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巡遊給朱由檢打擊比較大,回來和兩個特務頭子密謀了一通後,看著北方嘆了口氣,回頭繼續忙自己的事去了。

三個督師、禁軍及邊軍各鎮總兵和京城勳貴的子侄都送來,包括大家熟悉楊肇基、賀虎臣、尤世威、侯世祿、滿桂、黑雲龍、黃得功、毛文龍、趙率教、祖大壽、吳襄等,連秦良玉都將他的獨子馬祥麟送來,還給皇帝帶來禮物;弄得朱由檢很是感動,下旨撫慰,說有時間一定去拜訪云云。

相反一些總兵就不以為,如左良玉就很不以為然,朱由檢也只是笑笑,也不說什麼;連幾個文臣都送了,還管你左良玉是誰。朝臣中就有李邦華,他將他弟李邦美喊來了,其他如馬士英、高宏圖、文震孟等。

朱由檢也投桃報李,重新啟用馬士英、高宏圖、楊鶴、楊嗣昌,馬士英去杭州做了知府、高宏圖去西安做了陝西巡撫、楊鶴做了河南巡撫;熊秉坤已貪腐罪名不成立平反,連被關在牢裡的王化貞也被放出來了,被皇家科學院收去研究醫學去了;一時原本與文臣們劍拔弩張的局面也有所好轉,但朱由檢還是沒動“閹黨”,那些人現在是“帝黨”,不能動。

朱由檢的這些舉動另有些人很是失望,包括東林領袖——錢謙益。

這些都是後話,不多說,繼續聊武學。

就這樣,加上勳貴們的一些子弟,加起來有幾百號人,年齡在十二歲到二十歲不等,弄得朱由檢苦笑不得,也只有硬頭皮上,總不能把他們又送回去。

這就這樣,皇家講武學院成立了,分武事學堂、文事學堂及預備學堂。

武事學堂(軍事指揮學校)與文事學堂(政治學院)開設科目差不多,側重點不同;武事學堂注重指揮類,文事學堂側重後勤與忠君思想(政治)方面學習;預備堂主要是學習各類知識加一部分軍事教育,類似後世軍事小學。

朱由檢將他們分成是三個年齡段:十五歲以下、十五到十八、十八以上的經過劃分。

滿十八歲的經過三個月培訓和原來武學被送入禁軍去了,未滿十五的全部進預備學堂,滿了年紀才能和下一批的一起進。

滿十五歲的讓他們挑學院,結果讓人失望,大部分挑了武事學堂;文事學堂還不到十個人,還大多是文臣子弟。

李邦華一看急了,這主要是幫他負責的那塊補人,他連忙出動拉來楊嗣昌、文震孟等做教習;又派人到京城各處哄騙了差不多兩百來號在京城遊蕩的學子準備科考的學子,說這個學校不算軍戶,也算京學,出來可以做官。

就這樣,差不多文武學院差不多三百號人開學了。

朱由檢見預備班人人才百來號,又從皇莊(新墾田、衛所田、皇族田、老皇莊田)及匠戶積極分子家那選拔十三歲到十五的少年,將這些人湊夠了六百人。

這個學校將學習國學、武術、算術、地理、機械、營造、醫學、格物、歷史、軍事等,正常學制三年;學成後,進軍隊實習一年,根據自己意願,願加入軍隊的分配,不願的回家自謀出路。

朱由檢只是拉了科學院、禁軍、匠戶營、還有來明的傳教士充當教習。

為什麼開這麼多學科,李邦華看到京城幾個月的變化大概也明白;但要求文事學院降低學年,朱由檢沒同意,反而說他怎麼不從現有青年軍官裡挑選合適的人適當培訓下,這下令李邦華茅塞頓開。

就和現在的軍官和政委的差別,古人不是不明白,只是沒接觸過;一說就會懂,相互幫助和制約,與簡單的太監監軍不同。

朱由檢見李邦華想明白了,便商議了校訓:責任、榮譽、忠君、國家。

學院院長朱由檢毫不猶豫的做了,督查李邦華,武總教習曹變蛟,文總教習宋應星,榮譽總教習徐光啟。

在北海附近那片由倉庫臨時改建的校園裡,朱由檢就校訓就當前大明面臨的內外環境,強調了目前每位大明子民尤其是軍人應該擔當的責任;說了九邊整編、剿匪過程中的幾個故事,強調了榮譽感;當然最後以八大商通敵及刺殺事件談到忠君和國家的概念,最後向大家描繪了大明以外的世界,要他們學好本領,保家衛國。

朱由檢前後講了差不多快兩個時辰,要不是學生們都帶著小馬紮,估計當場暈倒的會

不少;剛開始時還有很多人不以為意,但不久就被演講吸引住了,最後更感動得狂呼:“大明萬歲!皇帝萬歲!”

請了託吧!崇禎水平那麼過麼?有人不滿的想著。

託?當然有託!那些皇莊和工匠營來的小朋友們就是託。

講完話的朱由檢在歡呼聲中離開了,留下破敗的倉庫做宿舍和教室;還好內宮營造監的在忙完工坊區後抽調人過來蓋新校區,學生和教習在課餘也加入勞動大軍,禁軍和殿前直軍也派人來幫忙;很快新的單層教室、飯堂和通鋪的宿舍都建好了,連校區五、六個大大小小的操場都平整好了……。

學校裡沒有什麼貴賤,你怎知身邊的同窗以後爵位不比你高!皇帝的話雖還在耳邊;由於地位和見識的差異,學生們不可避免的分成了幾大塊:“二少派”、“書院派”、“工匠派”和“鄉村派”,這四派又依據地域和性格喜好分了不少派。

派系間剛開始也時常發生衝突,在朱由檢聞訊趕來將幾個屢教不改的讓含淚的家人領回去後,再沒人敢鬧了;但隔閡依然存在,隨著時間增長,他們又把心思用在了“文鬥”上,在學院組織各類活動、比賽中明爭暗鬥,相互比試,贏則欣喜若狂、取消對手,輸則羞愧不已、無臉見人。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長時間在一起摸爬滾打,各對立的派系的人在最後畢業時都會的叫著對方的外號痛苦流涕的抱在了一起;多年後天南海北的他們有機會聚在一起時,還會相互取笑打趣,但那時只有淡淡的憂傷,因為有些人已再也看不到了。

雖然不久後北京後又成立了京師大學,但名聲一直沒講武學院高,更不用說全國各地相繼成立的各類學院和大學;講武學院的學生在軍、政、商、學、農、醫等方面都取得相當優秀的成績,一直是大明帝國綜合影響力最高學校;後來由於多次拆並才被其他專業類學校超過,但它的學生在軍、政、商界出類拔萃比例一直是大明最高的。

同時它也是唯一的一所從創立起的就由皇室出資的學校,從未間斷;後世有人將它列為“常青騰”大學之首,也不是沒有原因。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