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燮這樣的親傳弟子, 待遇自然也和別人不同。:3w.林先生給其他學生佈置完功課,便叫他們自習, 只把他帶進有火炕的內室裡, 叫他坐在炕邊聽私房輔導。

他們師生倆早有默契, 學習的一切目的都是以考過這次生員試為準,所以平常崔燮連詩都不怎麼學:作詩和作文章的要求不同,詩句貴在簡明,經義文中相依相比的對偶句卻要寫得紆迴婉轉。學多了才子之詩,容易影響文章的句法。

林先生先拿了他寫的“題前”作業說:“你作的文字, 好在緊扣聖人章句, 用詞也處處有典,是堂皇正大的路子。只是我看你詞句不夠雅緻婉轉, 而以氣脈取勝, 像是走了唐宋古文一脈的路子。

“可時文是當今的文體, 是要寫給當今的考官看的。若是考官不喜古文, 就會嫌棄你的文字過於質樸。所以正文的八比對偶句一定要對得工整精麗, 把題前質勝於文的印象拉回來。”

崔燮認認真真地記下, 老實承認:“學生剛來縣裡時, 縣尊大人說時文脫胎於古文, 要我把鄒陽子先生的《六先生文集》背下來。學生許是文章背多了,寫時不自覺地帶了古文的痕跡。”

林先生淡淡問道:“背了幾篇了?”

他垂下眼,看著雪白的紙頁說:“都已背熟了。”

《六先生文集》共三百二十篇, 他是從閏八月下旬開始背的, 最開始每天堅持背三篇新文, 後幾個月功課太忙,便減到了兩篇,寒假裡才剛背完。他不只是背過一遍,還是按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鞏固著背的。這中間只有少數幾天因事停背新文,夜裡吹了燈還要複習舊文,最多時一天得背二十幾篇文章,現在也仍要每天複習十幾篇舊文。

有時他自己回想起來,都不知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可他知道,以後他還要堅持這麼背下去、學下去,因為科舉是他面前最寬闊……甚至是唯一的一條路了。

林先生微微動容,感嘆道:“我也沒想到你有這樣的志氣。背古文不是錯,破題到入題部分要精煉、有力,一氣呵成地攝領全篇,學古人文章未嘗不可。只是到了正文八比對句時,要工整嚴密,精煉文字,講究音韻節奏。古文有古文的好處,時文也有時文的好處,不要一味地崇古抑今。”

崔燮對八股的敬畏可遠勝於古文,好歹古文是從中學開始零零散散背過的,八股這高階文體都活了二十多年還沒正經學完呢,哪兒敢貶抑它。他態度極好地應道:“學生懂了,往後一定注重雕琢詞章。”

林先生又說:“也不可過於雕琢,若是太纖弱靡麗也是落於下乘了。”

……這是兩頭兒堵呢?

雕也不對不雕也不對,那該怎麼寫?作個時文簡直跟給甲方做方案一樣,還沒寫就心塞了!

林先生頗有心得地嘆了口氣:“到了考場上就看你撞得上撞不上主考的喜好。撞上了你就是閉著眼作也能取中,撞不上就如新婦嫁進了丈夫薄情、婆母苛刻的家裡一樣:清麗不是,莊重不是,用典不是,不用典也不是……怎麼做都是錯。”

他素來嚴肅的臉上竟露出一絲幽怨神色,彷彿懷念著某任蹂·躪過他的考官,崔燮忍不住偷看了兩眼。他稍稍察覺,便藉著喝茶掩飾面色,緩聲說道:“縣尊這樣看重你,想來你縣試一步是不成問題了,只是府試、道試時還要多揣摩府尊和提學官素日作的文章,迎合其喜好。”

林先生說到這裡,崔燮倒想起戚縣令平常也愛作文章。他還曾跟縣裡的書童說過,等縣尊出了文集,自己也要買一本。既然他現在有了書坊,縣試前也該揣摩一下主考的文章,那還不索性給戚縣令印一套書?

反正《沈園詩集》都能賣出二百多本,戚大人那些遊記包裝個小清新風格,應該也能賣出不少。

讀書人不都...講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麼?他雖然沒法幫戚縣令撈什麼政績,進遷安的名宦祠,但至少能讓他的文章流傳下去,將來編地方誌,說不定編者也會在《藝文》卷裡錄他個一篇半篇文章。

他稍稍走神了一會兒,很快又警醒過來,盯著林先生,生怕自己方才聽漏了什麼。好在林先生自己也正沉浸在對不知哪任考官抑或是科考本身的怨慕情結裡,沒注意到他的異常。

他提起筆隨意記了幾句,林先生神遊歸來,看他記下了自己說過的要求,便嘉許地點點頭,繼續講:“古人文章,有駢文、有散文,時文裡也分駢、散二部分。開頭從破題到起講為散句,中間八比相偶相對之句,就近似於古之駢文,但對仗要求的不那麼工整,只要文義並立相對即可。八比之間又有散句過接,最後又以一段散句結束全文,總歸本題,這便是經義文全篇的結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回他並未拿程墨集讓崔燮看,而是專門作了一篇短短的範示文章,指給他看:“文章要承發題旨,要議論,借古人之口發你心中之聲,全在這八比偶句之中。其中一二比領承‘題前’,也就是古人說‘起承轉合’中承的部分。要寫虛不寫實,扣住題目發出自己的議論,以提起全篇之勢。”

林先生那篇文題出自《論語·八佾》,題文“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承題的二比便是領承起講部分所說的“《韶》樂彰顯大舜功德之盛”的意思,不沾一個美字,而從奏樂的笙簫琴瑟與舞者所持的幹戚羽旄兩方面寫盡韶樂之美,扣住題面上半部分的“《韶》盡美矣”。

崔燮穿越之前那麼多年都以為韶樂就是個琴曲,讀到“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這句時從來沒有代入感。如今讀書多了才知道,人家看的是零距離舞臺的大型歌舞劇,在東周那沒有網際網路,沒有電影,也沒多少書可看的時代,估計他看完了也能懷念三個月。

當然,不知肉味就算了。

他的指尖在桌子上敲出節拍,反覆吟誦了幾遍,讚歎道:“我讀先生這兩句,也有心融於文字之間,百讀而不倦的感覺。”

先生淡然地、微微地一笑,指著那兩句比偶的對句說:“這兩句用的是剖一為兩的手法,將韶之美分剖為音之美、舞之美。若換了意思單一的題目,就將其題外之意補進去,或是一正一反、或是一明一暗,相互呼應著闡釋題目,但又不能把題目一步寫盡。”

指尖一劃,略過下面的散句說:“一二比提起全文後,可以在此用三四句散句點出題目,使文章處處扣題,上下渾融一體,不致散漫拖沓。若是前面入題部分已點明全題的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