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瑪麗成年後的焦躁行為,並不是現在買鞋的經歷,而是多年前的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處理,這也影響了她跟自己孩子的親子關係。

同樣的經歷,比如楚麗華小時候,母親經常因為討厭她的哭聲,就不聲不響地離開家,她就會一直尋找母親,懷疑是不是自己被遺棄了。

當自己離開自己的孩子時,就會感到很焦慮,給孩子帶來壓力。

再比如,兒時懼怕打針,穿著白大褂的那個兇巴巴的醫生給自己留下了深深的恐懼,當你成為父母,面對孩子難受哭起來的時候,就會感到緊張和煩躁,不知道如何安慰孩子。這就像是一個惡性循環。

還有最讓人抓狂的就是,楚麗華的情況和瑪麗好像。

是。別看母親後來接自己回家了以後,會帶著她去買東西。

可是每次,都是以價格來判定是否購買的。

她真正喜歡的,都只能看看,買了退而求其次的價格合適的。

現在,她也會因為各個店裡打折的特價而買回來不少自己其實並不喜歡的各種衣物。

所以才會在給孩子們買東西時總會有種肉疼的感覺嗎?

那,孩子們會感覺到嗎?

給青雲飛買東西也是,挑便宜的,然後告訴他一個價格範圍,讓他自己猜。

因為怕他不能接受……

所以以往的經歷不單單會影響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會影響對待自己以及身邊人的方式。

也許青雲飛的童年很快樂呀,沒什麼問題,可以教出健康樂觀的孩子。可他這樣的人真的就是最好的嗎?

不照樣也有些缺點是自己接受不了的?

不,不,或許,是自己的心境問題。

畢竟,並不是每個童年幸福地人都有這個問題。

但是自己經常因為青雲飛的某一個行為跟他吵架,莫名其妙地發現某個行為自己特別不能容忍的時候,不是快刀斬亂麻,而是就要停下來想一想。

人們早年的經歷,或者叫精神創傷,並不會讓當時的自己明顯地感受到,它會藏在你的記憶深處,某個時刻,可能突然閃過自己的大腦,或者帶給自己某種情緒。

特別是看過各種心理學書籍以後,更是忍不住往自己身上套用。

為什麼會這樣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藉助人腦對記憶的提取機制。

人類的記憶有兩種,分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

這個怎麼理解呢?人經歷過的事情,在大腦的神經系統看來,都是接收到的一系列刺激動作,人腦在接受到這些刺激後,經過腦部神經元的活動,會把這些刺激轉化成資訊,儲存起來。

在需要的時候,人腦會調取這些記憶。

但是,這個調取方式,可不一定都是我們有意識的行為。

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有意識地回憶過往經歷,這個時候大腦提取出來的資訊,就是外顯記憶。

但還有一種特殊情況,是在人無意識的情況下,記憶自己就跳出來了,這就是內隱記憶。

多數情況下,之所以會形成內隱記憶,是因為人類有一種保護自己的本能,在經歷痛苦的時候,人在心理上有意識地忽略了他人帶給自己的驚恐的感受;

但是大腦並沒有偷懶,還是把這些資訊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儲存了起來。

當我們的生活出現了跟之前的痛苦經歷相似的情形時,這些潛藏在人腦中的內隱記憶就會不請自來,人們不會覺得自己在回憶某些東西;

但是卻能切實體會到這些痛苦經歷帶來的不好的情緒;或者煩躁、或者悲傷、或者壓抑等等。

好像這些事情剛剛又發生了一遍,讓你從心底裡因為抗拒之前的痛苦經歷,而抗拒所有與它相似的行為和它們引起的不良情緒;

所以也會特別不喜歡某種行為,不準別人這麼做,如果誰這麼做了,就會認為是在冒犯自己。

難怪,有時候,自己總是嘆息心理學真是厲害,自己居然找了一個和父母性格極為相似的青雲飛。

實際上,他僅僅是因為某些行為像罷了。

所以,內隱記憶是導致痛苦情緒的重要原因。

對於往過出現的痛苦經歷,如果沒有妥善處理,相當於人們心理上並沒有過去這個坎兒,但記憶很誠實地提醒著你的痛苦。

這些時不時出現的內隱記憶,甚至會構成你的一種系統化的思想,在你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被動的回應模式,不斷地傷害著你跟孩子的關係。

而與父母的關係,是孩子童年經歷的重要組成部分,會直接影響孩子尚未成型的性格。

這就是以往的經歷會影響你教育孩子的方式。

內隱記憶是導致痛苦情緒的重要原因。如果過往經歷的痛苦沒有在心理上得到妥善處理,大腦關於這些經歷的內隱記憶就會跳出來,提醒你的痛苦。

如果父母有一些沒有妥善解決的問題,就會導致歷史反覆重演,父母很容易將自己過去不健康的行為或者心理模式傳給孩子。

所以,其實只要妥善處理好了那些內隱記憶,不但是可以治癒童年留下的創傷,還能讓自己和孩子們的父母子女關係,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這才是初衷啊!

一想到就算老了以後,依然是母慈子孝的天倫之樂,楚麗華就覺得這些彎彎繞繞的心理學文字,變得異常可愛起來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父母與孩子的不同互動方式,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依戀模式。

這是自己最開始學習心理學就知道的。嬰兒從出生開始就在一點一滴跟父母形成了依戀關係。

如果孩子和父母經常有親密的聯結,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能夠積極回應,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理解和保護,那麼他們之間形成的依戀關係是一種安全的依戀。

孩子在這種親子關係中,會對生活充滿信心,因為他覺得“如果我能夠與外界很好地溝通,我就可以找到辦法解決問題”。

這種依戀關係是安全的,能夠為孩子接觸世界打下基礎,是孩子學會認識自己和他人的基礎,還會對孩子的交際能力、抗壓力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產生重要的影響。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