祖祖訓:藩屬國皆是不徵之國。

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

唯有內修德政,方有四海賓服。

臣懇請皇上以天下蒼生為念,萬勿輕易挑起邊關之爭,荼毒大明百姓。”

陳繼鼎人長得不錯,相貌堂堂,一番話講得義正言辭,體現了言官高超的語言技巧。

寥寥數語間,包含了祖訓、大義、名聲,皆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讓人根本無從反駁。

過去,本尊就是這樣屢屢被言官拿捏,以至於動彈不得,最終大明上下一起唱涼涼。

當然,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日子也不好過。別看現在很能折騰,可晚年都跑到深山裡去懺悔了。

“臣附議!”

“臣附議!”

……

殿內部分朝臣好像打了雞血一般,瞬間有十餘人站出來搞事。

他們等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近來崇禎皇帝做的事,很不合他們的心意,讓他們很不爽。

心情爽快尚要時不時鬧鬧,更何況是不爽的時候?

今天的機會無疑很好,很高大上,尤其是陳繼鼎說得更好。

政治正確,是搞事的好機會。

過去,屢試不爽!

“腐儒!”

群臣期待中,崇禎皇帝驀然站起,咋舌大喝,陰鷙的雙眼猶如高空飛翔的雄鷹,掃視著出列的一眾官員,怒不可遏。

這也是他第一次當著所有的文武百官的面,直接罵出腐儒二字。

這說明,他心裡忍了很久了。

忍不可忍,無需再忍。

再忍,他也要病了。

大明病了,大明的文官都病了,並且一直影響著後世幾百年,始終不能康復。

縱觀歷史長河,國家之間,十年之爭,拼的是領導人的能力與魅力!

百年之爭,拼的是國家的戰略和制度!

千年之爭,拼的是民族的傳承與精神!

可惜,民族的傳承與精神毀在了這幫腐儒的手裡。

豈不令人惜哉?

崇禎皇帝用手指著殿下跳出來附議的朝臣,臉色猙獰得彷彿要擇人而噬,卻又有一絲恨鐵不成鋼的味道。

“過去,王權衰落,諸侯爭霸。

執斧鉞而有爭雄之志,掌寶璽即有問鼎之心。

華夏歷代君王皆有開疆拓土之野心,遂有如今大明巍巍沃土。

大明仁義天下兩百餘年,廣施恩露,澤被蒼生,周邊藩屬國皆是受益者。

泱泱大國自有豪情在胸,千年沉澱在手。

而彈丸小國、立錐之地的子民,多見謹小慎微、見風使舵的秉性傳承。

太平年間,朕能理解也能容忍。

可奈何如今大明禮壞樂崩,西有叛賊北有韃虜,岌岌可危尚不能描述時下局勢。

朕想挽狂瀾止逆施,意欲一掃頹勢,還大明朗朗乾坤。

可惜糧食錢財一直束縛朕和大明的手腳,徒呼奈何?

朕日夜憂思,方才拉下臉皮要求藩屬國朝貢糧食,也不無試探其中是否有口腹蜜劍之國?

可爾等腐儒倒好,尚為實施便搬出祖訓,不徵之國!

呵呵……呵呵……”

崇禎皇帝搖頭冷笑連連,指著陳繼鼎他們怒喝:“不徵之國?

那你們告訴朕,成祖討伐安南,設立交趾布政使司又是怎麼回事?”

“所以才有明宣宗的仁義之舉,安南又重新請附,宇內四海清平。”

陳繼鼎低著頭,可語氣卻很囂張,絲毫沒有膽怯。

可內心卻替自己鼓氣,恩師倒臺了,沒有靠山了,要想名揚天下,今天必須豁出去,成敗在此一舉。

“呵呵……該死的腐儒,鼠目寸光,不思進取,假仁假義行走於朝堂之間,不知羞恥。”

崇禎皇帝被氣得不想再講大道理了,索性破口大罵。

這些無恥之徒,連明宣宗被正人君子忽悠的舉措,到他們口裡反而成仁義之舉,還他娘的四海清平?

這是什麼道理和邏輯?

成祖期間,安南國內出現叛亂,王位正統陳氏向朱棣求援。

大明在經過了充分準備後,以三十萬大軍掃除叛亂,並趁機將安南地區納入大明版圖中。

這是安南脫離南漢政權正式走向獨立後,再次回到華夏的懷抱,這是成祖朱棣的一大功績。

然而,僅僅過了二十一年,明宣宗朱瞻基就宣佈放棄安南,撤銷交趾布政使司,三十萬大明軍隊撤回國內,使得大明在安南的經營毀於一旦。

而此時,大明正處於“仁宣之治”的輝煌時期,大明國力達到史上最高峰。

在這個時候宣佈放棄安南,實在是匪夷所思。

那麼,為什麼明宣宗要這麼做,大明放棄交趾的背後有什麼內情?

兩點,第一,沒有狠人。

作為平定交趾的司令員,張輔對交趾地區瞭如指掌,對於交趾人吃軟不吃硬的特性,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具體表現為,平定了四次大的交趾叛亂,將敵人的頭顱堆成京觀,恐嚇想要造反的交趾人。

但是張輔走了以後,新上任的鎮守將領不行。

交趾人又開始活躍。叛亂一波接一波,大明不得不連年用兵,耗費巨大。

第二,腐儒誤國。

鑑於第一點,交趾開始叛亂,這些腐儒的決定是索性放棄安南。

這樣多省心,多大方,多仁義。

典型的崽賣爺田心不疼。

可造成的後果就是,原本自古以來就屬於華夏的國土,就始終再也沒能回到祖國的懷抱。

而且,這個有名的白眼狼,還成美帝對付和牽制天朝的急先鋒。

崇禎皇帝死心了,也不想在朝堂上被這樣的事情糾纏個沒完,這是極為耗損時間和精力的錯誤。

陳繼鼎他們在這樣的事情攪鬧個沒完,完全就是為了沽名釣譽。

崇禎皇帝不能再忍受了,決定成全他的小要求,求仁得仁。

“來人,把他們全部帶到午門廷杖三十。”

“我自己走!”

陳繼鼎揮手阻止前來架他行刑的錦衣力士,昂首挺胸彷彿英雄一般,以大無畏的精神率先出殿。

其他附議的朝臣也皆如此。

在大明,民間士子罵朝廷是一種身份象徵。

甭管對錯,敢罵,便是真名士。你要是沒罵過朝廷,出門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

而朝臣要出名,就是廷杖,屁股被打幾下,立馬成名。

看著很有氣節是吧?

可惜蟎清入關後,除了少量殉國以外,其他都不罵了,改喊主子聖明了,而且叫的超級順口。

監刑太監小德子抬首偷瞄崇禎皇帝,見他微眯著雙眸,負手而立,三分狂傲、七分生氣,立馬心頭一顫,小跑出去。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一次廷杖十餘朝臣,尚屬崇禎年間第一次。

都查院御史劉宗周下跪為陳繼鼎他們求情,但崇禎皇帝毫不理睬。

午門外,監刑太監小德子靴尖向裡一斂,錦衣力士心有靈犀用大木棍拼命打陳繼鼎。

廷杖不到十下的時候,陳繼鼎就連呼救的力氣都沒有了。廷杖到了二十下,陳繼鼎就一命嗚呼。

然後他的屍體被錦衣衛拖走,就像一條死狗一樣。

這樣的動作,小德子依次做了三下,也就代表著三個人要死亡。

這裡面有講究。

廷杖的時候,錦衣衛的力士手執大木棍,轉換著行杖,監刑太監坐在上面監杖。

行杖的時候,錦衣力士看監杖太監兩隻靴尖的擺勢做事。

如果靴尖擺成八字形,那麼力士們還棍下留情,不致把人打死,

如果兩隻靴尖向裡一斂,就等於暗示旗校們往致命處狠狠地打,被打的人就休想活命了。

杖死三人的事,傳到殿內,讓文武官吏聞而變色,聽而生畏。

只有溫體仁微閉雙眼,嘴角帶著弧度,不知死活!

PS:推薦好友一本書《扛著AK闖大明》先看看幾句簡介:靠著百十把AKM,拳打內賊東林黨,腳踢北蠻多爾袞。

怎麼樣,牛逼吧。

有水平有才華吧,朕寫不出來。

一句話,很爽,從頭爽到尾,看來還想看。(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