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麗華第一次發現,原來鄧煜冬的聲音也是這麼吸引人,他還在繼續著他對農村的習俗的理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也在逐漸增多,一塊同樣大小的土地所產出的糧食已經沒有辦法滿足更多人口的溫飽。

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有人召集大夥去墾地,並按人口重新進行土地分配。

這樣一來,新的小團體就形成了,構成小團體的這幾戶人家再繼續繁衍生息,慢慢的就變成了一個小村落。

村落再壯大,就變成了一個鄉,而生活在這個鄉里的所有人,自然而然也就都認識。

過於熟悉的相處,使每個人對彼此都知根知底,那麼很多約定俗成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行為,也就隨之而來了。

比如,做事不講法律,只講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和傳統禮儀;

路上碰見了,不會先叫一下對方的名字,再問好,而是打個招呼就各忙各的;

答應了別人要做什麼事情,也從不走簽字畫押立字據的流程,就單憑本心和互相的信任。

中國有句古話叫‘父債子還’,在這些鄉民們眼裡,我答應過的事,如果我沒辦法兌現,那我的後代就得替我兌現,別管兌現到第幾代,總之,只要答應了,我就一定信守諾言。

慢慢的,這些約定俗稱的行為也就逐漸變成了熟人社會的代名詞,因此,除了這些以外的其它事務,都對他們來說是無關緊要的,這其中就包括識字。

也就是‘文字下鄉’,由知識分子發起的掃盲運動的故事。

發起這場運動的原因不難想象,具有新思想又心懷濟世蒼生志向的知識分子們,希望透過掃盲,來改變鄉下人的愚昧和無知。

當然,在彼此互不瞭解的情況下,掃盲運動的結果也可想而知。用‘想當然’的方法去嘗試改變自認為的鄉下人的‘愚’、‘傻’,簡直是天方夜譚。”

楚麗華聽到這裡呆住了,他好像理解了母親常常掛在嘴邊那句“要是我能讀書的話,哪怕認識字也好”的那種渴求了。

自己好像是該好好站在母親的角度去理解她了。

劉星霆招呼大家,“吃菜,吃菜,邊吃邊說。”

鄧煜冬許是說得入戲了,隨便夾了點菜塞進嘴裡,還沒有咀嚼完全,就開始含糊不清地繼續說了:

“‘農村’真正的意義是指,生活在傳統中國社會基層的鄉民們,延續著相同的自給自足的耕作模式,透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和繁衍生息,逐漸形成村落、鄉鎮。

這樣的生活方式導致了,一個村落裡,幾乎所有人都認識,因為彼此熟悉,所以做事不講法理,只按規矩,並且不接受新的事物,這也就構成了中國鄉土社會特有的本色。

在這樣一種鄉土氣息的基層社會裡,除了我們之前提到的‘所有人都熟悉’之外,還會衍生出來怎樣的社會關系呢?

答案就是‘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並不是我們字面理解的階級差異的意思,我認為這是一種常見但又很複雜的社會關系,不是簡單的一個概念就能定義清楚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專家把這種社會關系分解成了四層問題:一個人的社會關系網是怎麼形成的,這種以個人為中心的關系網產生的特性是什麼,處在這種關系網中心的人,又具有怎樣的性格,以及如何保持這樣的關系網正常運轉。

先來說說第一層,一個人的社會關系網是如何形成的?

實際上,每個人都不可能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人,在我們的身上一定有各種各樣的標籤。

比如,小明是一個父親,但他也是一個兒子,也會是一個丈夫,同時也是一個長輩……這些身份標籤,便是小明與人,與社會的聯絡,但無論是哪種身份,小明和所有人之間的聯絡,都是以他自己為中心,然後再向外不斷的輻射,最後形成一個龐大的社會關系網。

那麼我們又是怎麼以自己為中心,向外輻射的呢?這其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關係,那就是夫妻關係。

一男一女,因為婚姻走到了一起,那麼在離婚還不流行的年代,他們就是彼此要陪伴到老也是互相最親近的人。

結婚以後,關係開始向兩個方向進行輻射,一是進行傳宗接代,生養孩子,二是結識妻子或者丈夫家裡的各種親戚朋友。

就這樣,在以自我為中心丟出來一塊石頭以後,一圈圈波紋散開,一個大家族就誕生了,進而一個村落也誕生了,一張龐大的社會關系網,也就編織成了。”

楚麗華懂了,父母自小就是這張網裡的一個點,他們也渴望結成自己的網。

所以,他們才會用畢生積蓄去建造一所要很多年以後才會住上的房子。

不是攀比,是為了留下自己的痕跡。

趁著現在還有機會。

不然,真的回去的時候,他們沒有了落腳的地方,就更加不可能會和其他人產生網絡連接了。

停下動筷子的鄧煜冬見楚麗華一副瞭然的表情,才接著往下說,“接下來,第二層的問題就出現了,以個人為中心的關系網產生的特性是什麼?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答案是伸縮性極強。什麼意思?剛才我們說了,以自己為中心產生的社會關系網中,既有直系親屬,比如父母、配偶、孩子,也有非直系親屬,比如妻子或丈夫的親戚朋友。

那麼,這就使得關系網的伸縮性極強,它可以代表的是一個小家庭的概念,比如三口一家,也可以代表的是一個大家庭的概念,比如四世同堂。

而決定這個關系網大小的因素,在於關系網中那個核心人物的地位高低。

這一點也很好理解,如果有一位親戚是位高權重或者非富即貴的話,那我絞盡腦汁也得跟你扯上點兒關係,不管是遠近親疏,哪怕是連輩分都分不清前後,也要勇敢得撲上去。”

這點,楚麗華想到了父親總是會說村裡的那個官兒是咱們家的什麼親戚。

好像同一個村裡,基本上都是沾親帶故的親戚。

畢竟姓氏就那幾個。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