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飛詫異,你結婚跟我有什麼關係?

孟憲祥但笑不語。

有些人啊!不見到她落實了終生幸福,終究還是會記掛的。

而且,蘭芝其實也還沒有準備好吧。

雖然,她現在已經承認了自己的身份。

在兩個男人各自陷入沉思之中時,楚麗華讀到了一段話讓她深感脊背發涼。

據說,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40多歲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大學老師。他沒有抑鬱症,也沒有一點精神紊亂的表現。

但是他的母親生病了,危在旦夕,他的同事也被診斷出患了重病,而他卻對這些沒有任何感覺,他也不知道怎麼跟孩子交流。

他是如此深愛女兒,但卻非常擔心自己是否能夠給女兒帶來幸福。他很苦惱,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當心理治療師在問及他的童年時,發現對於父母的回憶很少,他能想起來的只是他們非常“有知識”;但從來不關心他的想法和感受,他們只關注工作上的成就和“行事的對與錯”。

當他的父親在他十幾歲時去世時,他的母親甚至沒有和他談論過這件事。

問題終於有了答案,正是因為他在童年時嚴重缺乏情感交流,父母和他的情感疏遠使他失去了情緒處理能力,而正是對情緒的正確處理才能讓正常的親子關係建立。

這位父親童年的經歷,導致他與子女沒能形成良性的互動。

楚麗華脊背發涼的原因是,自己雖然從各種各樣的書中“學會”了不少育兒的經驗。

但是,楚麗華能做到的就是陪伴和一些簡單的互動以及回應。

她這樣做真的就可以嗎?

或許,是因為自身沒有感受過太多的父母親情之愛,所以面對自己的孩子,其實她不去青雲飛這個現在身份尷尬的父親來得順其自然。

孩子情商似乎是在很小的時候養成的吧?

是和父母時漸漸養成的吧?

自己雖然做到了互動,但是,這互動,給孩子們傳遞了有關情商養成方面的資訊嗎?

人際關係直接影響了大腦的發育,因此,正是我們的經歷,尤其是童年經歷,塑造了我們的大腦,決定了我們的思維,並且影響著我們養育孩子的方式。

比如剛才我們說的那位父親的例子,童年的經歷影響著他跟子女的關係。一想到類似的經歷也可能發生在自己和孩子身上,楚麗華就不寒而慄。

比如是不是孩子的某一種行為總是會惹怒你?是不是你看到他大呼小叫地穿過門廳,把剛剛擦完的地板弄髒了,你就會覺得不可忍受?

或者當他臨睡前非要纏著你再多講一個故事的時候,你就會氣得想要打人?而你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老是控制不住自己。

雖然是忍住了。可是,總感覺這分明就是小時候被接回家以後自己和父母相處的盜版,因為,自己忍住了“咆哮”,而當時自己的父母,則是除了咆哮,還有棍棒加身,體罰伺候……

心理學家認為,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經歷,解決早年未處理的精神創傷,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創造溫馨的親子關係,這就是所謂由內而外的教養方式。

一件件事情就這樣迫不及待等解決,楚麗華翻書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同時,也不在侷限於自己買來的紙質書了。

網路上的電子書,各種平臺,一年的會員費就是兩三本書的價格,似乎很值得。

既然從和青雲飛那邊的親密關係以及和父母的親情關係都暫時無法下手

那就還是從親子關係下手吧。

正好或許能契合了“內在小孩”和“內在大人”。

翻了許久,一本美國暢銷十幾年的育兒書……

倒不是崇洋媚外,很多關於這些方面的知識,西方國家確實研究時間長了。比較透徹。

每個父母以往的經歷會影響她教育孩子的方式。

就像剛才看到的那位父親的例子,童年時期父母的冷淡造成了他成年後對感情的麻木。

就像自己的母親和外婆,延伸到了自己母親和自己。

這可能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但生活中典型的例子還有很多,因為過往的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導致為人父母後,遇到某些情境這些不愉快的經歷就會跳出來,影響情緒和行為,進而反覆影響親子關係。

比如開篇講了瑪麗的例子。

每次瑪麗帶孩子去買鞋,最後都會鬧得很不愉快,因為她嘴上總是鼓勵孩子挑自己喜歡的鞋;

但是當孩子們真的選中一雙鞋的時候,她就開始挑剔這雙鞋不是顏色不好就是款式不好,然後把這雙鞋貶得一文不值。

孩子們本來挺興奮的,想要新鞋,但是經過幾番打擊之後,他們開始妥協了,“媽媽你隨便吧,挑哪雙都可以”。

於是瑪麗拿起兩雙鞋,反覆比較斟酌了很久,最終選定了一雙,才離開了鞋店。

但是,孩子們已經精疲力竭了,完全沒有了穿新鞋的高興勁。

瑪麗故意這麼做嗎?並不是。但是她好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樣,每次都這樣,在回家之後,還得給孩子們道歉。

但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老是重複著連自己都討厭的行為?

重複自己討厭的行為……

楚麗華想起自己總是明明知道便宜沒好貨但是,總是莫名其妙屯了好多看上去便宜實際上沒什麼大用,甚至可能根本用不上的東西。

因為這個,青雲飛也沒少奚落自己。

太像了,楚麗華現在看書,一邊看,一邊套上自己的人生,估計只有這樣,才能一點點改變自己“從前”。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不然,看過了,記住了,但是,和自己卻關系不大。

書中給出了解釋,這種行為,跟瑪麗小時候的挫敗經歷有關。

他們家兄弟姐妹8個,她媽媽每次帶他們出去買鞋的時候,都要趕著大減價去,商場都是人,她總是在慌亂中倉促地挑選鞋子,新款太貴媽媽捨不得買,所以瑪麗總是買不到最理想的。

她媽媽花錢也很不情願,還總是很愛生氣,所以瑪麗一想到買鞋就很痛苦。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