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風雨飄零

如果按復社精英的說法,如此多士子景從依附,是因偉大理想的感召,為國為民。

對此,崇禎皇帝只想說,放他娘的狗屁!

這些人啊,說穿了,其實就是政治投機客。

他們的理想,偉大得好似一張畫得逼真的大餅,上面擺滿的美味佳餚,都是實打實的真利益,這才是讓人狂熱的興奮劑。

首先,復社有讓人很熱血的創業理想,就是興復古學,將使異日者務為有用。

也就是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學子們的實際能力,讓他們將來為官可以大展宏圖。

這重量級的金字招牌,十分堂皇閃耀。

其實背後的潛臺詞是:加入我們組織,保你金榜題名,管你官運亨通。

其次,更抓住莘莘學子心頭肉癢癢的,更是這團體裡豐富多彩的生活。

說是研究學問,組織學習,其實卻每天吃喝玩樂,雅集詩會不斷,且全有豪氣金主大把買單。

有時候還跨省出遊,一路風光招搖,走一路白吃白喝一路。

雖然在晚明士林界,吃喝玩樂並不稀奇,但玩出復社這檔次的,卻是格外吸引眼球。

不但吃喝玩樂樣樣講究精美,喝茶品酒跳舞全昇華成高大上的學問。

個別品味獨特的,連**斷背都能玩出文藝範,這跟後世同志很類似。

簡直是敗壞了整個社會風氣。

至於遊走**,萬花叢中享受人生,更是家常便飯。

而且就這麼輕輕鬆鬆耍樂,到點即能輕鬆登榜。

比起好些人寒窗多年一場空,真個叫隨隨便便成功。如此重量級招生效應,自然引得學子趨之若鶩。

等真加入進來,更是知道這入社的好處,絕對富貴逼人。

復社不但有檔次有規格,更有強硬背景。

創始人張溥,那是晚明有名的士林領袖,隨便在官方場合招搖一下,立刻有官員恭恭敬敬上來認老師。

撐起社團的骨幹們,那叫名流雲集,既有江南當地的各類世家大族,更不乏聲名顯赫的名臣子弟。

有好些東林大佬的子弟,比如侯方域和方以智,就是根正苗紅的東林二代。

這樣一批核心人物,要錢有人爭著給砸,要人脈隨手一抓一把,要根基更扎得牢靠。

所有成功條件全佔盡,辦復社想不成功都難。

成了他們羽翼下的一份子,未來宦海生涯,橫著走都沒人擋。

而且復社這棵大樹,不但根基牢靠,還喜歡開枝散葉。

雖然成員裡的寒門子弟,大多入不了核心組織,但只要你老實聽話,科舉自然有人關照,還能免費給你出書,幫你考試的時候刷夠聲望。

升官發財的每一步,攀攀關係就能找人給你關照。

就連慈善活動,他們也辦得熱鬧。經常拉來金主鬧募捐,專業收買人心好多年。

總的說來,讀書人入了復社,那就學習有人教,考試有人保,聲望有人捧,用錢有人送。

外加觥籌交錯宴會不斷,名利場上五彩繽紛,喝酒混事都保證漲名望,輕輕鬆鬆就落個風流名士雅號。

如此組織,堪稱天下讀書人的幸福樂園。

但也正應了一句老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復社這樣強大的投入,目標也只有一件事:收炮灰。

因為復社的主營業務,既不是文學更不是宗教,卻是實打實的政治。

誠如其出名的雅號“小東林”,要的就是政治戰鬥力。

這群青年精英們最懷念的歲月,自然是天啟皇帝剛登基時,老前輩東林黨們把持朝廷的日子,也就是史書上津津樂道的“眾正盈朝”。

雖然關於這段記憶,天啟皇帝自家詔書裡很委屈的抱怨,說一群道德君子啥正事不幹,國家朝政都水深火熱了,還只知道自己互掐。

但在張溥、張彩、侯方域、以及冒襄等復社大佬眼中,這就是值得自己用生命去奮鬥的光輝歲月。

所以哪怕老東林被魏忠賢所滅,這些東林二代與土豪二代們,仍然一拍即合。

從此以改變世界改變未來的自信,組成這個新團體,並為此不計血本的奉獻。

可以說,一直到大明滅亡,復社進入了其最囂張自由的時代。

各地的集會講學活動不斷,聲威更是熏天。

但對國家大事實際的建樹,卻是一件沒有。

當然,要說這群人只是擺姿態不辦事,卻也不完全對。至少有一件事,他們從頭到尾都在辦:抗稅。

朝廷要抵抗建奴,要平定叛軍,所需的白銀軍費,但凡朝廷打算讓江南地區買單,立刻招來復社的強硬反抗。

相關官員的奏摺,激烈得能把主事官員淹死。

然後復社的千人活動,更是慷慨激昂批判。

復社這事幹的積極,想想也容易理解。

他們的經費來源,主要來自江南大族。收了人家的錢,自然就要給人家辦事。

復社在這條上,還是很講誠信。

哪怕後來大明滅亡了,建奴打下了江南,一些復社的頭面人物也主動找建奴請願,請求減免江南的賦稅。

這一點,復社可以說是講誠信到底。

當然,如果朝廷要加農業稅,那就另當別論。

基本上各路頭面人物,都是選擇性失明。反正不是加我身上,操的啥心。

於是被復社精英允許加收農業稅的大明王朝,終於給滅亡了。

其實,復社精英的這些做法,在穿越過來的崇禎皇帝眼裡,並不陌生。

後世的公知、叫獸、磚家,跟他們的做法可謂如出一轍。

都是拿著別人的錢財,替人鼓吹,最終忽悠的還是百姓。

並且充斥各行各業。

在溫體仁堅定的目光中,崇禎皇帝回憶起復社的往事,多少還是有些顧忌。

主要有兩點,其一,客觀的說,復社良莠不齊,其中還是有些人才和忠義之士的。

歷史上,隨著大明滅亡,復社昔日的風雲人物們,命運也再度分化。

他們鐵骨錚錚抗清到底,或不屈戰死,或歸田隱居,終生不仕清廷。

其高潔品質,至今為後人追憶。

一句話,他們前半輩子罵夠了大明,後半輩子一直在為復興大明而奮鬥。

諸如顧炎武,方以智這些人物,抗清失敗後堅守氣節,醉心於學術研究。

無論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做出了不朽成就。

也再度證明了學術研究,才是他們有前途的事業,前半輩子參與政治,基本是跑偏路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其二,自然是這群人的驚人戰鬥力。

想想看,他們在天啟年間聚眾攔截了押送東林名臣周順昌的廠衛隊伍,釀造了舉國震驚的“五人墓事件”。

把兇橫無比的大太監魏忠賢,都在深宮裡嚇得直哆嗦,便可知他們的能耐了。

所以說,究竟要不要現在動手,崇禎皇帝也表示要慎重考慮。

PS:感謝書友男孩子、天下縱橫有我、01805101857079打賞,銘感盛情!也請諸位繼續投票支援!(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