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錢,朕都賣冰棒了。真是的,朕恐怕是歷史上為了錢,連臉都不要的第一個皇帝吧?

硝石製冰,唐代時便已出現,但一直未在民間普及。原因很簡單,硝石製冰成本較高,較為繁瑣。

所以,皇家或富貴之家還是採用冬冰採集藏冰窖的方法,成本低,規模大。而老百姓則是用井水冷鎮,喝起來也是拔涼拔涼的。

但把硝石製冰大規模使用,就象工業化生產一樣,成本自然就降下來了。

對於皇家,弄到大量的戰略物資硝石並不困難。何況,硝石融於水製成冰後,還可以再蒸發結晶重複利用,並沒有什麼浪費之嫌。

有了這樣的方法,皇家的冰窖藏冰也可以對外出售,貼補一下宮廷花費。

為了利潤最大化,皇帝還把制冷飲的方法賣給了中華商會,不僅拔付了一批從琉球進口的硝石,還准許他們使用皇家秘製、宮廷秘方的品牌。

這還真不是強買強賣,價格適中的話,整個夏季的利潤還是相當可觀的。因為中華商會在北方有很多商鋪,甚至是皮島、遼南,都有他們的買賣。

中華商會也看到了軍人這個消費群體的潛力,煙、酒是最受歡迎的,糖、茶其次。

朝廷不欠糧餉,軍屬也受優待,軍人手裡有錢,為了緩解征戰的壓力,並不是太過吝嗇。

再加上壟斷了北方的邊貿,中華商會賺得不是一點半點。既然皇帝給了這麼多便利,就是冷飲不賺錢,買下來讓皇帝高興一下,也是不虧的買賣。

而皇帝不得不賺錢,今年的金花銀又泡湯了。連內庫都不用入,便分拔給西南和遼東。沒錢貼補,你讓皇帝一家子喝西北風去?

儘管萬曆爺爺留下的內帑還有挺多,可朱由校是個守財奴,本著能不用就儘量不用的原則,繼續攢著。

一百多萬哪!想到看都沒看著就已經花光的金花銀,朱由校就不由得一陣肉痛。吃著水果刨冰,拔涼拔涼的感覺,才算讓心裡稍微緩解一些。

為了明年的冬春大反攻,軍工生產再度擴大,這也要花錢,還不是小數目。

朱由校輕撫額頭,朝廷財政上有缺口,還得要皇帝想辦法來解決。你說,有皇帝當成自己這樣的嗎?

別的皇帝花天酒地,使勁地造害,可有能斂財的臣子啊!象那個誰,和坤,就很不錯嘛!

“皇爺——”王體乾入殿,躬身奏道:“新晉司禮監秉筆太監方正化,前來陛辭。”

“宣他進來。”朱由校放下刨冰,接過範小慧遞過來的絹帕擦了擦嘴,伸手取過桌案上的檔案。

方正化進到殿內,跪倒施禮。山東人,雖是太監,卻長得高高大大,若是鬍鬚在的話,亦是一昂藏漢子。

朱由校把檔案交給宮人,轉給方正化,說道:“此番派你去玲瓏督採黃金,除了因你是山東人,還因你任提督諸監局時,公正無私。”

“開採黃金是為解朝廷之困,亦是為民尋生計增收入,這兩條你做得好,便是不負朕望。”

招遠屬齊地,玲瓏等礦地表層的富礦脈自唐代民營坑治,便有所發展。

據《舊唐書·職官志》記載:“凡天下出銅者州府。聽人私採,官收其稅”,礦冶出現了空前繁榮。

詩人劉禹錫曾寫有:“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的詩句,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民間採金業的興盛情景。

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派大臣潘美來督辦玲瓏金礦田。《宋史·食貨志》載:“天聖中(公元1023~1031年)登萊採金歲益數千兩”。

元初,《元史·世祖本記》載: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令益都漏籍戶四千,淘金登州棲霞縣,每戶歲輸金四錢。”

當時,黃金的最高年產量在三萬兩左右,比宋代產金極盛的皇祐年間高出一倍。

明代神宗時,曾派大批太監到各處督開金礦。派到山東來的太監是陳增,招遠開採金礦也一時極盛。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全國黃金歲課最高的為永樂二十一年,總收入五千餘兩,卻僅相當於元代最高收入量的六分之一。

到了萬曆年間,派出太監徵收礦稅。從此,礦監橫行天下,不市而徵稅,無礦而輸銀,成為虐民暴政,禍及各地。

但這並不意味著開採礦產、徵收礦稅是不對的,只不過方式方法出現了問題。而萬曆用宦官充當礦監,和文官的掣肘也是分不開的。

文官不主張收稅,打著“不與民爭利”的幌子。但實際上,朝廷既沒得到,百姓亦不富裕,都流進了權貴官僚的口袋。

此番,朱由校再派宦官督採,跟萬曆時又不一樣。阻撓收商稅、礦稅的官員已經被清洗整肅,雖不能說是全勝,卻已經少了很多阻力。

另外則是採礦的章程,細劃為官置場監(官辦)和“由民承買”(民辦,實際上是由大包頭向政府承買下來,稱主者,再分戶包採);還有一種,則是對淘金戶設監收稅。

象招遠玲瓏金礦、遂昌金礦、滇中銀礦等,採取的是官辦。因為這是中國有名的富礦區,後世還在開採呢,就該由國家壟斷。

由民承買的則多是新開的礦山,不知儲量富貧,賺了是你的能耐,賠了是你倒黴。

至於零散的淘金戶,則交由地方政府管理收稅,稅額為十抽四。

當然,沒有最完美的制度,也不可能有,只是儘量完善,並且適時調整而已。

後世誰誰富有,都用“你家有礦”來形容。皇帝富有四海,整個天下都是他的,採礦這個增收手段,怎麼能棄而不用?

儘管如此,朱由校對於派出的宦官也是相當慎重,多方考察後才最終選定的。

方正化、李鳳翔、褚憲章等,雖不是完人,但比起那些道貌岸然的文官,還是強得不少。

況且,用人可能看岔了眼,可監督卻能亡羊補牢。這些督採礦監,不僅權力大為降低,督察院和地方官府也可劾其不法殘苛。

方正化雙手接過檔案,跪在地上展開讀閱。這是皇爺的告誡,也交代了他工作的要點。還給他分派了工部的人員,在採礦技術上進行指導。

“奴婢此行定當盡心竭力,以報主恩。”方正化叩首下去。

朱由校點了點頭,說道:“有何難事,若不能決斷,可奏與朕知。嗯,若無他奏,你可退下!”

“萬歲保重龍體,奴婢這便去了。”方正化叩頭拜別,躬身退出殿外。

不管朕如何精心挑選,總會有人罵朕,就象對萬曆爺爺派礦監一樣。宦官、閹人,重用他們的皇帝都是昏君。

可現在,朱由校已經完全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說。昏君也罷,明君也好,一閉眼,誰還在乎?

關鍵是自己想著長命百歲,七八十也能接受。可這天下不太平,怎麼能安生地活那麼久呢?

責任感也是有的,不忍見明末那般地獄似的場景,更不想建奴竊據中原。

可歸根到底,朱由校覺得自己這皇帝當得穩,老百姓也能免於戰亂之苦,小冰河期也不至於讓中華陸沉。

其實,這個思路也沒錯。如果說朱由校作為穿越者,都做不好皇帝,活得不長遠,那換了誰來,也不會比他更厲害。

就說招遠的金礦,政策得當,開採起來沒個不賺錢。可產量既低,又不能鞏固發展,除了文官集團的掣肘,就是大明的腐朽最為關鍵。

朱由校一直在興利除弊,一直在清洗整肅,為的就是這個目的。而且,這將是個長期並持之以恆的政策。

幾百年的封建王朝,腐朽是必然的。要麼革命,推倒重來,也就是改朝換代;要麼改革,拔亂反正,重新振作,也可稱之為“中興”。

朱由校是皇帝,自然毫不猶豫地排除第一項。這樣就簡單了,在他面前只有一條路可走。不用想得太多,猶豫遲疑了,幹就是了。

方正化退下,皇帝又思索了片刻,伸手取過奏疏,翻閱起來。

要讓皇帝看得舒服,言語即便稍有不當,也不會追究問罪;若是晦澀難懂,長篇大論,皇帝看得頭大,縱是真理,也不會得到讚賞。

現在的臣子們都知道了皇帝的脾氣稟性,哪怕是最倔的臣僚,也明智地在文中加了標點,或是用空格斷句。

特別是皇帝特賜上書權的商會,寫得就更加淺顯明白,讓皇帝不必費心勞神。

比如這封江南商會唐默的上書,就讓朱由校又看到了工商發展的促進劑,那就是長江航運。

說到長江航運,先要講講在明朝出現的商幫。

同樣是工商業特別發達的封建王朝,往往用宋朝和明朝作比較。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宋朝是最重商業的,明朝則要大大遜色。

但以宋代經濟之發達,卻並沒有出現商幫。在明代,商幫反而不斷湧現。晉商、徽商、浙商等商幫,興起的時間都在明朝。

究其原因,首先是宋朝沒有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因為軍隊不強,周邊國家的威脅就大,弱宋難以形成戰略壓制,邊境的戰亂始終不斷。

癥結很簡單,便是幽雲十六州始終不能為宋朝所控制,這是大宋在安全上的最大的缺陷。

其次的原因,也和持續不斷的戰爭有關。弱宋為了求得國家無戰少戰,多有給其他周邊國家歲幣納貢的習慣。

這些歲幣從何而來,自然是國內的百姓,包括商人在內。從資料上可以看出,宋朝的商稅比明朝高了很多,說是盤剝也不為過。

再加上宋朝出了名的冗費、冗官、冗兵,政府財政支出十分巨大,又不抑土地兼併,就只能多方搜刮,保證國家的正常運轉。

反觀明朝,商稅“俱三十稅一,不得多收”,對於商人來說,簡直是微不足道。重農抑商,農民負擔重,商人減稅負,明朝的這個做法,倒真是令人目瞪口呆。

而繼承了宋朝留下的科技成果,明朝在此基礎上,又有了長足的進步。這無疑加速了社會生產效率,民間手工業更是得到了高速發展。

以江南地區為代表的手工業為例,松江潞安府全盛時有織機一萬三千張;

南京、臨清等城市“周圍逾三十裡,而一城之中,無論南北財貨,即紳士商民近百萬口”。

僅南京一地的陶瓷廠,每年就能生產製造百萬件瓷器。

綜合以上原因,也正是商會得以在明朝出現的重要原因。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才是商會得以在明朝出現的重要原因。那個時候不叫商會,叫商幫,或叫商會幫,通常按籍貫進行劃分。

比如徽州商幫、晉陝商幫、福建商幫、江西商幫、長江水幫等等。這些商幫以“會館”為聯絡場所,互相支持,越做越大。

其中長江水幫,因為長江這一橫貫我國東西的水運大動脈,因為“黃金水道”而興,實力也是甚強。

從時間上看,長江水幫真正崛起還是在正德年間。因為漢口被定為漕糧交兌口岸,後又詔準衡、永、荊、嶽及長沙等地的漕糧全在漢口交兌,漢口由此而成為湖廣漕糧儲存、轉運的中心。

擁有水運之便的漢口,藉此契機,商業及轉口貿易日益繁盛。

到萬曆年間,漢口鎮(商業中心)已經與景德鎮(瓷器)、佛山鎮(手工業)、朱仙鎮(版畫)並稱全國四大名鎮。

而在廣陽雜記中,又有“天下四聚”一說。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標準則是以商業中心來劃分,漢口也佔其一。

當時的漢口貨物山積,居民密集,商賈輻輳,成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和中國內河最大港口,還是當時明朝大米和食鹽的集散地。

為此,商貿上又有“貨到漢口活”一說,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來形容其壯景,更享有“楚中第一繁盛處”的美譽。

長江水幫便是依託漢口這個九省通衢、商賈雲集的城市,運輸販賣雲、貴、川、湘、豫、贛、晉、桂等省貨物,抱團成夥,發展壯大,又被稱為長江商幫。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