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試來臨, 天下才子都在北京匯聚。北方仕子多在元月裡乘車馬上京, 南方科舉成風的所在, 考生經驗更足,則多在會試前數月就乘船進京,安安穩穩複習。

金陵、蘇杭、江西、湖廣, 都是歷代進士輩出的科考大省, 如陳欽、祝瀚、程楷、蔣冕等能在江南傳出才子名頭的便可算力壓全國的真才士。而北方舉子即便是在京裡有名聲,在精於科考的南人眼中,也還只能算是第二流人物。

遷安六位才子應崔燮之邀進京以來, 也常能聽到如許批評。連他們點評的《三國》也教人挑剔得體無完膚,嫌他們讀得不夠深徹入微,文字也粗疏——江南雖三尺童子,也能作出這樣的文字來!

六才子的才名, 純粹是叫《三國》的彩圖和書頁外側印批評文字,評文顏色各異, 顯得精美工整的排版給襯出來的!

郭鏞、湯和、王之昌、陸安四位舉人臨著會試, 只怕讀書的工夫不夠,都跟著崔燮閉門模考,對外頭的事兩眼一抹黑。只有沒中舉的徐立言、沈錚兩位閒心無事,又頂著六才子之名, 在京裡有的是同年、朋友、粉絲盛情相邀, 今日詩會明天酒樓的,一不小心就聽了滿耳朵流言蜚語。

他們憤憤不平,欲與那些人辯論, 自身又只是秀才,學問詩詞不及那些從才子堆兒裡拼殺出來的舉人,只好鬱悶地忍了。

他們肯忍,對方卻還不肯停。議論完了竟敢自稱才子的遷安人,又議論起了南北國子監的差距。一群人互相吹捧,都說南監的水準較北監更高,北監裡只有一個真才子,就是上次科考落第後直接寄在北監讀書的江西解元費宏。

至於某遷安舉子崔燮,只不過是仗著有個他們南方茶陵出身的文壇宗師的恩師,藉著老師的人望編了幾本書,收買的名聲罷了。

徐立言終於忍無可忍,拍案而起:“崔和衷自是真有才學的人,他的秋闈文章在居安齋就有賣的,豈是你們說的那種,沽名釣譽的人!”

那名舉子鄙薄地看了他一眼:“居安齋的書?除了那幾套科舉筆記,又有什麼算得上好書?便是科舉筆記,也不是那崔和衷親手寫的,他只是佔了個學生身份,有李學士相幫著請人編纂,才出得這套書罷了。”

徐立言惱怒地說:“你知道什麼!科舉筆記系列裡的題目就是他最先想出來的,這是連太子……”

他正想細說一下崔燮怎麼走上科考出題人道路的,卻不想旁邊已惱了一位正在吃酒的豪客。

那名穿大紅掐腰曳撒配深青大氅的髭鬚青年直走過去,重重拍在那些舉子桌上,橫眉立目地說:“你胡說什麼居安齋沒有好書!居安齋的科舉筆記你王老爺是沒看過,他們家出的《六才子評三國》、《王窈娘琵琶記》跟新出的錦衣衛連環畫可都好看極了,你長眼睛了麼,敢說這些書不好!”

那幾名舉子叫他嚇得瑟縮了一下,但看他頭上戴著瓜皮帽,氣勢亦粗豪,心底那份才士的優越感又升起來,哼了一聲:“不過是給小兒看的畫本,畫的還是錦衣衛……這等媚俗之物,也配當得好東西麼!”

王姓人重重啐了他們一聲:“錦衣衛的畫本怎麼就不是好東西了,這話你敢到同我到北鎮撫司門口說麼?當真是沒見過世面的人喊得歡,《王窈娘琵琶記》是皇上都愛看的戲,你們這輩子見得著皇上一面麼!”

那幾名舉子臨考在即,最聽不得這種詛咒,臉色漲紅,怒道:“粗莽匹夫……”

那武夫嘿然一笑:“這大庭廣眾下,你一個舉子,竟敢辱罵朝廷官員。本官這就去通政司上本,問問禮部要不要你這樣的考生!嘿嘿,真當自己是諸葛亮,鼓唇搖舌就能罵死王朗,可別長著顆諸葛的心,卻生了個彌衡的命!”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他那桌一位年紀略大幾歲的中年人搖頭笑道:“項禎還是這樣性如烈火,...與這些舉子說什麼,他們只曉得眼痠別人,哪裡懂得咱們武官的辛苦。”

另一人笑道:“我看他回京這兩天沉穩多了,起碼不打扮成呂布、趙雲那樣滿處跑,改學諸葛亮舌戰群儒,也算是有進益了。往後撥進府軍前衛,跟著伯爺慢慢歷練幾年,自然就成熟了。”

那中年人笑道:“哪兒是他進益了,是京裡不興咱們那邊兒的打扮,時興的是錦衣衛愛穿的緊身衣裳,他趕趁著穿新的呢……”

桌上兩人自顧自地說笑著,王項禎舌戰完了群儒,大勝而歸,得意地給那兩位上官同僚各斟了一杯,邊喝邊說:“痛快!這回終於能痛痛快快地看上崔……看上我們遷安書店出的彩圖書了。過了殿試,他們家還要開個評三國的六才子題詩會,肯定與那些酸書生的詩會不一樣,說不定得是三國五美人兒大選那樣的遊園會。到時候小弟請客,咱們兄弟們都去見識見識!”

兩位才子在旁邊聽得心頭微跳,摸著胸口想了想這個可能——難不成他們也得跟他們說的那五美人似的,上臺歌舞吟詩……也展示展示?

不成!

回頭得跟崔和衷說說,他們唱不了戲,跳不動舞,只能湊合著在臺上念首詩罷了吧!

他們這邊擔心著,王公子那邊又嘆道:“我只怕這舉子們都要會試了,會不會耽擱初八出新的《錦衣衛》畫本哪?這第二冊才畫到安千戶叫人擄進賊窩,還有個矮醜的倭奴欲對他不軌,看得我正抓心撓肺想救人呢,不會他、他們因為這科考試,這個月就不出新的了吧……”

這一句話激起了滿堂舉子的憂慮。

就連幾個剛叫王公子罵過的舉子,雖然嘴上說著錦衣衛連環畫不值得看,私底下也早把前兩期都買齊了,還看過不只一遍。他們當然不只看裡面的美人,也不把自己代入錦衣衛,而是愛那故事寫得起伏跌宕,發前人未有之奇想。而那配畫的詩詞文句也是字字珠璣,讀過後叫人齒頰留芳,忍不住再三品讀回味。

他們倒不像王公子、沈、徐二人那樣知道書店背後真正的主人是崔燮,擔心書店會像他歲試那回一樣因他考試停發新書,只是擔心初八日的新書上市,自己還該不該買。

買了,看了,轉天考場上會不會因為想著書裡的緊張故事分了心,影響他們作文章?不買,會不會又因為新書已出來了,越是不買越想看,更走心思?

而且會試是從初九考到十五,中間還有四天休息的工夫,這四天他們能管得住自己不去買書麼?

這個居安齋實在可恨,快考試的日子,出什麼新書!

不知多少人心裡暗罵居安齋老闆,崔燮背後也叫他們咒得打了幾個噴嚏,連忙叫人煎了濃薑湯,順便給四位借住在他家的備考的才子們各盛了一碗。

會試在即,哪怕沒病也得預防預防。這麼多年的辛苦都寄在一場上,若因風寒影響了發揮,豈不虧得慌?

郭鏞四人坐在他特地叫人按著貢院高仿出來的,四面漏風的考棚裡模考,正凍得身上虛寒,得喝上這麼一碗濃薑湯,倒是全身發汗,寫文章也有精神了。晚上考出來都說:“又記下一條經驗,考試那天就是不帶饅頭也得帶上些薑末,到場裡衝薑湯喝暖身。”

模擬考真管用,要是他們事先沒在家裡吃過這遭苦,到了場上現體味這番寒凍,十有八久要影響作文章的思緒。

徐立言與沈錚等到他們出了“考場”,便忍不住跟他們說了南方仕子瞧不起他們遷安人的事,要他們幾個好好考,五人齊中,臊臊那些舉子的臉。

崔燮冷笑道:“他們說居安齋那些錦衣衛的院本、畫本寫的不好?媚俗?呵呵,他最好求神拜佛,盼著自己這一科考科差些,否則……”竟敢diss未來首輔楊大佬的戲本、王聖人他爹和翰林們的指令碼寫的不好?這人要是考進了翰...林院,大佬們分分鐘教他重塑三觀!

徐、沈二人以為他寫個詩、作個文章痛罵那些不知高下的舉子,頓時來了精神,積極地說:“反正是幾個南京國子監的,為首好像叫倪父還什麼的,剩下的沒通姓名。有個姓王的義士當場過去罵了他們,那王義士還甚喜歡居安齋的書畫,說要參加咱們六才子的題詩會呢。到時候若見著,我們給你點他出來!”

崔燮點了點頭:“這是個義士,回頭叫人給你們做衣裳時也給他做一身,抽獎時做個手腳,送給他,獎勵他仗義護持咱們遷安才子的名聲。”

給我們做什麼衣裳?

六位才子都客氣地說:“不必不必,我們在你家裡住著,又做你的題,借你的考棚,已是佔了不少便宜,怎能還要你做衣裳呢?”

崔大佬笑道:“要做!幾位兄長可是點評三國的才子,上臺題詩時穿的豈不得有些三國的風韻,哪兒能穿著青緞直身就上去?追捧你們的讀者看著也缺點兒意思。我已安排人給你們挑衣裳了,等咱們安安心心地考完殿試,兄長們便換上魏晉風流的新衣,叫世人看看咱們遷安的風流才子,可好?”

也、也好吧……反正京裡如今穿什麼的都有,他們寬袍大袖也不顯出格。

六位才子默應了,沈錚便問:“你們舉人們要應會試,不敢偏費光陰,我與子言不必考舉試,可否先看看那是什麼衣裳?”

崔燮含笑點頭:“兩位兄長願意幫忙自然更好。我們幾人即將入場,顧不得這些,兄長們便問計掌櫃,若有你們參與,挑選才子裝束一事必定辦得更圓滿。”

這兩人不用考試,在京裡空待著心裡也怕有些彆扭。若總到外頭吃喝,怕容易撞見別的才子批評他們,暗生悶氣,倒不如過來幫他們居安齋搞個三國第一謀士、第一詩人、第一忠臣、第一丞相、第一名將、第一隱士的大評選。

選出六位第一人,正好對應著他們六位遷安才子,上臺籤售時就換上書中人物所穿的衣裳,這得多麼吸睛?到時候得有多少讀者肯買精裝本叫他們簽字題詩!

崔燮滿懷感激地將大事託付給他們,跟四位要會試的才子一起收拾考籃:帶了氈棚頂、當門簾用的大塊油布,整身的皮襖、皮裙、皮靴,不怕乾硬的燒餅、薄餅、自制的午餐肉,帶有保暖套、裝著厚厚乾薑末的銅壺,然後才是科考用的筆墨紙硯。

二月初九一早,仍是四更搜檢入場。崔燮與遷安四位才子提著籃子、袖著考票,早早到了場外,與早年考中的舉人們匯合到一起,在烈烈寒風中說說笑笑的候檢。

如此森嚴的考場外,他竟還隱約從風中聽到有人說:“前天我想了半宿,昨兒個早晨還是去買新連環畫了,不看見安千戶平安無恙我可真安不下心考試啊。你猜那個想無禮安千戶的倭奴是怎麼死的?”

崔燮還挺愛聽人說這些的,微微側耳,想聽聽他們是如何評價新單行本的。

可那些跟那說話人站得近的,又沒看過新錦衣衛畫本的書生卻是要恨死他了——他是看完安心了,可這正臨考的時候,非說這些挑動人心思的東西,叫別人又怎麼能安心考試!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