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結果還不錯,與突厥簽訂了條約,花了好幾個月時間兵也撤的差不多了,合約上的內容也在正常履行,當然了草原的割地就在哪兒荒著的。

原本大乾想著讓突厥在多賠點銀子,那割地這一條直接就廢除算了。

不過突厥也不是傻子,他們承認割掉了靠近大乾的很大一片草場,但同時他們也明白:中原王朝不會在這裡經營的,只要突厥能夠恢復元氣,那這草場卻是隨時能拿回來的。

既然這塊地終究能拿的回來,那為毛還要提前花錢買?

突厥這次元氣大傷,削減實力的同時也是削減了人口,這樣一來他們對於物資的需求卻是比原來小的多,即便是突厥三部全盛時期,那也沒有把足跡遍布整個草原。

那現在元氣大傷的突厥三部,那就更用不到整個草原了,為了一塊兒現在用不著,以後回覆元氣又能輕鬆拿回來的土地,再拿銀子去贖的話不是傻子嗎?

突厥本就是遊牧民族,卻是沒有什麼寸土必爭的領土意識。

雖然這次朝廷虧大發了,最後那點兒家底也嚯嚯了,但是這終究是打了勝仗,而且還是自開國以後外征戰最大的戰果一場勝仗。

以前歷代中原王朝與草原遊牧民族發生衝突,最厲害也就是把對方打得口頭上認個輸,表面上稱個臣裝個孫子就算是了不起了。

畢竟像大乾這種兵鋒強盛的王朝那是實屬罕見,以前歷代能夠抵禦草原騎兵的部隊,那絕對是精銳當中的精銳。

而這樣的精銳,在大乾的軍隊戰力序列當中卻是不合格的。

所以雖然這次朝廷把底褲都虧掉了,但這終究是一場絕對足以載入史冊的大勝!

皇帝東拼西湊的犒賞了有功將士,又讓兵不發下了公文,承諾半年之內絕對補齊大家的欠響。

這下子大乾也算基本脫離了,走鋼絲的危險處境,至少表面上是這麼一回事兒。

大家都想著這回把突厥收拾服帖了,那勒緊褲腰帶也能過安穩日子。

但誰知道這卻是,整個大乾分奔離析的開始。

快過年了,朝廷的軍響還未發下來,雖然說還未到半年,卻也已經三四個月了。

這就導致了,成天被家裡埋怨的士卒,卻是不見得產生了不滿與懈怠。

而當今皇帝早早埋下的,“儲位之爭”的禍根也終於在大年夜爆發了。

懈怠的可不只是,好幾個月沒拿到軍餉的士兵,就連提心吊膽了好幾年的皇帝,這幾個月也變得慵懶了一些。

他也覺得:雖然打了這一仗,把國庫弄的空虛無比,甚至把老祖宗攢下來的家底兒都敗光了,但是這不是把突厥這為禍數年的邊疆之患,給徹底解決了嗎?

而突厥三部卻是大乾周邊最大的勢力了,這回大乾把突厥三部這刺頭都給收拾安分了,想來短時間內周邊也沒哪個勢力敢瞎雞兒蹦躂,不識好歹的來擄大乾的虎鬚。

這不大家從上到下一鬆懈,終於給了壓制在盛世浮華之下,的暗濤洶湧破土而出的機會。

大年夜皇帝決定大慶,畢竟也算是了了大家多年一樁心事,文武百官皇子王爺凡是夠品級的全給安排進宮了。

大家熱熱鬧鬧的喝酒吃肉、高談闊論,喝的差不多的時候,卻是有一隊兵馬,直接繞過了宮城禁衛軍從皇家專用的暗道內湧出。

結果由於整體的懈怠,外加上幕後黑手安排的內應,這近千人的大部隊,卻是直接殺到了宴會所在的大殿外,才被殿外值守的禁衛軍發現。

禁衛軍的總數是不少,足足有3000只數,但是也不可能全部調來守衛一座宮殿,那是要負責整個皇宮前殿加後宮大部分地域的防務的。

所以殿外的禁衛,也就幾十人不足一百之數。

這點兒人還沒有裡邊兒參與宴會的人多,又如何是帶著強弓勁弩且有備而來的兵馬對手?

很快殺光了禁衛軍並太監宮女的兵馬,就徹底的包圍了這座彙集著大乾朝所有高層的大殿!

面對這突如其來誰也沒想到的突襲,就連一向自詡英明神武的皇帝,也是除了面色黑如鍋底在就只有百思不得其解了。

當然了,動靜這麼大,其他地方的禁衛軍自然也察覺了,但等他們匯聚過來之後,面對著皇帝、皇后、太子、皇子、王爺、一眾文武大臣,都已論為人質的局面卻也麻爪了。

這大乾說了算的,基本全被一鍋端了,禁衛軍卻是想找個主事的都難。

卻是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能在外邊兒又圍了一層,與這成功突襲了皇宮的近千兵馬對峙起來。

看到大局已定之後,幕後黑手或者說是幕後黑手推舉出來的代表,自然也站了出來開始了下一步計劃。

在皇帝黑沉的面色以及殿中其他人的眾生百態中,大冬天還很裝逼的搖著摺扇的二皇子,終於得意洋洋站了出來,聲稱對此次的突襲事件負責,並且很光棍的要求皇帝廢太子然後禪位於他。

皇帝差點兒沒氣死,最初他懷疑過叔伯輩的那些個王爺,也懷疑過那些個勳貴,畢竟那條密道本就為皇家應急逃生所建造。

不但知道那密道存在的人不多,而且那裡平日裡也有暗衛守著的,卻是基本沒可能被人無聲無息的開啟。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能帶著這麼多人無聲無息的打進來,這,並且還是每個人都帶著軍弩,誰能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弄到這麼多裝備這麼多人?

皇帝琢磨著這怎麼著也得是那個王爺常年累月地暗中積累,或者是勳貴之中,在軍中有著門生故吏的家族,要不然壓根兒沒法兒解釋,京城中會突然出現這麼一隻全副武裝的力量。

至於自己那幾個兒子,都才剛成年幾年罷了,誰又可能在短短時間就搞出這麼一支隊伍?還能無聲無息把皇宮中的密道掌握在手中?

皇帝卻是不覺得,自己的哪個兒子有這樣的本事。

結果最終站出來的,卻是自家那個平日不顯山不漏水的“孝順”二兒子!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