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楚麗華這邊走神太久,廖慧矯那邊發過來了一句問候把楚麗華的思緒拉了回來。

——“麗華,要是整理不過來,就明天再給我發。這事兒也不著急。孩子已經睡了,時候也不早了。”

——”嬌姐,不好意思。我剛才是想起自己小時候了,沒想到走神了。北漂的人,哪有那麼早睡的。

應對這種黏人孩子的正確方法是,小女孩一再喊媽媽時,媽媽可以只回應,但不要妥協。

女兒第一次叫媽媽時,她可以回答:“好的,媽媽聽見了,不過我很忙,你先自己玩一會兒吧!”

女兒再叫媽媽時,她可以不做任何回應。小女孩可能會尖叫,而媽媽要保持情緒平穩,該幹什麼幹什麼,不用理她。

當女兒實在忍不住,走到廚房媽媽身邊央求時,媽媽仍然不要妥協,但可以和藹地和她設定散步的時間:“再過20分鐘,媽媽就陪你散步”,讓女兒開始適應“一個人等待”的狀態。

在讓孩子獨自等待的時候,可以建議她找些有意思的東西自己玩。比如撿樹葉、扔石頭,只要孩子能自己玩下去,媽媽就不用管她。

目的就是讓孩子知道,自己一個人玩也是很有意思的。直到20分鐘後,媽媽忙完,就可以陪孩子散步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也是,自己那個時候的孩子,那裡會有這些心思,能夠得到父母的一句關心,便倍感欣慰了。哪敢要求這麼多啊!

果然,時代不同了。楚麗華感慨一句,繼續埋頭整理。

——“我們需要給孩子關注,但我們也需要知道適當關注和過度關注的差別。

如果發現孩子沒有什麼正當理由,卻讓我們不停地為他們忙碌,就可以確定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的過度關注。

這時我們要告訴自己,我們的回應應該達到這樣一個目的:那就是讓孩子明白,他自己是有能力的,不到萬不得已,他不需要別人幫助。

渴望過度關注的孩子,是不自信孩子中最無力的一種型別。而“頂撞父母”的孩子,算是在尋找歸屬感時,直接向父母“發力”的型別了。“

不過很快,楚麗華就發現,自己小時候選擇得到關注的方式,可不就是“壞孩子”的典型表現了——頂撞父母。

——“這種情況的應對方法是,大人要先從衝突局面中退出來,等氣氛平靜後,明確表達對孩子的理解,然後讓孩子享有適當的權利,和他商量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

舉一個例子。一個讀初一的女孩每天放學都帶著髒飯盒回家,她的解釋是“忘記洗了”。媽媽很生氣,提醒過幾次之後,母女的爭吵終於爆發。

女兒除了嚷嚷“我就是不愛洗飯盒”之外,什麼也不說。為了避免衝突激化,媽媽轉身離開。

晚上,媽媽耐心地詢問女兒不洗飯盒的原因。女兒才對媽媽說,她的飯盒又老又舊,全班同學屬她的飯盒最“土氣”,感覺特沒面子。

之前,跟媽媽要過新飯盒,媽媽沒同意,所以才開始不洗飯盒。

女孩的行為也是在尋求歸屬感,而這種歸屬感不是指向家庭,而是指向學校和同學。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和同學不一樣,或者比別人都差,那她的歸屬感就受到了破壞。

女兒跟媽媽頂撞、對著幹,其實是在保護她在同學群體裡的歸屬感。”

楚麗華想起自己每次轉學遭到同學們排擠的時候,確實如此。可是,那個時候,除了捱打,就是捱罵了。

想到這裡,楚麗華內心深處像被什麼拉扯一樣生疼。

找到症結所在,就自己分飾兩個角色,把小時候的心結慢慢開啟,從而從根本上去治癒自己。

原來,當時記筆記的時候,根本沒有把自己代入,只是想著以後用的上,就記錄下來了。

如果,那個時候自己是邊聽講,邊把自己代入去理解了。也許,現在早就……

學以致用,學以致用。

雖然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可是,記錄下來如果束之高閣,不做再次深入回顧,理解,那麼,就永遠無法消化其中精髓,僅僅是知道罷了。

怪不得網上會有這麼一句話流傳甚廣——聽過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沒有融會貫通的道理,聽過再多又有何用。

就像是通訊錄裡的聯系人,哪怕加滿了5000人,卻只是加上就躺在通訊錄裡,沒有了再次深入的交往。

單憑朋友圈裡的點贊互動,真正需要人脈的時候。他們就不過是你聽過的一個名字,僅此而已。就好像,哪怕機緣巧合下你加了馬雲,也不見得有什麼用。

——“遇到孩子的頂撞行為,父母需要詢問和觀察,放低身段,觀察孩子是不是有什麼願望沒有滿足。

如果孩子不願意說出真實想法,大人可以用一般疑問句的形式詢問。

比如:你是不是想要什麼東西?你是不是想做什麼事情?根據具體的情況,說出能猜想到的具體的東西或者事情。

如果感覺孩子對父母的態度不滿意,可以這樣問:你是不是對媽媽的上次批評不滿意?你是不是感覺委屈?你是不是因為我的嚴厲而討厭我?等等。

當孩子被這樣詢問時,他們可能用搖頭或者點頭來回答。只要孩子用點頭回答,那就有了進一步溝通的臺階。

順著這個思路走下去,孩子也就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說出真實的想法。

無論孩子的想法對不對,這畢竟是孩子內心的癥結,我們雖然不一定滿足他,但要接受孩子“有需求”這個現實。

父母要明確表示理解孩子堅持意見的理由,並且告訴他:“你有權利堅持自己的意見”。

當孩子看到自己的訴求被理解,自己的權利被尊重,他就不再覺得自己被強迫,他們的狀態也就由堅硬變得柔軟,覺得沒有必要跟父母對著幹了。

最後,父母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提出一個能讓大家都接受的方案。

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尊重,他在琢磨解決方案時,也就不那麼強硬,也一定會考慮父母的要求,爭執也就有了大家都接受的解決辦法。”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