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府屬於北直隸,離京師也不算遠。

去年六月崇禎從陝西回京師路過真定府,還因為真定府的知府私下逼迫老百姓加糧食而砍了兩個人的腦袋。

這沒想到今年年初,又跑了一趟真定府。

崇禎來的倒是快,領著一千人的隊伍在華北風馳電掣。

為了引起人的主意。這一千人穿的都比較普通,連皇帝都把鎧甲給脫了。

京師的官員們想通知下去已經慢了半拍。

也沒有人知道皇帝到底要去哪裡,一時間整個北直隸的訊息亂竄,簡直就是雞犬不寧。

地方官深怕皇帝出現在自己的地盤了,更怕遇到了些啥。

崇禎二年二月十七日,崇禎進入了保定府地界,越過白溝河,進入了容城地界。

容城地處北直隸腹地,這裡裡固安縣也不過才幾十裡路而已。

廣袤的華北平原還在冬末的寒意中沉睡,地面並沒有看到新芽。

但是老百姓們已經開始在做準備,最多還有一個月,就可以開始春種。

現在南方有些地方已經開始耕種。

崇禎沒有進入縣城,更不會去保定城。

他去了哪裡?

在寬闊的田野上自由的奔跑。

路過了不少村落,老百姓都在村口曬太陽,有的在閒聊。

村頭還有被推倒的牆,上面隱約還可以看到幾個字,那些都是新政的標語,現在躺在那裡無人問津。

為了不驚嚇到老百姓,崇禎帶著二十幾個人到了牛家村的村口。

他打斷了前面幾個人的閒聊,對一個老漢道:“這位老丈,請問大明日報報社怎麼走?”

那老漢微微一怔,觀這少年郎氣質不凡,一看就知道是有錢人家的公子,客客氣氣道:“這位小官人,咱沒有聽說過什麼大明日報報社,不能幫到您。”

崇禎心頭一沉,果然啊,保定府的地界沒有大明日報的影子,保定府和順天相接,容城裡固安縣也就幾十裡路。

但這裡的人卻連聽都沒有聽說。

更別說還在西邊的真定府了,也更別說其他省。

大明日報也推了一個多月了,順天府都沒能出去。

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各地的官員都不願意推行大明日報。

崇禎又問道:“朝廷不是有旨意,每一個村都設立一個大明日報報社點嗎?”

“從沒聽說過,倒是前幾天有人在前面的牆上寫了一些字,但後來被人推倒了,也不知道是什麼。”

“對,什麼大明日報,咱從沒聽說過,那是什麼?”另一邊一個年輕小夥子接過話,“和咱們有關係嗎?”

崇禎又是面色和氣道:“這位小哥,今年的稅政已經廢除人頭稅,按照田產來交,你們知道嗎?”

這下本來坐在地上的一些人立刻站起來,圍過來,那個老漢道:“小官人,你話不要亂說哦,這官府的稅什麼時候這麼收過了,咱們怎麼不知道?”

新政頒佈也有半個多月了,保定府地界的老百姓居然還不知道?

這真是**蛋了。

崇禎手背上已經鼓起青筋,握住馬韁繩的手都加大了力氣,但面色依然和藹:“朝廷這個月剛頒佈的訊息,村頭的邸報沒有寫嗎?”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即便沒有大明日報,邸報總該有吧?

邸報就是古代貼在牆上的公文,一般都是朝廷下發到各地的文書,各地官府都要通知下去。

古代的中央朝廷釋出政令都是透過邸報。

“咱們村裡沒有邸報。”

“沒有邸報?”

“那朝廷的政令,你們是怎麼知道的?”

“都是村頭的秀才跟咱們說的,他是文化人,他說啥就是啥。”

臥槽!

這特麼還了得,這大明的基層完全是被一群鄉紳緊緊握在手裡的。

這是要逼朕玩全國鬥地主那一套麼?

看來這大明日報的建設,任重道遠啊!

不用想了,秀才丫的肯定和地主是有關聯的,甚至很多地方的秀才就出自地主家。

這叫什麼?

這叫掌握了生產資料和攔截了資訊。

這就相當於把當地的村民們掌握在手裡玩的。

容城的鄉下是這樣,其他地方呢?

肯定一個鳥樣。

要知道,中國古代的城市化率連10%都不到,也就是說90%以上的人口在農村裡。

相當於90%以上的人被地主、鄉紳當地的讀書人掌握在手裡玩的。

難怪古代的皇帝代表的是大地主、鄉紳,官員是皇帝治理國家的手臂,地主、鄉紳就是基礎。

古代的皇帝一定是要站在地主和鄉紳這一邊的,代表他們的利益。

而讀書人大部分都是出自地主鄉紳家庭,官員又何曾不是?

就說歷史上的李自成,妥妥的農民出身,殺入北直隸後,攻破北京城。

一開始地主們都投降願意跟著闖王幹,可沒想到轉眼闖王開始血洗地主。

又一轉眼,地主鄉紳們立刻把闖王給賣了,這是闖王迅速崩塌的根源,沒有根基。

可想而知,崇禎現在面臨的是一個什麼局面?

好在一大批惠澤田已經落地下去,不少農民已經翻身做主,有了自己的田地。

而崇禎現在有銀子有軍隊。

崇禎又道:“哪位秀才,能否引我見一見?”

說著,崇禎從懷裡掏出了一兩銀子,給了那個年輕小夥子,其他人眼睛都看直了。

小夥子樂開花,連忙道:“我知道他在哪裡,他在家裡讀書。”

“那就勞煩這位小哥待我去一趟了。”

崇禎領著二十幾個人進了村,在前面一處結冰的河流旁,有一座宅子,宅子不大不小,在牛家村裝修得算是豪宅了。

“這位小官人,就是這裡,這位秀才行鍾,大家都叫他鍾秀才。”

“好,謝謝你。”

“你們是什麼人?”

門口有個大漢走出來問道。

如果不是看崇禎帶的人多,語氣應該會很惡劣。

“我們是順天府來的,來拜見鍾秀才。”

“你等等,我現在去跟鍾秀才說。”

說完,他就進了屋子。

別以為秀才很窮。

明朝的秀才是有有待的,不用交稅,可以用僕人,沒有徭役,他們都是經過童試(科舉的初級考試)的人。

一般到舉人那個位置,不少鄉紳地主都會巴結,舉人熬資歷後是可以做官的。

不過秀才呢?因為沒有舉人品級高,肯定是還要參加了鄉試,透過才能成為舉人。

但因為他們識字,有一定的知識,而且未來有可能靠中舉人,甚至進士,所以在鄉村裡,地主鄉紳是原因和他們結交的。

這鐘秀才似乎就是個有點小錢的主。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