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剛學的,楚麗華一邊回憶一邊說;有記不住的,再趕緊低頭看一眼手機。

教是最好的學習,雖然,青雲飛不一定是要自己教他這些。

但是,就這樣和他複述一遍,也有利於自己的記憶和消化。把這些知識變成自己腦海裡隨時可以提取出來的學識。

好在,青雲飛只要聽到他自己不懂的東西,一般都不會插話;只有在有疑問的時候才會出聲,這樣最利於楚麗華的記憶。

——“這麼個和你說吧,舉個簡單的例子。

有一位大學生,畢業後沒找到工作,到一個偏僻山區的伐木場做工人。

他發憤圖強,每年都考研究生,可每年考的學校都不一樣。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吉林大學,每一年都在變化。

他似乎學得非常刻苦,但學習成績不升反跌,關鍵的科目英語一年比一年分數低。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其實對考研一點信心都沒有,他只是借考研這件事情讓自己和身邊人知道,他還有著上進心和遠大理想。

但他不是清晰地分析形勢,按照實力報考學校。

而是每年都不切實際地報考名校、名專業,並且在複習時也毫無方法;他甚至都不去查他所報專業今年的參考書是什麼。

這,就是典型的D認知,因為內心缺什麼,就去要什麼,而且會根據自己的想象來行動,而不是根據現實來行動。因為需要自信,所以他就對別人和自己說,他一定能行。”

——“你以前不就是這樣的人嗎?”

——“確實我以前就和這個差不多,漫無目的地忙碌,奔走,以為自己是在努力拼搏。其實,完全是在混日子,得過且過,還裝出一副努力的樣子來。

我剛去北京的時候,雄心壯志。可是後來,頹廢墮落,隨波逐流。慢慢地丟失了自我。

等我幡然醒悟的時候,我才又趕緊撿起書本,好好學習。

你知道嗎?我之所以會離開文山上北京,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時我在店裡看店,無聊的時候就看書。

看得熱血沸騰,總想去外面的大世界闖一闖。所以,才會在正好有藉口的情況下離開。”

——“可是,這又和你現在學的什麼心理學有什麼關係呢?”

青雲飛把沉浸在回憶裡的楚麗華拉回現實。

——“有關係,太有關係了。如果,我一直這麼進取,現在的我,就不會是現在的我了。”

楚麗華後悔萬分,明明是去北京追夢的,結果,從林華明的離開,到吳銘,到……一點點,不知不覺,偏離原來的軌跡越來越遠。

人啊!果然應該在該拼搏奮鬥的時候努力,一眨眼,五年的北京生活結束了。

除了青雲飛,什麼都沒有留下,該弄得自己身心疲憊。

——“你說什麼?繞口令一樣。”

——“我剛才給你解釋了什麼是D認知,現在,我再和你說說B認知,你就會明白的。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的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衣》中的小男孩,看到了皇帝沒穿衣服,這是最經典的B認知。

有B認知的人不會因為任何原因改變自己對事物的原初認識。所以,可以說B認知是自主人格的基石。”

——“這麼說,我們都在成長的過程中丟掉了最真實的部分。通常這被人們稱為成熟了。你剛才不是說有十四種嗎?這才說了一種你接著說吧。”

青雲飛若有所思,好像有些理解了。

——“看來,學習新東西你也是很樂意的,就是不願意自己看書。這樣也挺好,我學了。再講給你聽,你若聽懂了就證明我理解透徹了。”

楚麗華覺得能拯救她的,果然是青雲飛。不過,是自己先要學習,接著才是有這樣一個學生正好。

見青雲飛點頭,楚麗華就低頭看了一眼手機,找到剛才說到的地方;然後,簡單回憶一下,繼續講下去。

——“第二呢,就是寬容但又嫉惡如仇。

具備這種人格特徵的人能看到事物的兩面性:

一方面,他們深切地理解人性的脆弱,具備高度的寬容;另一方面,他們對人性中的惡又有高度敏感和牴觸。

例如王小波,他的作品對惡和人性弱點描繪得入木三分,嘲諷起來彷彿不留餘地。但同時,他的作品中又有著無限的寬容。

至於第三,就是對自己的體驗全然敞開。

具備這種人格特徵的人,對自己的內心體驗欣然接受,自然地表達情緒和思想。他們坦率、自然,又不落入俗套,而且按照本心去行動。

第四種,是以問題為中心,不以自我為中心。

具備這種人格特徵的人,他們為工作而工作,而那些非自我實現者,是為生活而工作。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以問題為中心的人在做事情時,非常投入、忘我,為事業自身所吸引,而不是相反,把事業的副產品,例如錢權名利等當作主要目標。

非自我實現者則正好相反,他們也許工作會很賣命,但追求的不是事業自身,而是為了副產品,比如控制別人、贏取社會經濟地位,甚至變態地要求其他人服從自己。

在工作中,自主者總是新意不斷,創新彷彿總是信手拈來,這也是因為他們有B認知,而不是D認知。

第五種,是超然獨立的性格。

具體就是指具有獨處與獨立的強烈需要,自己做判斷,不依賴別人。

第六,不迷信權威和文化。

也就說指權威和文化對他們沒有壓力,不隨大流,不受制於文化環境、權威而被動選擇。

第七,有清新雋永的鑑賞力。

具備這種人格特徵的人像是沒有“審美疲勞”,能以敬畏、驚奇和愉悅的心情體驗並鑑賞一生中所遇到的各種事情,並頻頻產生“高峰體驗”。

高峰體驗,這是馬斯洛在他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創造的一個名詞,是人類最高的需求。

人類在超越自我實現後的超然經驗,強調的是心理上主觀的感覺。

高峰體驗是指人們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基本需要獲得滿足後,達到自我實現時所感受到的短暫的、豁達的、極樂的體驗。”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