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紙牌屋》並不是一部純粹的電視劇,又或者說,促使它誕生的根本,其實和電視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好萊塢傳統媒體與矽谷科技公司和華爾街銀行家們的一次碰撞。

前文說過,好萊塢和華爾街其實沆瀣一氣,將影視劇包裝成金融產品,透過娛樂性質的公募基金把製片成本轉移到韭菜的頭上,這種做法,不但能使好萊塢傳統媒體實現利益最大化,還能儘可能的削減製片失敗的風險,除此之外,華爾街的銀行家也能透過管理費的方式賺的盆滿缽滿,屬於合作共贏,但是嘛,人總得有點念想對吧?

當華爾街發現,好萊塢的這種模式簡直就是無本買賣,迪士尼連年賬面虧損但卻真實盈利的運營方式連IRS都奈何不得,明明掙錢了但卻不用交稅,重點是這和其他公司改屬地躲稅務不同,迪士尼這些娛樂公司是大張旗鼓的在美國本土上避稅,如此一來嘛,這種牛嗶的稅務操作就成為了各大金融集團的心頭好,所有人都想橫插一腳,透過這種方式轉嫁成本。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於是乎,收購,便順勢進行。

但可惜,早已嚐到甜頭的傳媒巨頭們根本就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利益。

尤其是在瞧見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的市值高達一千五百億,迪士尼的市值飆升至八百億,派拉蒙的老父親維亞康姆橫掃百分之二十五的媒體份額,維旺迪最終還是將環球出售給了通用,福克斯背後的金主新聞集團也從澳大利亞搬到了美國後,華爾街金融集團們也知曉,收購一事已無成功可能,於是他們便轉換了思路,以商業基金的方式,成立了娛樂製作公司。

也就是所謂的,自己幹。

從零四年開始,好萊塢便湧現出了無數背靠影視基金而誕生的獨立製片公司,打造出《紙牌屋》的MRC也是在這次浪潮中出現的,但和其他小資本聯合體不同,MRC的爸爸們來頭可就太大了,古根海姆是明面上的管理者? 但除了他以外嘛——

公司股東還有美國電話電報,WPP,以及高盛。

高盛和美國電話電報不需要介紹,而WPP則是全球最大的廣告公司? 像寶潔、葛蘭素史克、大眾、佳能、諾基亞、運通、美林的文案宣傳都是他們承包的? 不僅如此,那個做驢象兩黨宣傳生意的奧美政府關係也是WPP家的。

毫不誇張的說? 只要你有錢? 他們就能把你的產品宣傳到家家戶戶。

如果說這三位已經牛嗶到骨子裡了? 那麼古根海姆其實也不差,對於學建築的人來說,古根海姆那就是現代建築藝術的經典? 但實際上嘛,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他就已經和洛克菲勒、範德比爾特、摩根一道兒? 被列入美國四大鉅富家族了,不僅如此? 有著猶太血統的他們還是全球第二大猶太鉅富家族? 並且? 和位列第一的羅斯柴爾德聯姻了。

很多人說羅斯柴爾德家族早已幻滅? 低估美國發展的他們在歐洲吃了大虧,二戰時被小鬍子迫害,蘇聯在東歐推行社會主義時又沒收了他們的大量資產,這兩點的確不假,但更多的人並不願意說,那個古根海姆資產管理公司,控制著三千億財富的家長,是人家的曾孫。

雞蛋不放一個籃子裡。

這種概念人家豈會不懂?

而當一家公司有古根海姆,美國電話電報,WPP,高盛這四家資產超萬億的集團同時背書時,所有的專案,全都能平推,以至於在成立第一年,它們就召集了布拉德-皮特和凱特-布蘭切特打造了出了金球獎最佳影片《通天塔》。

之後,還製作了休-傑克曼主演的《旅行者》,馬特-達蒙主演的《命運規劃局》、《極樂空間》,馬克-沃爾伯格主演的《泰迪熊1、2》,查理茲-塞隆主演的《西部的一百萬種死法》,埃德加-賴特導演的《極盜車神》,007和美隊共同打造的《利刃出鞘》。

看上去,這成績其實也就一般般,對吧?

但實際上嘛……

這些由不懂創作的資本集團所推出的產物,可不就一般般嘛!

和相對論傳媒、傳奇影業、獅門影業這些金融產物一樣,這些娛樂製作公司的掌控著全特碼的都是跨界型人才,不是從華爾街的某家銀行裡特派的,就是從紐交所裡出來的,不是納斯達克的指數分析師,就是芝加哥交易所的期貨期權高手。

如果說搞金融,那他們都會,而若是讓搞金融的搞娛樂,那不就相當於是四十大盜收購優酷土豆嘛!除了砸錢以外,他們會的,也就是把韭菜的錢變成自己的錢!

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投資對於他們來說,那都是撞大運,而在經歷了零六零七零八這三年的影視行業暴死後,他們便決定戰術撤退,避開這個已經被六大壟斷的行當,轉而投身電視劇產業,而在公司內部開會時,一堆搞金融的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專案好,於是他們便向下屬詢問,這些傢伙平時愛看什麼,在這個時候,一個剛進入MRC的實習生表示,自己在重溫英劇《紙牌屋》,於是乎,從未看過這部劇的金融高管便找到了片源。

就像汪海林所說的買辦一樣,一家電視臺買什麼劇,那和管理層的喜好有著很大區別。

如果都是老男人,那市面上的小花戲就會數不勝數,要是都是老女人,那小鮮肉便會大行其道,而搞金融的喜歡什麼?那當然不是什麼家庭主婦才看的肥皂劇啊!

對於他們來說,《紙牌屋》、《是,大臣》,《是,首相》這種政治驚悚才更有意思!

於是乎,這些覺得《紙牌屋》和自己的口味極其相符的磚家們便一拍腦門,買下了《紙牌屋》的版權,並且將製作任務直接打包丟給了CAA。

整個電視劇的製作,其實和MRC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導演大衛-芬奇,編劇埃裡克-羅斯,主演凱文-史派西,那都是CAA找來的,而在他們搞完劇本後,MRC便動用背後的勢力,聯絡了時代華納,想要將《紙牌屋》賣給HBO,聯絡了維亞康姆,試圖用《紙牌屋》引起e的注意,聯絡了彩虹傳媒,企圖讓其名下的AMC電視臺參與競價,並且還聯絡了奈飛,希望他們能夠買走線上版權。

這其實就是有資本靠山的最大好處啊!

試播集都沒拍呢,大家就先坐下來談錢!

換做獅門、傳奇、相對論,好萊塢巨頭鳥都不鳥你,但當古根海姆,電話電報,WPP和高盛出現時呢?明知道這些人是來搶蛋糕的好萊塢巨頭只能捏著鼻子坐下來談,因為在正式撕破臉皮之前,他們還需要這些有資質的傢伙幫自己做公募基金騙錢。

而在談判的過程中,最搞笑的事情出現了。

當時的時代華納、維亞康姆和彩虹傳媒覺得MRC的《紙牌屋》創意可以,願意按季訂購,但需要MRC先拍試播集,可等奈飛知道這個訊息後,正想從租賃公司轉型成製作公司的他們便立刻表示,自己願意投資製作,並且開出了優厚的條件,比如不用試播便一次性定製兩季,總預算超過一億美金,製作團隊可以保有最終剪輯權等等。

如果站在創作角度來說,時代華納、維亞康姆和彩虹傳媒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但若是站在金融家的角度來說,能讓自己快速盈利的奈飛才更有誠意。

於是乎,MRC便和奈飛簽訂了製作合同,將《紙牌屋》賣給了奈飛。

若是事情到這兒,那這其實就是一個窮小子大翻身的故事。

做租賃起家的奈飛賭對了《紙牌屋》,從而搖身一變,成為了流媒體的巨頭。

可實際上嘛……

《紙牌屋》的故事到這兒根本就沒有結束呢!

因為在奈飛買下《紙牌屋》的版權後,他們根本就沒有製作這部劇的意思,而是立刻召開了股東大會,向背後的投資者資本集團,先鋒集團和黑巖集團表示,奈飛的轉型思路已經有了!他們要從租賃公司變成創作公司!他們要改變好萊塢的固有結構!打破好萊塢巨頭的傳統播放模式!即有線媒體播放!讓網際網路成為使用者未來看劇的首選!

不僅如此,奈飛還拉出了華特-迪士尼的藍海戰略模型,用無數資本想要複製的成功來告訴股東,自己的想法是有現實依據的,除此之外,他們還從迪士尼那兒挖來了迪士尼宣傳部門高管喬納森-費蘭德,讓他擔任奈飛的首席內容官,還從時代華納那兒挖來了國際業務高管凱利-梅里曼,讓他擔任奈飛的首席營銷官。

在華特-迪士尼模式加業內專業人士佐證的情況下,資本集團、先鋒集團和黑巖集團頓時覺得,奈飛是在幹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於是便加大了對奈飛的投資,並且改變了奈飛的性質,將它從對標YouTube和Hulu的影片網站變成了對標HBO和showtime的電視臺,而正是因為奈飛從網站變成了輿論視窗,於是乎,它的股價,便一路飆升。

而在發現這一情況後,MRC背後的資本忽然驚覺,既然在傳統領域無法和好萊塢抗爭,那特碼的他們也能轉為線上啊!反正只要他們涉及製作,那就能用這種方式逃避稅款,於是乎,古根海姆、電話電報、WPP、高盛便相繼買入了奈飛的股票!

當這一情況出現後,奈飛的創始人便開始有規模的減持自己的股份!

擼資本的羊毛!

因為他根本就沒想著能成功!他最想幹的事情就是套現離場!

然而,因為套現勢頭太大,使得嗅到異常的狼王伊坎也聞訊而來。

吃了奈飛百分之十的股份。

當這一情況出現後,奈飛背後的資本全都發現了不對,因為在他們沒有減持的情況下,狼王是如何在公開市場上吸納了奈飛的百分之十的股份的?

而等他們開始清算後,他們才發現,原來奈飛創始人竟然想跑!

於是乎,最為經典的壯士斷腕便出現了。

當卡爾-伊坎為代表的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和美國教師養老基金入場後,發現套現舉動已經暴露的奈飛創始人便果斷宣佈了毒丸計劃,即每當個人投資者持股超過百分之十,機構投資者持股超過百分之二十後,奈飛就會增發股票,並且他會主動購買。

曾經套現的錢,又特碼的送了回去!

這一舉動,也令資本集團、先鋒集團、黑巖集團、古根海姆、電話電報、WPP和高盛沒有立刻清算他,而在撤無可撤的情況下,奈飛創始人便知道,自己玩砸了!

在大出血的情況下,他明白,如果《紙牌屋》失敗,那這些能用錢砸死自己的資本會將他撕的連屍體都不剩,於是乎,想要活下去的他便明白,自己必須得把《紙牌屋》做成,於是便在《紙牌屋》的製作上完全放手,企圖讓這些懂內容的傢伙們拯救自己……

而當CAA得知,奈飛現在命懸一線,想要苟活並且願意拿錢買命後,收了錢的他們就搗騰出了超豪華班底,將《雙峰》的導演詹姆斯-弗雷,《蝙蝠俠》和《歌劇魅影》的導演喬-舒馬赫,《辦公室》和《傲骨賢妻》的導演查爾斯-麥克道格爾,《羅馬》、《太平洋戰爭》的導演卡爾-弗蘭克林,《黑道家族》和《大西洋帝國》的導演艾倫-寇爾特,全都搬了過來。

不僅如此,他們還請來了《總統殺局》的編劇博-威利蒙,《護士當家》、《六尺之下》和《白宮風雲》的編劇裡克-克利夫蘭,《法律與秩序》和《聯邦調查局》的編劇吉娜-吉翁弗裡多一起為《紙牌屋》編寫劇本,緊接著嘛……

便是《紙牌屋》大獲成功,奈飛股價暴漲。

所以說,什麼大資料那都是狗屁!

《紙牌屋》為什麼會成功?

那就是因為奈飛企圖用它向資本證明,網際網路媒體和傳統媒體一樣好用,而在他們編織騙局想要離場時,卡爾-伊坎的出現導致他們必須將夢做成,於是乎……

想要自救的他們便用錢堆出了一個成功!

沒辦法,誰讓他們從這些資本的手中拿了超過三十億的熱錢呢?

如果他們失敗了,那死都算便宜的!

正是因為羅蘭知曉《紙牌屋》的成功只需要拿錢堆砌,所以當老頭向他提起電視劇時,他才會在第一時間內想到這個被各方看好的專案,而等老頭瞭解了他的想法後嘛——

這個對時事政治有所研究的傢伙,笑了起來。

“你覺得翻拍這種政治驚悚片比《劫持》那種科幻劇更容易成功?”

“當然。”

“因為新鮮感?”

“是的,就是新鮮感。”羅蘭承認,並且腦洞大開的說道:“這種劇,說的就是政壇裡的骯髒事,比如說一個總統是如何誕生的?而他又是如何選擇自己的副手的?官職的分配和利益輸送有關?不僅如此,還能透過對黨爭的描繪,將普羅大眾覺得上層人士不可能做出的齷齪也一一展現,當然了,若是覺得還不夠勁爆,我們甚至可以描繪一個黑人總統的登頂道路,在描繪商人治國的另類場景,總之能拍的東西有很多,能吸引觀眾的點,也有很多。”

“好吧,你說的這些東西我喜歡。”

老頭毫不做作的聳了聳肩,他對黑人總統的說法很感興趣,在向後一靠單手撫額的同時,他的目光也從電腦屏幕那兒挪到了羅蘭的身上,望著那個雙手環抱,底氣十足的傢伙,他搖頭道:“可你知道,為什麼在過去幾十年裡,很少有公司拍攝這種電視劇嗎?”

“因為審查制度。”

這一點羅蘭當然清楚,“在九七年以前,充斥在市面上的審查制度花樣繁多,由於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稽核這個東西就變得非常麻煩,因此沒有多少人願意去碰這種你說有理他說也有理的題材。而九七年一月,電視劇分級制度出現後,Y、Y7、G、PG、14、MA這些級別的出現讓電視劇的製作有了更加明確的標準,重點是聯邦通訊委員會也做出要求,兩千年以後出產的電視機和機頂盒必須安裝分級晶片,所以這個和時政掛鉤,容易出現敏感話題的分類,就成為了各個制片方的禁忌。”

“對,審查的存在讓無數制片方都懶得碰這種題材。”老頭點了點頭,補充道:“但最令制片方頭疼的,其實是審查制度的不合理,因為每當制片方將電視劇拿至聯邦通訊委員會審查時,他們都會閉著眼睛讓你透過,但如果在放映時出現問題,那他們又會毫不客氣的向制片方開罰單,所以,沒有人願意去做這種一拍腦門就會出現虧損的專案。”

是的!美國電視劇的審查,其實噁心的一嗶!

如果說美國電影協會掌控了電影專案的生殺大權,那麼聯邦通訊委員會則掌控著電視劇的生殺大權,而和由七大組成的美國電影協會的自拍自審的模式不同,聯邦通訊委員會則是政府機構,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商業公司直接控制。

因為不被商業公司控制,所以電視劇能上與否,其實並不是制片方說的算,而如果僅僅只是這些,那也就算了,最令人頭疼的,其實是它的釣魚執法。

由於美劇都是一邊拍一邊播的,所以每週聯邦通訊委員會都會審批大量的美劇,如果部部都看,那顯然是不現實的一件事情,於是聯邦通訊委員會便十分雞賊的搞出了誰申報誰定級,誰定級誰負責的模式,也就是說,我製作出一部電視劇,我覺得它適合所有年齡段的觀眾來看,那我在申報時就填Y級,而等聯邦通訊委員會收到申報單後,他們會直接在申報單上蓋上透過的印章,然後允許你放映。

如果你在放映時沒有任何問題,那這事就過了。

但一旦你在放映時被使用者舉報,那麼聯邦委員會就會啟動調查。

若是他們覺得你舉報有誤,你的劇沒有問題,那你就能繼續放,可要是他們覺得舉報無誤,你有問題,那你就必須配合,按照他們的要求下架劇集,並且對其中內容做出修改,重新遞交申報評級,然後交了罰款之後在繼續播出。

當然了,這其中還是有坑的。

因為你修改之後的重新申報,他們依舊是不稽核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還被舉報,聯邦通訊委員會若是還覺得你有問題,還是能開罰單的!

這也就導致很少有電視臺願意拍攝政治驚悚劇。

這種東西太容易吃罰單了!

至於MRC為什麼敢拍?

那還不是因為它們的背後有古根海姆、電話電報、WPP和高盛嘛!

而奈飛為什麼敢買?

在資本集團、先鋒集團、黑巖集團面前,聯邦通訊委員會又懟的過誰?

正是因為他們手段通天,所以他們敢做,而夢工廠嘛……

身子骨著實有些輕。

所以即便老頭覺得,這部劇有製成的可能,他也沒那心情試探。

因為一旦被聯邦通訊委員會纏上,那麼整個公司,就會面臨大問題。

雖說罰一次只有三萬兩千五百美元,可政治驚悚劇……

那是能被罰到退市的!

驢黨不滿意,那就罰,象黨不滿意,那也能罰。

沒辦法,誰讓聯邦通訊委員會是以三二制構成的呢?

同一政黨最多佔據三個席位,而在攏共五個席位的情況下,壟斷,根本就無法存在。

“算了吧,我還是抱著《劫持》這部劇好了,《紙牌屋》太麻煩了,不好做。”

老頭想了片刻,最終還是搖了搖頭。

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紙牌屋》的確帶感,但他現在,是個商人啊!

可對於羅蘭來說,這種劇還是有製作空間的,因為——

“只要拉上小灌木叢他爸和剛剛退下的拉鍊頓,這事情,其實就能成了……”

當輕飄飄的話語出現在老頭耳畔時,那個已經放棄的傢伙陡然挑眉。

望著那個沒把審查當一回事的傢伙,這個快六十的老人,臉上的褶子,抖了兩下。

似是高興,但更像無奈。

“好吧,告訴我,你是真想讓我繼續拍《哈利-波特與密室》?”

既然話都說到這一步了,那雙方也就不東扯西拉了,而當老頭問出這關鍵性的問題時,靠坐在那兒的羅蘭忽然覺得,時間來到了九二年。

當時,老頭也是用這種口吻,向他詢問有關索尼影視娛樂的訊息的。

而那個時候嘛,羅蘭建議他……

吃下索尼全球發行渠道。

“是的。”往事歷歷在目,羅蘭感慨的點了點頭,說:“你拍我放心。”

“有多放心?”老頭追問,鏡片下的瞳孔裡,閃爍著毫不遮掩的期待。

“八部八十億,對標《星球大戰》。”

“Wow!J.K.羅琳竟然準備寫這麼長嗎?”當老頭聽到羅蘭嘴裡的八部時,他的臉上,瞬間閃過意外,可等他聽到八十億和《星球大戰》後,油然而生的瞭然,則讓他點起了頭,“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就能理解你為什麼要死拽著我不放了……《星球大戰》啊!《星球大戰》啊!這可是一個價值百億的系列……”

和自己人說話就是簡單。

不需要藏著掖著,因為大家都懂。

而在老頭表露瞭然的同時,羅蘭也聳肩道:“除此之外,你剛剛的提議也是我心動的根本,如果夢工廠能和NBC合併,那對我來說,更是件好事情,因為我們手裡,也能有媒體力量了,不用和以前一樣,東借西借了……”

“哈哈哈哈哈哈~”真誠的話語讓老頭開懷大笑,實際上,他也是出於這個考慮,才會在《紙牌屋》這個專案上仔細思索的,之前他覺得沒可能,可現在嘛……

如果羅蘭真能搬來驢象兩黨的核心人物,那誰都不敢查他們的劇。

“好吧,既然這樣的話,那我接受。”老頭想了一會兒,最終做出了決定,“你搞定《紙牌屋》,我去拍《哈利-波特》,希望我們能和以前一樣,愉快合作。”

這個回答羅蘭喜歡,而在張開雙臂與老頭擁抱的同時,他還多嘴的問了一句。

“那《哈利-波特》,你準備拍幾部?”

而老頭嘛,回答的倒是非常得利索,“你幫我實現夢想,那我也會幫你完成目標。”

雖說沒有正面回應,但這個結果,已經讓羅蘭非常滿意了。

因為《哈利-波特》是他想要的專案,NBC是他想要的媒體,而《紙牌屋》嘛……

更是他想要做的劇。

當然了,這不是因為凱特,而是因為奈飛,也是……

流媒體。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