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忙起來, 時間就過得特別快。|

崔燮白天上學、做題, 晚上畫畫、背書, 時間就如流水般過去,只愁十二個時辰不夠用的。書塾裡再沒有沒有放假的日子, 他也沒空看曆書,早不記得今夕何夕,只知道離著縣試的倒計時一天比一天更少了。

那天早上要出門時,他忽然發現院子裡倒了一條細長的灶灰, 從井口引到廚房裡。而自井口往外又鋪了一條灰黃的好像是麩皮似的線。崔源就在旁邊打掃, 卻半點兒不動那兩條長線, 似乎是有什麼風俗。

他駐足看了一會兒,好奇地問:“今天是什麼日子,弄這些灰在院子裡?”

黃嫂從廚房裡出來,縮手縮腳地說:“回公子, 這是咱們縣裡的風俗,要引龍入宅,這一年才得發財哩。”

崔燮頓時就有點不敢說話了, 生怕暴露出自己不懂本朝風俗的事。好在這風俗真是遷安獨有的,京裡不時興這個,捧硯就在身邊嘰嘰喳喳地給他解釋:“我也才知道, 這是咱們老家的風俗。要用米糠引到井邊,再用灶灰從井裡引到水甕邊上, 這樣就能把龍引進家來, 往後有龍住在咱家井裡, 就能保佑主家發財哩!”

黃嫂對著他這個小舍人有些怯,待捧硯卻像自己家的小輩一樣,含笑看著他說話,也多說了兩句:“今日還要吃油煎糕的,不過早上吃糕不易消化,中午又怕路上風吹了,油糕不香脆。公子晚上早些回來,我給你現煎米糕,多多地灑上砂糖吃。”

崔燮點了點頭,溫煦地說:“好啊,我正想吃油糕。既然已經用油了,也順便炸些芝麻球、甜麻葉、饊子、排叉……多做一些,你們在家就先吃,也送給鄰居們嚐嚐。”

黃嫂“哎哎”地應了,回廚房去忙活。他自去趙家門口等趙應麟出來,兩人依舊一道上學去。

趙家卻沒有早上不吃油糕的習慣,趙應麟捧著兩塊油紙包著,煎得酥黃油亮的米糕就出來了,順手遞給他一塊,努了努嘴說:“我奶奶親手做的,南邊兒的做法,跟別人家的不一樣,你嚐嚐,保證好吃。”

二月初的天氣還頗為寒涼,剛煎出來的油糕就已經不燙手了。崔燮老實不客氣地接過來,撕開油紙咬了一口。米糕裡薄薄夾了一層豬油白糖餡兒,差點燙著他,不過燙歸燙,的確和這邊的口味不同,那糕不知怎麼就更細軟香甜一點兒。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崔燮不禁再次慶幸自己得了書齋,不然想跟別的穿越者一樣靠賣小吃賺錢,就連這條街上顧客的口味都滿足不了。

吃人的手短。吃完那塊糕,他就特別自覺地拍了拍趙應麟的手背說:“今日要是先生考帖經墨義,我保準看在趙奶這塊煎糕的份上給你抄。”

趙小世兄臉上的笑容就要飛出來了,還故作矜持地說:“我豈是那樣的人?帖經墨義都是咱們讀書人的基本功,我自然早都背熟了。”

崔燮險些笑了出來,照顧著小學生的情緒說:“應麟兄自然沒這個意思,是我自己有些不確定的地方,默寫時要跟你對一對。”

趙應麟臉上的笑容更深了,不再假裝不作弊的好學生,胡亂點點頭,便興致勃勃地跟他說起上丁、上卯兩天祭文武廟,先生可能要跟知縣大人去作些應制詩文,說不定要給他們放假的事。

這樣真正的小孩子,總是沒什麼心事,容易滿足。就為了考默寫時能抄一筆,他就足足從早上高興到了下午,直到先生正式要他們默寫帖經墨義時——

崔家忽然來了人,說是京裡有客人來,要崔燮回去待客。趙應麟的歡喜頓時變成了驚恐,瞪著眼睛看他一步步離開,卻沒膽氣拉住他,只能看著他走向明朗自由的大門外,自己獨自面對滿篇題目。

且不說趙家小世兄落在教室裡會怎樣,崔燮出門時也是有些忐忑的:京裡至今也只有兩家人來找過他,一家...多半來是找麻煩的,另一家卻是他想結交的朋友,這兩個選項間的差別之大,不啻於是路上遇到劫匪,或是路上撿了五百萬的現金。

他搖了搖頭,問來接他的工人:“是誰來找我?”

“是個錦衣衛家裡的下人,叫謝山。”那工人不住在崔家,自然不知道年節裡謝山還來過一趟,也不知道他們的關係,帶著對錦衣衛天然的敬畏,壓低了聲線說:“說是來給公子送酒的。”

崔燮的笑容便清楚了些,腳下加速,快步回到家裡。

黃嫂這時候已經炸出了許多麻葉,厚厚地灑了層白糖,還有裹了豆餡的糯米糰子,酥脆微鹹的排叉,都拿出來待客。謝山坐在花廳裡一口茶一口點心地吃著,見著他才拍拍手站起來,笑道:“小的正要多謝公子款待,你家這點心都別有風味,不遜於京中的。”

他又遞上一份禮單,上面沒有那麼多京師特產,只有些普通的點心果品,外加十壇精釀酒。

這酒就是他給出的方子,釀出的濃香型高梁蒸餾酒了。

謝山道:“這酒是剛蒸出來的,我們老爺嘗著味道好,就急急地命小的給公子送過來了。不過酒釀的時間短,雖然清冽濃香,卻還不夠柔和醇厚。老爺叫我囑咐公子一句,這酒最好擱在窖裡存夠一二年,去去火氣再喝。那時你也長大些了,正好能喝烈酒。”

崔燮握著禮單笑道:“如何當得起千戶大人這般惦記。酒我收下了,還有件禮物要請小哥替我捎回去。”

他收下禮單,自己又去書房裡取了一軸畫卷出來。開啟來卻是一卷觀音圖,畫得也像是謝千戶那張肖像那麼精細。觀音的容貌完全取自《西遊記》,但具體衣著他記不清了,是照著外面賣的觀音像畫的。

謝山當場就站起來,念了聲佛,嘆道:“這才是真佛像,公子怎生畫出這般狀貌,廟裡供的也不如這個好!”

那是因為左大玢老師長得好,出外景拍戲時就被群眾認作觀音過,他頂多就是童年記憶深刻,畫得比較像罷了。崔燮謙虛地笑了笑:“謝小哥過獎了。我是因上回你說肖像不好掛出來,便琢磨著畫一幅能掛出來的像。也不知千戶大人信佛通道,就畫了這張。”

上回謝山來送了那麼多顏料,他當時就想著要用那顏料畫一幅叫謝千戶看看。

普通的肖像不方便往外掛,自畫像更不是送人的東西。但當今天子講究三教合一,道士和尚都往朝里弄,民間的信仰風氣也濃厚,大多數人家都會請一張神像或佛像回家。三清他記得有些模糊了,畫不太好,只好先送一張觀音像——就算謝千戶自己不用,也能送給信佛的長輩親朋。

謝山滿臉虔誠之色,捧著畫卷說:“我們大人也沒有什麼特別信的,反正過什麼節也去廟裡、觀裡的捐些香油錢。待看了崔公子這樣的好菩薩像,說不定就信真了。”

崔燮微微松了口氣,說:“這就好,我家還有幾部新印的金剛經,都是自家書坊出的,不值什麼,你也幫我捎進京裡,叫謝大人拿去送人吧。”

他看著謝山捧著畫都不敢動的模樣,便上去幫他卷好了,用紅線繫住。謝山把卷軸恭恭敬敬地放在乾淨桌面上,起身謝道:“那我就代我家老爺謝過公子了。過了三月就是清明,四月初八又有浴佛節,都是佈施經卷的好日子,有了公子印的經書,我們老爺也能省許多事呢。”

他又拖了一車禮物回去,謝瑛先把畫掛在書房裡,又開啟一本經書,看著經書底襯淡淡的蓮花與卷頭、拖尾印的彩畫,忍不住皺了皺眉:“這是崔美人兒的印法。你說這是崔公子自己印的?”

原來致榮書齋是他家的?崔美人果然是那個崔美……崔小公子?

謝山卻不知他在想什麼,點了點頭說:“崔公子說是自家書坊印的,小的想著只是幾卷經書,回禮也不費的...什麼……”

謝瑛淡淡瞟了他一眼:“你又知道不費了?他這麼個清孤淡泊的少年人能有幾分家底,這經書是彩印的,印書時少不得拋費許多銀子,這樣的畫稿也不知花多少錢買,你怎麼能拿他這麼多本回來!”

低著頭不說話,暗暗腹誹:你們這一趟趟送禮來、回禮去的,夾著他這個下人在中間來回跑腿,竟還要落埋怨。

想歸想,這話他卻不敢說出來,反而要做出一副積極的模樣說:“崔公子說這書是他書坊印的,要麼小的帶幾個家人回去一趟,扮作外地客商打探打探他家鋪子開在哪裡?若有人不長眼地欺負他,小的便往衙門悄悄遞上一張千戶大人的帖子,包他那店鋪穩穩當當,日進斗金!”

謝瑛冷笑道:“他家頂著聖旨,又是戶部郎中的親子,與指揮使之子交情甚深,遷安哪個敢欺辱他。只是他們這些讀書人不一定懂經營……罷了,你帶人回去看看——不必再上門見他,只看看他那鋪子裡有什麼滯銷的書本,隨便買些回來,我拿去送人。”

=====================================

謝瑛印象中清高不知俗務的崔燮,卻正滿腦子銅臭地想著怎麼賣那些《金剛經》。

二月初四正是上丁日,縣內要祭文廟,生員們正是要在這日子裝幌子的,都是要跟著去祭掃、作文稱頌先聖賢們。林先生一早就套了車出去,給這群小學生也放了天假,崔燮頭天晚上就作完了功課,早上騎馬回來,臨了一個時辰字帖靜氣,便叫人把計掌櫃叫來研究新書發售問題。

他受了謝山啟發,想要多印一些經書佈施給周邊佛寺,借那裡的僧人推銷自家經書。

計掌櫃沉默了一會兒,看他不似開玩笑,才試探著問道:“公子是不是只顧著讀書,還不知道咱們遷安周圍有多少寺觀?”

崔燮眨了眨眼,大膽地問:“有很多?難道還能有五六個?”要是只有兩三座廟,他們還能一座廟佈施幾十本,多的話就只能少佈施幾本了。

這些經卷擱在寺裡也沒用處,大部分不是賣給信善,就是贈給大財主。他這金剛經是做成了經摺裝的,比他過年時手繪那兩本又精緻了些。封面裱了提花細綾,每頁紙面印有淡色蓮花託底,卷首畫印西天大雷音寺,拖尾畫印白衣彩繪觀音,佈施出去一看就比那些普通經書虔誠幾倍,和尚與善信們豈有不喜歡的?

他就是看好了這裡面的商機,想提前借寺廟之力推廣自家的金剛經。先叫人都知道了他家經好,等到清明、浴佛兩節,眾人爭著佈施經卷時,自然要先緊著他們書坊的買了。

到時候還可以搞個私人訂製,購買量大的可以在經書後單印一頁“某某信男信女刊刻敬施”的字樣。

他想的倒挺好,計掌櫃卻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倒像在看不知事的晚輩似的。往常計掌櫃都把他當作沈萬三似的信重,倒很少這樣看他,崔燮不禁也有些心虛,又加了幾座:“難不成還能有十來座?”

計掌櫃扔是搖頭,嘆道:“少東家只數數咱們這裡有多少座山就該知道,寺觀只有比山更多的,豈有比山更少的?咱們遷安是九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逢山便有寺,足足建有六十二座寺廟,光是有敕賜匾額的就有兩座。還有一座觀音寺,公子這經卷上印的就是觀音像,那裡非佈施不可的。”

這麼個小縣城好幾十座廟,不合理吧?這都是誰建的?一縣才五千多戶人,供著六十來座寺廟,和尚們吃得上飯嗎?

計掌櫃頗為自豪地說:“本縣多是虔誠善信,佈施柴米從不含糊。發水那年師傅們也借出廟宇宮觀,舍了好些米糧來救人,是以如今香火還更旺哩!縱觀永平府下這麼些州縣,乃至府城,只除一個直隸灤州能比咱們多幾座寺觀,別的哪個也不如咱們!”

...

好好好,我知道和尚們吃得上飯了,咱們也得指著和尚吃飯,所以這回經書怎麼個佈施法吧?

計掌櫃回憶了半晌,說:“縣東有個宣覺寺是必要佈施的,然後是兩個受過敕匾的清寧寺和保寧寺,一個觀音寺。這幾家的香火也最盛,一家佈施上百卷也就差不多了。咱們鋪子裡打年前就能有一月千兩上下的流水,如今刊刻的書又不多,拿出幾百兩花在這上也不礙的。”

其實就是為了給東家自己祈福,花個幾百兩敬佛也不算多的。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