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楫與方從哲兩人的談話,除了一直侍立在堂外的曹化淳與方正化隱約聽得幾句之外,方家無任何人知曉他們在堂內到底談了些什麼內容。

方從哲並沒有第一時間答應朱由楫,不過在朱由楫告辭的時候,卻是說笑著親自將他從正門送了出去。

送走了朱由楫之後,方從哲返回府中,將自己一個人關在書房內吩咐任何人不得打擾他。

數日之後,首輔方從哲上書萬曆:國朝自太祖肇極至今已二百餘年,今國勢不振,兵備不整......洋洋灑灑上千餘言。

皇上此前既已下旨讓勳貴及三品以上武將選送子弟為皇孫伴讀,臣方從哲奏請聖上,將勳貴、武將子弟為骨幹,在京師左近招收軍戶、農戶子弟,以蘭陵王為主官編練少年新軍。

這封奏摺遞上去後,萬曆只是看了一眼,直接御筆一個“準”字。然後直接下發了聖旨。

方從哲的奏章與萬曆的聖旨一下,整個朝堂立時就炸鍋了,各種奏章跟雪片一樣被送進宮中。

勳貴還有一眾武將們都沒有上書發言,紛紛保持了沉默是金的態度,咱就只看熱鬧,不說話。

不是他們不想上書發言,而是不敢發言。因為自從土木堡之變後,勳貴和武將們的地位就已經被文官超過了,武將和勳貴在朝堂上的話語權完全處於一個被文官們壓制著的狀態,只要文官不主動找他們麻煩,他們便樂得在朝堂之上當鴕鳥。

這次的事情他們只要敢上書說話,肯定會引來全體文官的針對,所有的唾沫都會飛向他們,而不是龍椅上的那位萬曆天子還有身為內閣首輔的方從哲。

但是一個個的心裡面卻是已經各自盤算開了......

而文官們嘛,除了孫承宗、徐光啟,還有楊鶴,以及方從哲在朝中的一眾門生弟子以外,近乎是全員上書。

就連因為黨爭,在朝堂之上已經聲勢很小的東林黨,也有許多人,紛紛上書。

基本上都是反對的。

這些人直接給上升到了國朝根本的高度上,在奏摺中大罵方從哲誤國,同樣言辭中一點兒面子也沒有給萬曆。歷數漢、晉、隋、唐東宮六率之弊,藩王掌兵之禍。就差指著萬曆的鼻子將原本只是燕王的朱棣為什麼能夠坐上皇位給數落出來了。

國朝連太子都沒有東宮六率,成祖即位後更是徹底的廢除了王府的三衛制度,致使國朝的藩王們不能參政、不能掌軍。

就連國朝的東宮屬官基本上都是朝廷的官員們掛個名而已,現在當朝首輔竟然公然上書萬曆天子要編練什麼少年新軍,而且是以勳貴和武將子弟為骨幹,最關鍵的還是以蘭陵王的統帥,這怎麼行。

這不是公然違背祖制嗎?況且,他們的前輩好不容易透過一

場“土木堡”之變將勳貴們摁下去,讓文臣可以掌軍,若是這事兒真要是做成了,未來豈不是讓武夫們重新崛起嗎?他們這些文官還如何壓制武勳?

這事兒是萬萬不行。

朝堂之上會有這樣的反應,朱由楫與萬曆、方從哲早就料到了。

面對雪片一般的奏章,萬曆不急也不惱,一如以前一般直接全都留中,朕不搭理你們。方從哲更是一如既往的按時在內閣上下當值,反正這樣的場景又不是沒有經歷過。

萬曆與方從哲這對君臣的應對,到真的是頗有幾分唾面自乾的意味。

一連著好幾日,朝中的文官們都在上書反對編練少年新軍一事。朱由楫呆在十王府內,哪兒也不去,就專心的訓練墨狼,彷彿這事情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一般。

對以勳貴和武將子弟為骨幹在京師附近招收良家子弟編練少年新軍的聖旨,朝堂之上的許多文官老爺們紛紛上書,在這一片反對聲中,在勳貴武將們不說話的時候,卻也有人在不斷的議論著這事情,而且還非常的希望這事兒能成。

這些人不是別人,正是京師左近的軍戶還有農戶們。

前面提到過,大明軍隊主要實行的是衛所軍制,其實就是吸取華夏歷史上的軍隊屯田經驗,是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制度。後來又因為衛所軍制開始崩壞,加上土木堡之變為了保衛京師,朝廷又推行了募兵制,不過衛所制卻並沒有被廢除,相反還一直保留到了大明朝滅亡。

因為衛所制在大明的黃冊中產生了一種大明朝所特有的戶籍:軍戶。

這些軍戶為世襲,且管理頗嚴格,除籍十分困難,大致上就是除非丁盡戶絕(簡單點而就是你這一家人死絕了)、家中有人成為樂朝廷高官或是皇帝敕免,或者是永遠無法除去軍籍的。

大明軍戶們的主要的義務,就是家裡面必須要有一個男人赴衛所當兵,稱作正軍,其他的子弟就作餘丁或軍餘,也就是替補。正軍赴衛所,至少要有一名餘丁隨行,以助其生活,因為軍戶負擔比較沉重,所以朝廷會多給有一些田地,而且正軍免出全部差役,而且在軍營的餘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也可免出差役,以保障其生活並供給正軍之生活。

軍丁的分發地點,一般都是以距離原籍地遙遠且分散的方式,以防止逃兵,這一點和後世PLA招收新兵時採取異地當兵是一樣的。

正軍服役於衛所,則必須帶妻同行,以安定生活並生兒育女,朝廷會給每一軍人分發房屋、田地,每月有固定的月糧,只是實際情形則常分配不足,行軍時則發給口糧,衣裝則須自備,武器則由朝廷組織工匠生產。軍士在營中,又分成守備和屯田二部分,比例也不確定,反正按時輪流,屯田固定上交糧食,以供給守備軍隊及官吏,目標就是這樣一來,朝廷既可以養兵又可以不耗費國家的財力。

這一

套制度在大明立國之初的確是一個比較好的軍事制度,可是隨著全國漸漸穩定下來,人口和經濟的逐漸恢復,天下承平日久,武力不再重要,軍人地位就大為降低;加上朝廷又經常喜歡以罪犯充軍,使的軍人的形象更為低下;再有衛所的軍官們侵佔軍屯田地、私役軍士耕種的事情經常發生.....所以衛所制開始崩壞,軍戶們又無法提高社會地位,擺脫軍戶這個枷鎖,出現了許多的逃兵、逃戶。

後來的募兵制,又破壞了早期衛守制度“兵帥分離”的構想,朝廷和內閣必須將兵權下放於將領手中,只是朝廷無法完全掌握兵權,這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大明朝軍隊的戰鬥力,但是也為後期崇禎朝許多將領擁兵自重埋下了口子。

都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

大明的軍戶日子苦,誰都知道;農戶的日子多數時候就更苦了。而且這些人還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大多數的人家家裡面都不只一個孩子,至少都是兩個孩子。

本來日子就過的比較窮苦,家裡面再加上兩個甚至於三、五個孩子要養活,日子就更難過了。尤其是最近這些年,也不知道老天爺發了什麼瘟,時不時的就要鬧一些災,這天氣也似乎一年比一年要來的冷,糧食也時常欠收,朝廷在遼東和韃子打仗又要徵收遼餉......

總之就是這日子已經快要沒發過了。

這些人都非常希望可以有機會改變命運,不指望家裡面的小子可以封侯拜將當大官兒,至少可以改變一下家裡的生活壓力。

眼下皇上要從京師附近的軍戶和農戶中招收13、4歲的良家子,讓蘭陵王編練少年新軍的旨意一出來,頓時便給了這些人一個機會。

王爺親自編練的行軍,那待遇肯定不會太差。若是自家能夠有一、兩個小子可以被招收為少年新軍,那不就等於是吃皇糧了嘛?還能夠讓家裡面少上一兩張吃飯的嘴,家裡面的壓力也要小上不少。況且既然當兵吃皇糧,還是王爺親自帶兵,那以後肯定是還會有餉銀拿的,這些餉銀還可以拿回家裡面來補貼家用哩。

再有,要是自家的娃娃出息,能夠被王爺看重,或是以後能夠在戰場上立下些軍功,那就更不的了了,說不準還真有機會可以當個百戶或是總旗什麼的,光宗耀祖呢!

軍戶與農戶中雖然大多數人都沒有讀過什麼書,不認識什麼字,也不明白什麼大道理,但是他們也有著自己的一套精明算計。

所以皇上要蘭陵王編練少年新軍,要從京師附近的軍戶、農戶中挑選招收良家子的訊息,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的如風一般迅速的傳播了開來,引得的許多軍戶、農戶互相打聽訊息,想要確定訊息的真實性,朝廷什麼時候招人,也好讓自家的半大小子去試一試 。

就連京師許多與這事兒並無什麼利害關係的商家、小販,甚至於一些青樓妓子們都會時不時的議論上一兩句。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