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裡瓦斯果然是個作家的水平,視角是他們這群人暫時無法企及的高度。

——“所以,李白後來就一直歸隱山林,修仙寫詩來關懷人間疾苦了嗎?”

最終,楚麗華還是按耐不住,打斷了這個氛圍。

——“哈哈,那當然不是了這樣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李白了。

他修道的神仙日子沒有持續太久,李白五十五歲那年,安祿山起兵攻入長安,唐明皇和太子分頭逃跑,一個去了四川,一個去了靈武,把長安城拱手讓給了胡人。

這時,對世界失望的李白,又燃起了使命感。

國家危難,沒有人能置身事外。雖然李白認為他追求的東西不在政壇,但他還是寫了很多詩歌表達對皇帝的不滿:

我們上學的時候都背過的那首《蜀道難》就寫在這段時間。

他問‘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翻譯過來就是,你大老遠地跑到四川來幹什麼呢?

他說,‘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別留在成都享樂了,想想長安吧!這幾乎是憤怒地狂喊了。

浪漫的神仙因為戰亂徹底嚴肅了起來,悲憤了起來。在人間被荼毒的時候,他才發現,雖然這個世界空無而沒有意義,但他依然愛這個世界。

只要有興風作浪的人,世界上就有他李白應該站的位置。

他還寫過,‘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他想收復中原,想去殺了安祿山,想為百姓做點事情。

他接受了唐明皇第十六個兒子永王李璘的邀請,加入了他的麾下,開始了他的第二段從政生涯。

你們看,這時的李白並不要求地位和身段,也不再擺世外高人的架子了。作為一個快六十歲的老人,他這次從政和上次完全不同。上次去長安更多是為了自己個人成就,而這次,他完全是為人民勇敢地站出來的。

你們可能會問,他為什麼要加入永王的陣營,而不直接像杜甫那樣去投奔太子呢?這是因為,李白主張迅速反擊,把胡人趕走,好趕緊解救淪陷在長安的人民。

而太子,也就是唐肅宗卻一直在靈武一帶龜縮不動,保存實力。李白心裡根本沒有什麼所謂君權神授,每飯不忘君的儒家思想。

他很實際,誰能做事情,他就幫誰。他不覺得皇帝有什麼了不起,被皇帝看重又有什麼了不起。

他只覺得唐明皇和唐肅宗非常不負責任,直接把江山和百姓拋棄給了胡人,只有永王想救百姓。

後續的發展,其實我們都知道,很多電視劇裡也都有這樣的情節;唐肅宗怕永王做大,下詔命令他放棄東南,迅速回四川去侍奉唐明皇。

永王不想放棄本來大有希望的陣地,沒有聽命。在皇室的判斷裡,這就是謀反啊。

唐王朝對外打不過,對內卻不含糊,三家節度使包圍,不到兩個月,永王就被消滅了。李白也被抓了起來。

已到晚年的李白,為了人民再一次參與政治,但最終,他還是窩窩囊囊地失敗了。

自此,他自己認為,他的人生兩個追求都徹底破滅了。

但換個角度來看的話,這種承認,其實也是一種解脫。

他跳出了兩種追求的束縛,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但,李白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永王被定性為造反,李白當然也就成了從犯。

他先被關押,再被營救,最後流放去了夜郎。杜甫得不到李白的訊息非常著急,曾經寫過很多詩思念他。

比如‘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從這些詩句裡,你應該能感覺到杜甫的真情,也應該能想到,李白這段日子,過得真的很苦。

戲劇性的是,走到三峽的時候,李白被赦免了。所以有了‘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以後,他又活了三年。

這三年裡,李白不再對政治抱有任何幻想;同時,他也不再願意修道了。

他說,‘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兩個矛盾人生的追求,在人生末路同時宣告失敗。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他最後怎麼死的呢?有人說他病死了,有人說他去水裡撈月亮淹死了,也有人說他就沒死。

但無論如何,在我們掌握到的歷史裡,李白的一生只到這裡為止。這年,他六十二歲。”

聽入了迷的眾人,感覺到驟然滑落的帷幕,都同時抬起頭,期盼地“看著”堯裡瓦斯,意義很明顯,還有嗎?這就沒了,還沒過癮呢!

堯裡瓦斯深深地來了個深呼吸以後,才總結說,“還是那句話,我們講故事,聽故事,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節。更是為了其中能引發共鳴,發人深思的境遇。

用世俗的眼光來看,李白的一生實在是不太成功。他追求了半天,最後什麼都沒得到,死的也窩囊。

但是,站在歷史的維度上來看,李白是成功的。他的人生經歷了出仕和歸隱之間完美的迴環。

跟宋代詞人晏殊那樣的太平宰相相比,有他們永遠無法企及的深度和廣度。

他能站在兩極人生的高點上,他感受到的痛苦也超過常人。詩就是他的出口,是他的自我超越。

李白把自己理想的人格,變成了自我畫像,然後用詩不斷描畫這個形象,在歷史上留下了像神仙一樣灑脫自在的形象。

詩的價值從來就不是紀實文學所要求的真實還原,而是讓詩人與讀者在一個能輝映現實的幻境裡,尋找到一個高於自己的自己。

我們說他是詩仙,其實並不是那種瀟灑高歌,看開一切的狀態。某種意義上說,仙就要是經歷常人不能想象的痛苦,最終超越這些痛苦。

同樣是樹,黃山迎客松為什麼那麼出名,就是因為它的生長環境如此與眾不同。但是,它克服了極度惡劣的生長環境。

我們和世界上的人同屬於一個種系,如果我們的自身條件和所有普通正常人一樣,那也就會註定平凡庸碌一生,最後淹沒在歷史的洪流裡,翻不起一點浪花。”

最後這段話,深深擊打著在場的所有人。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