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兄弟自不知道他們討的賞正是崔先生最想要的, 要完了想起先生嚴令他們不許找聖上索要賞賜,都有些心虛,回家後切切地互相叮囑,半個字也不敢跟先生提。

崔燮只看見他們入宮一趟,人忽然就乖巧了, 寫入宮朝覲記都不用人催促, 兄弟倆坐在屋裡吭哧吭哧就都寫了三百多字出來, 以為他們是懂了外戚的責任使命, 心下十分欣慰,特地趁元旦長假帶他們去了一趟謝鎮撫家莊子上玩。

崔衡與崔和卻是要走舉業這條道的,沒那個天天玩兒的命, 讓兄長留在家裡, 每天早晚去陸先生家裡讀書。

陸博山已是將家中妻小都取回京裡。他新賃的宅子在南關外,地方便宜,院子倒和崔家差不多大。家裡也有兩個男孩在讀書, 大的和雲姐年紀差不多,小的也有十歲出頭,老家還有個大兒子, 只是因要應童子試不便進京, 在家依祖父母和叔嬸而居。

崔家兩個孩子進了陸家,就像得了兩個小陸先生做學友, 成天就是之乎者也、子曰詩云, 還不及在兄長手下的日子。起碼家裡偶爾能看個閒書, 陸家連閒書這個概念都沒有, 陸公子們不讀四書五經時也就只看些時文制藝,連古人的遊記散文都不碰。

跟陸家兄弟同窗了幾天,崔衡的心靈也得到了昇華,原先因為跟兩位不用科考的師侄相處而略略浮躁起來的心也平和了。他現在已經不想著父親的蔭監,也不想著小時候那樣的紈絝公子日子,就想早點考過縣試、府試……娶個媳婦。

他就比兄長小兩歲,也是個十七八的大小夥子了,如今只能伴著聖賢書過日子,也是冷窗寂寞、孤單難捱了。他們家鄰居差不多大的書生都成親了;雲姐也正在大哥同窗、同年家的子弟裡挑人;就連崔啟那小廝,聽說他爹都在鄉下給他說了個上戶家的女兒!那女家什麼都不挑,只要狀元給主婚,今年三月間就要把女兒送進京來完婚。

他竟羨慕起了崔啟,羨慕他有個肯為他說親的好老子。

他那個遠在雲南的爹,怕是不會惦記他的婚事了。

別說他,就他那有出息的狀元兄長又怎麼樣?打從去年考上了狀元,雲南就一封封地來信,一會兒給他訂親,一會兒又不許他成親,來來去去的,再加上祖墳那邊又出了些靈異的事,弄得大哥這麼大歲都成不了親……或許一輩子都成不了親了。

崔衡想想就膽寒,相較之下,崔燮天天教訓他的“考不取秀才就不給你說親”“沒臉求人家把女兒嫁給紈絝子弟”之類的,倒還給他留了幾分希望。

若他親孃沒弄出那樣的事,他可能還在父母寵愛下過著紈絝日子,而不是像現在這般,有娘似無娘,有爹似無爹,唯有一個從前不怎麼親的兄長成了他唯一的依靠。

回憶著前半生,他忽然想起:去年新皇登基後大赦天下,他生母徐氏應該也在遇赦的範圍裡,這時候差不多該到家了?他大哥叫人送了小海京過去服侍母親的,若他們回到京城,怎麼不給他送封信來?

他不想時也就不想了,忽然想起這事來,真如火燒眉毛,一刻也等不及,立逼著服侍自己的家人去徐家問話。

這一半年來他好好讀書,改頭換面,崔燮也不再叫人拿他當囚犯看著,些許小事家人也肯去辦。一名常出府的長隨便拿了他的書信和攢下來的月例銀子到徐府,問徐氏回家沒有,要捎些東西給她。

徐家大門只開了一道縫,連門都不讓進,裡面的人冷冰冰地說:“老太爺說了,徐家無犯法之婦,你們找錯地方了!”

大門砰地合上,無情地把崔家那名家人趕回來,也在崔衡心頭重重敲了一記,讓他坐立不安,趕忙叫崔梁棟安排人到京裡慈濟院等地找人。

崔梁棟當著二少爺的面答應了,卻不敢自作主張把徐氏接回來,先寫了封信具述...此事,叫人送信去向大爺請示。

崔家大爺此時正在謝鎮撫那座酒莊上帶著兩個徒弟賞雪吃酒,謝鎮撫請了個出名的女先兒在堂上唱曲。曲子詞都是藝人跟據兩位張國舅的文章編改的,只略修不合腔的字眼,添了韻腳,唱出來竟是一字一珠,把那文章的檔次都提升了不少。

張鶴齡兄弟聽得如痴如醉,感嘆著世上怎麼有自己這樣的大才,隨手作文都能作成遏雲繞梁的曲子。兩人感嘆之餘更是文思泉湧,不用先生催,就對著白雪紅爐構思起新文章來了。

崔先生不勝感激,親給謝鎮撫倒了杯酒,遞到他手中說:“我這兩個弟子從沒有今天這麼自覺地寫文章,都是謝兄想的好法子激勵他們,崔某必須敬謝兄一杯,替弟子們謝過你的用心。”

謝大人笑道:“我的確是用了許多心思才想到這法子,崔賢弟這一杯酒,我就不客氣地喝了。”

他接過酒杯時,手指在崔燮手上隱蔽地轉了一圈,取了酒一飲而盡。崔燮又給兩人各滿上一杯,自己拈了一塊肉脯下酒,邊吃邊看兩個正絞盡腦汁作文章的弟子。

寫文章改成曲子唱,終究差一點兒,不如直接寫詞。回頭領這兩個孩子見見師公,叫李老師換個人釋放教詩詞的熱情……順便放過他就更好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兩人一面吃酒一面聊著怎麼教育孩子,謝瑛也說:“我與賢弟來往日久,肝膽相照,也不合你客氣。我家鄉那個侄兒今年也有十歲了,合當是上武學的年紀,我正要請旨將他接到北京武學唸書,練武之餘,也想叫他跟賢弟讀書——若能叫他考個舉人進士,改改我們謝家的門風,我也感激不盡。”

崔燮早聽說他有個堂嫂和侄兒要進京,她們進京,謝瑛就能搬到離他家只有兩條街的那個園子裡。

想到日後出門打個酒就能到謝家串一圈的日子,心裡就如貓抓一搬,連連點頭:“謝兄的侄兒便如我家子侄一般,令侄哪天進了京,也叫他住在我家就是了,謝兄看望他也方便。”

謝瑛含笑答道:“我那侄兒得託在狀元門下,是我們謝家的榮幸。往後他或住你家,或早晚去上課,我都少不得要常常打擾賢弟,問你他的課業如何。”

崔燮矜持地勾起了一個笑容,點了點頭:“不知我那未來的弟子叫什麼,在家時讀的什麼書?”

謝瑛道:“叫謝彬,文質彬彬的彬。先父過世,我還未能襲這個千戶之職時,家中曾有一陣動盪的日子,家產武職險些都被幾位叔父奪走。虧得我三叔,就是彬哥的祖父舍了家財替我打點,我才能順利襲職。三叔家裡只有一名獨子,才及冠便因病謝世,叔嬸們也也因悲痛傷身,未幾而逝,留下堂嫂與彬哥他們孤兒寡母……”

他輕嘆了一聲:“堂嫂品性貞廉,原先要為堂兄與叔父叔母守孝,又怕叔嫂有妨,不願進京投靠我。可彬哥一天大似一天,她到底要為兒子的前程著想,總算肯帶著孩子進京了。”

崔燮擰著眉聽完了他的故事,眉眼間怒氣隱隱,壓著嗓子問道:“他們欺負你?你家裡幾個叔叔,敢搶你的家產,咱們錦衣衛的人豈能這麼白白叫人搶了?他們這是犯了大明律,你等著,我也有上疏之權,這麼不公平的事就得有人管!”

他的怒氣簡直壓不住,想想謝瑛喪父時那個年紀,那得是多麼柔軟可憐無依無靠……險些就叫人欺負死了!

他要是連欺負自己男人的人都治不了,當這個官兒還有什麼用?

不如回老家結婚算了!

他氣得長身而起,謝瑛當即翻手抓住他,用力按在桌上,低聲道:“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我承了職後還能處置不了他們麼?若是家裡還亂著,我也不能叫彬哥母子在老家一住數年。”

他自己吃過親人的虧,才知道越是至親害起人來才越叫人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又想起初...見崔燮時,他那副衣裳透血,氣息微弱的模樣,若非自己當時動了一絲憐憫心,給藥延醫救治了,他們定然不可能有今天。

甚至很有可能崔燮都活不到今天。

他握著崔燮的手嘆道:“幸好那時候遇上了你,能幫你一把。也幸好給你請封贈時到你家看了一眼,叫你把我記在心裡了。”若不是那時候就上了心,怎麼能給他畫出那麼逼真的騎馬像呢?

崔燮心中微熱,順著他的力道坐回去,勉強咽了胸口那口氣,嘆道:“你這樣心軟寬容,可容易叫人欺負。”

這輩子只除了一個崔燮,還沒別人說過他心軟寬容,欺負過他的人也沒幾個能接著過太平日子的。

謝瑛沒把這些實話說出來,只崔燮倒了杯酒,雙手捧杯敬了敬他,笑著說:“以後我這七尺之軀就託付給崔大人,靠你相護了。”

崔大人聽得醺然欲醉,一口飲盡了杯中醉酒,誠摯地說:“往後謝兄的事就是崔某的事,無須客氣。”

兩人正互相撫慰著舊日的傷心事,崔家卻來了家人緊急報信,說是府上二公子求崔大人幫他尋找流配福建的生母。

就是那個幾度陷害崔燮,還為了害他不惜投信造謠朝廷官員的出婦徐氏。

謝瑛正想著徐氏惡行,不禁皺了皺眉,要把那人打發回去。崔燮卻一拍桌子,帶著幾分迫切說道:“徐氏雖已被家父休棄,終歸還是衡哥的生母,母子天性如何能斬斷?崔燮有個不情之請,還望謝兄帶我到城中各處養濟院和尼庵中尋一尋人。我這兩個弟子如今正作文章,不合打斷他們的思路,便叫他們寄在山莊裡住一夜,等回頭尋著人我再接他們回去。”

隨著他說話,謝瑛的神色也漸漸轉換,最後露出了一絲笑意:“賢弟說得是。徐氏雖曾有重罪,但既蒙天恩浩蕩赦免了,咱們也不該再以罪人視之,還是以你兄弟為重,先尋人吧。”

他站起身來,高聲叫著守在院裡的謝山:“多叫幾名家人到京城裡外各處查問,我親自陪崔翰林進城去尋徐氏。”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