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的五經博士共五人, 助教則有十五人, 分管六堂, 誠意堂這一日則是由今年中試後新分入監的進士助教謝經授課。;.ggdown.

誠義堂不似正義、崇志、廣義三堂那樣,還有幾歲的小勳貴在裡面讀書習禮, 進來的就都是熟習四書五經、會作文章的監生。所以謝助教也沒特地照顧分進來的六位新生,只按著他自己的進度講著《大學》。

他正講到“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 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財, 有財此有用”。

然而講書時他就不按章句講, 而是從“先謹乎德,承上文不可不謹而言”講起。這句崔燮聽著卻甚熟, 正是劉師爺給他的那本《御製四書大全》裡的文句。

國子監是天子立的學舍, 裡面用的教材自然也是太·祖昔年叫人編撰的《大全》,這倒也合情合理。

崔燮捏著炭筆的手懸在紙面上方,大段《大全》內文就都略過去,只簡單記幾個字給自己提醒。唯有助教徵引《書》《易》等經中“德二三, 動罔不兇”“不恆其德”內容, 闡發他自己總結的“明德之功, 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已”的道理時才奮筆疾書,飛快地將這些記下來。

講過大學又講《性理大全》《資治通鑑綱目》,都是他背過的。這一堂課他總算不必急著記筆記, 可以跟別的同學一樣坐得直直地聽講了。

謝助教散堂後也走到他桌前,拿起那本折面筆記,託著記有自己課堂內容的那幾折, 跟前天兩位司業、博士的對比著看,琥珀色的眼珠抬起來,淡笑著問他:“怎麼之前兩位大人的課就記得這麼詳細,到我這裡就只記了幾句?‘玉溪盧氏’之後這幾句解析你都記下來了麼?”

崔燮站在桌後,不假思索地答道:“是,學生在家時得一位前輩劉先生贈得《大全》書,通背過本章。玉溪盧氏曰:德即明德,謹德,即謂明明德。先謹乎德,以平天下之大本……”

謝經微有些吃驚,又流露出幾分理所當然般的神情,嘆道:“一般生員都是進學之後才看《大全》,如今科場不尊大全,讀的人也少了,想不到你在家就背過了。也難怪,畢竟你是能出了《四書對句》,讓本兵大人豎作武學生向學典範之人……”

他把筆記本撂回桌上,直起身掃視講堂裡的眾生,提高聲音說:“你們新生來得晚,前面沒聽到的地方下課來找我,我從頭講給你們。若是別的書有讀不懂的地方也可來找我,我本經治的雖是《尚書》,但五經也都通學過些,還教得了你們。”

眾生皆答應了。謝助教拿著一疊教案轉身離開課堂,崔燮便收拾小書包,午飯也不顧得吃,匆忙跑出去追助教。

他是學過武的人,身輕步健,謝助教走得又不甚快,追出誠義堂學舍,沒跑多遠就趕到了謝經身後。他們走的方向一和般去膳堂或號房的學生正是相反的,路上極清靜,他還沒湊上去謝經就先回了頭。

崔燮與他目光相對,立住腳說:“方才先生說,我等可以過來補課……”

謝助教先看了看彝倫堂外立的漏壺,見時間還早,便點了頭,把他帶回助教休息的隔間裡。屋裡其時還有兩位助教在,也沒什麼正經事,都閒著看書,見來了個小學生,倒都新鮮的看了兩眼。

謝助教跟他們說了學生的名字,又把兩位助教介紹給他,待他行過禮,便把他扯到自己位上問道:“你想把前幾天的課業補上?”

崔燮恭恭敬敬地拱手應道:“正是……若是還想向助教請教《書》經也可以麼?學生讀《大學》時,常見文中引用《尚書》中的句子。雖然先生當時教了如何解讀,但學生翻及原經時,卻常有看不懂的,學生業師又是治《詩》的,有些地方不能詳解。望請助教教我讀《書》……”

謝助教道:“...你本業是治《詩》的,真要從我讀《書》麼?這可是於你本經無益,於你的舉業也不見得有好處的。”

崔燮疑惑地看著他。

謝助教瞥了他一眼,解釋道:“你若能專心讀好你的《詩》,依你入監時的文章,後年的解試便有機會搏上一搏,十九歲可望下場會試。若是多治一經,耗的可都是你課本經、作文章的工夫。三年後若不中第,世間人才輩出,誰還記得你這個小三元案首?”

崔燮愣了愣,倒有些擔心時間拖長了,中間崔榷從雲南回來,再給他找什麼麻煩。

可是五經之中如今他只正式學了詩經,剩下的都是自己囫圇背的,作文章時只能恪守章句傳注,加些通鑑裡的史料。引用別的經義時,總怕有哪句用典或解釋寫錯了。照這麼寫下去,他怕現代的積澱用盡後,自己的思路被束縛得越來越窄,寫到後頭就只能一篇抄一篇地重複自己了。

在縣裡時還能糊弄著,京裡到處都是真正的治學、文章大師,他還糊弄得過去嗎?

他咬了咬牙,抬頭望著謝助教,懇切地說:“學生只是恨自己從前讀的書太少,如今得入國學讀書,就想盡力多學一些。望先生教我。”

旁邊兩位助教也勸道:“咱們在國學裡就是教書的,難得遇上學生愛學,多教他一些又能怎麼?”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謝經道:“他這麼個年紀、學識,就要撇下本經再治別的,豈不如才娶妻就納妾,兩邊只有都受冷落的,哪兒有都治得好的?”

兩位同僚笑起來,直稱他促狹。謝經跟同僚說笑兩句,便指著旁邊的椅子說:“過來坐下,我先給你補上前幾章的功課。你原先的先生恐怕自己也半通不通的,弄得你這麼大膽子,開口就要學經……其實你們學生也不用遍治五經,只把《四書》吃透,五經也就通了。”

崔燮應了喏,搬著椅子過去,開啟筆記本,聽他從“大學之道”講起。

午飯前就那麼幾刻鐘的工夫,謝助教匆匆講到“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一句,看看外頭日色,便叫他先去膳堂吃飯,下午散學再過來。崔燮也看出天色不早,怕自己打攪了先生們吃飯,連忙起身道歉。

謝經擺了擺手:“不用說這些,我自帶了飯菜來,只是看你這體格……怕你餓壞了。唸書也要徐徐來才好,你年紀還小,不要趕著念那麼些書。過幾天我教你西山先生的《大學衍義》,給你補些經史,尚書經傳向後再說——”

崔燮連忙把《大學衍義》四個字記下,謝過助教教導,起身收拾書包。

他自己也帶了飯盒,收拾紙筆時就拿出來準備去膳堂吃。謝助教見了便說:“你帶了飯菜來?那我叫齋夫替你熱熱,比你去膳堂方便。”

崔燮笑道:“學生從家帶的炊餅夾醬肉,能涼著吃,到膳堂正好邊吃邊謄筆記,更方便些。”

間壁的劉助教笑道:“筆記記在書頁眉上最好,往下看看就能與文章參詳,單記一個本子上反而不方便看了。”

謝助教搖著頭道:“來歸兄是沒看見,他那筆記記得多哩,足有半本……你拿出來再給劉助教看看。”

這不就是班主任跟別班老師炫耀自己班裡的學生麼。崔燮略感懷念,特別痛快地拿出筆記本——卻不是平常隨堂記的那本,而是回家後重新謄抄的,以後專門用記錄會講的新筆記本。

筆記是用臺閣體抄的,端正清晰,仍是一格雙行的大小。其字跡分為三色:普通內容用墨筆,重要的用靛藍,最重要的用朱墨。引用自其他經籍的內容上塗了薄薄一層黃檗水,將整條格子染成淡黃色,在雪白的桑皮紙上更為顯眼。

一眼看上去,就能分出重要等級,哪部分最該背。

劉、王兩位助教一起翻看著,越看越覺得整齊爽眼,不禁嘆道:“這簡直比《六才子批註版三國》裡的...頁邊批註印得還清爽,好認真的學生。”

慚愧,《三國》那個版式也是他設計的。

兩位助教說著說著就說到三國許久沒出新書了,居安齋也不知是真有畫稿還是假有畫稿,他們的精裝本都白買了。崔燮這個老闆越聽越不好意思,託著筆記回到謝助教桌邊,跟這位不看閒書的高潔助教告辭。

謝助教看著他真正做好的筆記,也不由得贊了聲用心,也不提讓他回去,問道:“你真個是回到遷安縣裡才開始治經的?就如本兵大人說的,學了兩年就能考成案首?《大全》是在京裡看的,還是到鄉里才看的?”

崔燮不知他怎麼想起問自己一個普通學生的求學經歷,但還是老老實實答道:“學生在家時年少懵懂,還不曉得讀書重要,是到了家鄉之後才開始發奮的。”

謝經追問道:“可是因為鄉下清苦,除了讀書無事可幹,才能立志向學的?”

崔燮在遷安的生活簡直豐富到了極點,天天光畫畫就能畫到手酸,絕對談不上“無事可幹”。且又要習弓馬、又要管店鋪、還要跟秀才們參加詩會,推介他的書和畫箋……

他想起那段辛苦卻也常能找到樂趣日子,也想起那些朋友,略有些走神。

直到謝助教在他身邊“嗯”了一聲2,崔燮才回過神來,垂頭答道:“家父當日送學生回鄉,本就是為了今年這場歲試。有考試在前頭吊著,再加上學生回鄉途中被賊人所傷,養傷時感悟人生無常,覺得眼下時光尤為可貴,自然就要拼命讀書了。”

他受傷的事還得過皇上旌獎,也只需要瞞瞞祖母,對別人倒沒什麼不能說的。

“嗯……生死之間有大恐怖,勘破生死自然有所頓悟。”謝助教撂下筆記,慢慢咀嚼著他這段話,就和喝了心靈雞湯似的,眼神遊移,不知想到了什麼。

崔燮又要和他道別,謝助教回過神來,也不叫他走了,把桌案清理出一塊,說道:“膳堂離得遠,一來一回又要浪費工夫,你就在這兒吃了吧,順便就抄了筆記。這裡也清靜,省得你回學齋裡有人打攪。”

他也就不客氣地在辦公室混了一中午,謄抄了上午的筆記,認了幾位助教,到下午經學課才和一位講《詩》的杜助教回去。

下課之後,上回抄了他筆記的幾位同窗還是圍過來問他:“崔賢弟的筆記可記全了?愚兄想再對一下……”

崔燮上午的筆記都謄抄好了的,腦海裡印下了pdf,便把兩份都借給眾人傳抄。

那些沒背過《大全》的同學本還打算去彝倫堂借一本來對照著看,想不到他竟補成了如此整齊鮮明的版本,不禁邊看邊嘆:“這哪裡是抄的筆記,當年致榮書坊印的書也沒有這般整齊清楚的。若有人印出這樣的書來,哪怕都是我自己抄過的東西,我也得買一本……”

崔燮也深深感慨。

要是現在就有人發明出複印機來,他不就能直接影印先生的講義,聽課時拿熒光筆一劃重點就完了?何必再這麼上課拼命記、下課重新抄的費事?

可惜他是沒有直接看講義的機會了,或許等幾年後他整理全了教官們的講稿,倒是能印幾份造福未來的學弟。

作者有話要說:  本來想寫寫跟陸先生學詩學畫什麼的,結果就寫了國子監日常……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