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風雨飄零

“時值多事之秋,西北、西南用兵頻頻,九邊不得安寧,兵部尚書應由熟知兵法、久歷兵事的老臣接任。

傳旨高陽孫承宗,令其即刻趕赴京師任職。其孫輩有精通武事者,可一同進京補錦衣衛千戶實職!

張愛卿本為戶部主事,精通錢糧穀物,現調任為戶部右侍郎。”

兵部尚書管理天下戎政,排程大明全國兵力,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可縱觀崇禎一朝,卻無一個合格的兵部尚書。

如此一來,缺少戰略觀全域性觀的大明朝廷,只能被動的拆東牆補西牆,常常顧此失彼,那麼屢戰屢敗自然也就不足為奇。

而孫承宗卻是大明少有的軍事戰略家,其一手打造的關寧防線,說是撐起大明的半壁江山也不足為過。

雖說此時孫承宗已經年歲已高,可戰爭這東西太殘酷,就像打電話,不是你先掛,就是我先掛。

崇禎皇帝當然不願意像歷史上那樣我先掛,所以,請已經七十三歲高齡的孫承宗出山,就變成迫在眉睫的事情。

不過,想到這位老先生在七十六歲的時候,尚能率領全家以及高陽百姓抵抗建奴攻城,這說明他老人家身體棒得不要不要的。

崇禎皇帝剛說完,內閣中書舍人吳甘來揮墨一蹴而就,已經擬旨完畢。

只是,尚未等王承恩接過聖旨,朝堂上卻有人跳出來搞事了。

“皇上,微臣有奏,孫督師已年老體邁,實不堪兵部日常重負。

再者,孫督師薊遼期間,指揮失當,損兵折將,進退失據,致使大凌河被毀,寧錦防線失地二百裡,被群臣彈劾而罷官。

臣以為用他接任兵部尚書,恐不太妥當。”

兵部給事中張縉彥出列,低著頭朗聲說道。

“臣附議!”

“臣附議!”

……

很快,立馬有七八位官員站出來說道。

操,真是嘚瑟了,這些文臣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徹底放飛自我,連自己什麼身份都不知道了。

孫承宗是怎麼回事難道你們不知道?

這群孫子!

崇禎皇帝可是知道,崇禎四年七月,因薊遼督師高第盡撤寧錦防線,右屯、大凌河等城被毀,孫承宗派人對其進行重新修築。

但不久之後清軍卻突然來圍攻。孫承宗趕赴錦州,派遣吳襄、宋偉前往救援。

而遼東巡撫邱禾嘉多次改變出師的日期,導致吳襄、宋偉在長山被清軍大敗。

十月,祖大壽第一次投降建奴,大凌河剛被修好就被損毀。朝中大臣於是責怪孫承宗修復舊城導致失敗,喪師辱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孫承宗於是以病請辭。而後在高陽城回鄉居住。

直到崇禎十一年,建奴進攻高陽。賦閒在家的孫承宗率全城軍民守城。

後城破被擒,多爾袞下令把孫承宗綁在馬尾巴上給活活拖死。

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孫家百餘人遇難,可謂滿門忠烈,光耀千古。

崇禎皇帝看著殿下的諸位大臣心中恨得咬牙切齒,眼中充滿殺機。

跟孫督師相比,這些酒囊飯袋,每日不知如何報效國家,只知道醉生夢死結黨營私,闖賊打來的時候投降獻媚者更是比比皆是,令人作嘔。

可不等崇禎皇帝有所表示,又有人跳出再次搞事。

只不過,這次搞事卻很對崇禎皇帝心思。

“孫督師當年所謂的兵敗失地,不過是部將中計而已,與其本人關系不大,微臣贊同皇上起復孫督師。”

當朝首輔溫體仁站出來,淡淡的說道。

“臣附議!”

“臣附議!”

……

同樣的,立馬也有十幾位官員出列贊同。

“此事不必再議,就此決定!”崇禎皇帝龍袍一甩,冷冰冰的拋下一句話。

因為,他看見有些孫子又蠢蠢欲動了。

這就是大明朝堂真實的狀況啊!

鬥爭無處不在。

一件事情,如果不反反覆覆的折騰幾遍,這些朝臣彷彿顯示不了他們的存在。

這就他娘的在刷存在感,跟事情本質無關。

“朕有意重開廠衛,眾位愛卿感覺如何?”

這樣搞很累,崇禎皇帝臨時決定直接點,也不想等溫體仁的彈劾,那樣太慢,出不了心中的這口惡氣。

他發現,對這些人,也不用講什麼青史留名、國家社稷,那都太遙遠了。

實際情況表明,跟他們講道理,促膝談心都沒用。

既然教育沒有用,罵也沒有用,他們軟硬不吃。

那就用絕招,往他們臉上吐一口唾沫再說上一句:孫子,朕能治你!

“微臣反對!”

果然如崇禎皇帝所料,禮部右侍郎張四知率先發難,從佇列中站出,朗聲道:“啟稟皇上,廠衛平日目無法紀亂用職權矇蔽聖上,其中盡是奸佞小人。

臣反對此事,如若皇上執意如此,臣等願跪死在此,還請皇上收回成命!”

眾位大臣從聽說此事起,就等著這一刻。此時更是心領神會,齊刷刷的跪地說道:還請皇上收回成命!(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