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在思考一個問題,國子監這件事看似平靜了,但其實已經激化了新學與傳統儒學的矛盾,引起了絕大多數人的不滿。

那些儒生都不是好惹的,現在農政還在推行,不能激起大規模學術鬥爭,不然朝廷多線處理問題,會亂套。

尤其是這個關鍵時間點,北京大學的情緒一定要安撫好,農學院培養出來的人才,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是要發光發熱的。

那接下來怎麼辦呢?

很簡單!

崇禎早就留了後手了。

當天,天啟七年彈劾施鳳來等人的山陰監生胡煥猷被釋放。

訊息一傳出,許多人都震驚了。

那些原本在這一次矛盾中已經激起一些憤怒的讀書人,聽到這個訊息後,一時間竟然有人開始歌頌皇帝陛下聖明燭照起來。

不過一個小小的監生,還不足以在局勢平衡下來,最多緩和了一些激烈的情緒而已。

國子監案,必然也會在江南一帶引起很大的反應,接下來許多人可能都會故意刁難北京大學和科學院。

讀書人之間的戰爭是比較麻煩的,這件事不得不小心處理。

這將是一場意識形態的戰爭。

為什麼這麼說?

張凡崇尚的是什麼意識形態?

實事求是,實踐出真理,科教興國的意識形態。

先如今大明朝的主要輿論中心在哪裡?

北京?

不,在江南!

江南最多的是什麼?

東林人士。

東林學院對那裡的學術影響,在這幾十年,達到了空前。

不僅僅如此,連北邊也被影響到了。

例如孫承宗、韓爌,一個是北直隸保定人,一個是山西人。

但在歷史上,孫承宗和韓爌都被列入東林黨。

當然,孫鬍子算半個,韓爌是地地道道的東林大佬。

不過,古代所謂的黨,其實不是後世的黨,沒有明確的綱領,也沒有明確的定義。

東林黨都是政敵定義的,邊界是非常模糊的。

例如孫鬍子,他只是在歷史上跟幾個東林大佬走的比較近,就被定義為了東林黨。

盧象升和孫傳庭在歷史上也一樣,和幾個東林大佬走得近,也被扣上了東林黨的帽子。

這些是扯不清的。

但是有一點是非常清楚的。

什麼呢?

東林書院,江南輿論影響最大的一個書院。

他是天下讀書人的聖地,許多年輕學生都會去那裡聽課。

東林書院最開始都是那些被貶回家的官員自己建立的,他們覺得朝廷裡有奸臣,覺得要拯救大明朝,必須梳理崇高的道德標準。

好了,這就是他們的意識形態。

這個意識形態,與皇帝的意識形態看似無關,但其實產生了強烈的衝突。

為什麼這麼說呢?

道德這種東西,是無法標準化的,而且事物的積極發展,與道德之間是沒有必然聯系的。

並且,道德是一種理想化的人格,不是誰都能達到高水平的道德標準的,大多數人只是普通人而已。

那麼問題來了,道德本身是一件好事。

但融入到儒學之中,形成一種自我感動的虛幻,被江南讀書人所接受,必然就形成了圈子。

有了圈子,就有了共同利益,於是就有了更多的人加入,就有了更加龐大的利益。

因為本身這個圈子沒有監察系統,自然就有更多的人混入進來,打著道德的旗號,藉助圈子的力量,賺取自己的利益。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你說這樣的圈子,能拯救國家麼?

當然不能!

連最基本的綱領都沒有,道德當然就成了華麗的外衣,而裡面流著腐爛的膿血。

在崇禎的戰略中,農政是第一要解決的,所以現在能不與天下讀書人產生衝突,就儘量先把局面穩住。

等以後時機成熟了,一刀子下去!

下午,剛剛在乾清宮研究完軍政體系細節的崇禎,就讓內閣中書舍人擬定了一份聖旨。

關於什麼的聖旨?

關於給東林七君子平反的聖旨。

這個訊息一出,京城不少官員都被震驚到了。

無數人在猜想皇帝的這個行為背後到底有什麼用意。

連韓爌、錢龍錫他們都完全猜不透皇帝的心思了。

更別說楊所修、曹思誠等人。

皇帝重用魏忠賢,開新學,懲罰國子監祭酒,怎麼看都與傳統儒學大相違背。

而東林七君子是東林學派的七位影響深遠的大佬,在天啟年間,他們慷慨就義,引起了天下讀書人的強烈尊敬。

皇帝又給東林七君子平反了!

這個訊號確實讓不少人感到振奮。

可這對於皇帝來說,無非是政治作秀而已,無非就是要先給傳統儒士們一顆糖吃而已。

這種欺騙性的手段,好不好用?

告訴你,非常好用!

全天下的讀書人,對東林七君子被迫害一事,一直耿耿於懷,尤其是江南本土的讀書人,天天咒罵魏忠賢。

沒事就罵魏公公,一天三遍罵,三天九遍噴,晚上說不定還加個餐!

如果魏公公站在他們面前,那肯定是要用唾沫星子把魏公公淹死的。

所以啊,崇禎這個聖旨一出,必然是全天下的讀書人開始歌頌皇帝陛下聖明。

這算是給國子監案來一個緩衝,也是給江南那群人來一個煙霧彈,極具欺騙性的煙霧彈。

當天晚上,邸報就發出去了。

聽到這個訊息,黃宗羲當時在北京大學泣不成聲。

因為七君子之一的黃尊素是他爹。

這件事立刻像一陣風暴一樣,開始席捲大明朝。

這無疑給崇禎在大明讀書人心中賺足了聲望。

用崇禎自己的話說:動刀子之前,要麻痺敵人。

第二日,崇禎接見了朝鮮使者。

朝鮮使者已經在北京城待了兩天了,最近的所見所聞,他心裡也略知一二。

說到朝鮮,就又必須回到遼東的局勢上,因為朝鮮的關係與遼東是不可割裂的。

也必須說到朝鮮與大明朝的關係上,朝鮮對明朝是非常尊敬的,就像當年日本尊敬唐宋一樣,甚至有一種神聖感。

尤其是萬曆年間,明朝幫朝鮮將豐臣秀吉給摁在海上爆錘了一頓之後。

可這一切,都在天啟七年正月的丁卯胡亂之後,被打破了。

什麼是丁卯胡亂?

就是皇太極剛登位時,發動的對朝鮮的戰爭。

對於崇禎來說,朝鮮重不重要?

當然重要,袁可立現在在登萊建立水師,打算攻佔遼東半島,以及重建東江鎮,與袁崇煥形成對建奴的三面攻勢。

而東江鎮是與朝鮮接壤的。

如果要復興東江鎮,與朝鮮通商是最快的手段。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