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至元初,元世祖忽必烈按照一些漢族大臣的建議開始相繼分封諸王子為王,統兵出外藩屏朝廷,設定宗王出鎮制度。如宗王所轄的鎮戍地區有漠北前線的北平王、晉王;吐蕃地區的武靖王;雲南地區的雲南王;揚州地區的鎮南王等。

不過宗王鎮戍並非只產生於忽必烈時代,當初成吉思汗的繼任人窩闊臺決定征討末臣服的欽察、斡羅思等國時就曾經命各支宗室均以長子出征、諸王以朮赤兒子撥都為首;而蒙哥汗即位後,也曾經委派同母弟忽必烈、旭烈兀總督漠南、波斯等行省。

但趙昺以為忽必烈推行的這個制度有一定的優點,僅就軍隊而言,他就認為宗王出鎮制度與成吉思汗的分封兀魯思制度有一個大不同之處:分封兀魯思的軍隊是由本兀魯思的部民形成,完全是諸王個人的私屬;而宗王所管轄的軍隊則多從各個不同和兀魯思內抽出,並非全是出鎮宗王的私屬,有點現代聯邦軍的意思。

出鎮宗王是以皇室成員的身份擔任軍政首腦,代表朝廷執行軍政任務,且出鎮宗王的權力往往超越於諸王之上。這樣他就可以威懾諸王,你們反叛我就可以立刻調動軍隊去鎮壓你。而諸王的軍隊只限於自己的部族軍,即便有聯盟,但也無法應對整個地區軍隊的鎮壓。

不過這種制度趙昺以為一樣存在風險,那就是出鎮宗王鬧獨立。而事實也是如此,由於內亂,一些宗王在鎮戍區卻乘機擁有了實際獨立的地位。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大汗之位以及海都之亂時,察合臺汗國開始自行其是;而欽察汗國與蒙古的本土完全阻隔,獲得了實際的獨立;忽必烈為了爭取據有波斯、阿拉伯諸地的宗王旭烈兀的支援,把阿母河以西地區授與旭烈兀自主,於是產生了伊利汗國。

忽必烈也意識到其中的隱患。滅宋之後,他開始對各出鎮宗王及分封的諸王兀魯思普遍削奪事權,採取的一些措施包括設定行省管轄投下分地、宗王在鎮戍區與行中書省等權分治、世襲與非世襲兼行等內容。從而限制了出鎮宗王的權力,使其受制於朝廷及行省,不敢也不能鬧獨立。

現在蒙元朝廷直轄及行省的兵力受到重創,尤其是作為主力的侍衛親軍損失慘重,只能集中部署以大都為中心的京畿地區和上都為中心的草原地區,以保證所謂的腹心地區的安全。中央軍勢弱,行省的屯駐軍無力,結果就是導致對諸王威懾力下降,且不得不依靠宗王軍還對抗大宋的侵略。

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宗王和草原諸王的作用凸顯,他們不僅獲得了更大的權力,也獲得了更多的如稅收和徵兵等更多的自主權。如此一來,忽必烈創立的宗王出鎮制度和行省制度就趨於崩潰,失去相互制約的功能。而沒有人會嫌棄地盤太小,只會覺得自己獲得的利益太少。

趙昺清楚歷史經驗證明,在中央控制力下降的情況下,這些保持遊牧傳統的草原諸王馬上就會恢復本性,相互間征伐、掠奪,以獲取更大的利益,成為新興的軍頭,甚至是軍閥。而這又必然侵犯到傳統的中原漢人世侯們的利益,他們不會坐以待斃,也會設法自保,將進一步轉換為民族矛盾,蒙元也就將進入新‘戰國時代’。

北伐結束後,其實趙昺也在反思,他清楚一個國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但是摧毀也許只要數年的功夫。因而當下他以為北伐最大的收穫並不是收復了多少土地,增加了多少人口,而是摧毀了蒙元的現有制度,削弱蒙元朝廷的統治,使其陷入內亂。

趙昺當然明白任其自然演變,也許還會苟延殘喘多年,自己要做的不僅是添把火,還要撒點催化劑,來加速這個程序。而除了傳統的挑撥離間、隔岸觀火、釜底抽薪這些常規手段外,他還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事情,而這卻是來自一次偶然的談話。

對於蒙元內部的情況,趙昺一直很關心,而對一直不屈不撓的與忽必烈作對的海都也很關注。這小子簡直就是蒙元的搗亂專業戶,前後折騰了三十多年,簡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強。所以他對其屢戰屢敗,卻又每次能夠東山再起,並獲得諸多盟友的支援的原因,他一直搞不懂。

直到北伐中,宋軍在戰鬥中俘獲了諸多的蒙元高級將領,而趙昺有機會都會與他們談談話,除了想招攬為己所用外,還有瞭解蒙元內部情況的目的。在爭奪徐州的夾溝集一戰中,宋軍殲滅了欽察衛軍,俘獲了其中一個千戶長,其參加過征討海都的數次戰爭,無意間說出了個讓人啼笑皆非的緣由——

海都能玩弄察合臺系的各個王爺,除了察合臺系內亂、他本人手段高超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星象很支援他。

趙昺知道古代人都很迷信,蒙古人也是如此,但以他所知蒙元的原始信仰是薩滿教,後來又信藏傳佛教,而他們征服西亞和中亞的過程中,還信奉過***和基督。總之很繁雜,但是迷信‘占星術’,他還是很吃驚,細問之下卻也釋然了。

原來自成吉思汗的時代,他就是相信占星術,而啟用耶律楚材就是因為這個大鬍子善於占星,其還為窩闊臺繼位典禮挑選了最好的時辰。這也夠滑稽的,誰能想到才高八斗,治世奇才耶律楚材能夠得到信任,竟然是憑藉偏門手藝上位的。

此外,成吉思汗還看中畏兀兒文化,讓皇子皇孫們向畏兀兒族學者學習。而畏兀兒人從中亞中東學習到的占星術也被蒙古貴族接受,就連耶律楚材和劉秉忠也不得不把漢地星相學魔改為蒙古權貴習慣的占星說法,才能夠讓他們相信,並推行漢法,想想這哥兒倆為了蒙元大業也是夠拼的了。

蒙哥繼位時,來自中亞的占星學家就為他選出了“吉星”,然後選擇了最恰當的星象時間。蒙古皇族普遍都有代表自己的“吉星”,他們的吉星運轉到各個星座都有不同的說法,這會在不同的時間內影響他們的運勢。管你信不信,當時的蒙古王爺們都很相信這個說法,並影響到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

海都就是這種迷信的受益者。他起家之初和察合臺汗國的阿魯忽進行了交戰,阿魯忽在忽必烈的默許下,吞併了蒙古大汗在中亞的產業和一部分軍隊,財大氣粗威風不可一世。而海都最初的人馬只有三千人,阿魯忽吞掉了阿里不哥人馬就有兩萬多,整個察合臺汗國可以動員十萬級的大軍,無論是拼財力還是兵力,任誰都會相信阿魯忽都能砸死海都。

這兩人的交戰也吸引了欽察汗國的別爾哥,別爾哥特意詢問了占星家,得到了海都的命星強大不可一世,可以擊敗一切阻攔他的敵人。這個理由很好很強大,別爾哥就開始不顧一切的支援海都,讓海都招兵買馬不斷擴充勢力。

別爾哥支援海都其實也是為了中亞的地盤,但阿魯忽這會而突然死了,這也確實震動了中亞等地的蒙古王公,尤其是察合臺一系的宗王們。他們都認為海都確實得到了長生天的垂青,四十多個蒙古王爺紛紛求入夥,把中亞富庶的城市都交給了海都,其也因此成了忽必烈家族最可怕的敵人,一直折騰,一直不死……

這個理由強不強大、震不震驚、雷人不雷人,反正趙昺覺得很扯。作為曾用一顆假夜明珠搞死忽必烈的他,聽了怎麼能不動歪心思,而這個念頭一起也就不可遏制,為此他琢磨了很長時間,一個計劃漸漸成型。但是缺的就是一個前知一千年,後知五百年的占星師。

對於占星術,趙昺不能說不知道,但是前世只是作為娛樂來玩玩兒,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奧妙’,否則他都想自己‘培養’一個出來。而他都不懂這一套,當今大宋恐怕也沒有人懂,而他又剛剛整死一批‘神僧妖道’,恐怕貼榜招賢都再不會有人再上當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再一個,在趙昺的印象中占星師都應該是吉普賽人那樣的,或是影視劇中西方巫師的模樣,起碼也要像哈利波特中的校長,那樣才像高人,有賣相。而國人的模樣無論怎麼打扮也難以有那種效果,且語言和生活細節上也容易出問題。所以說最好是找個原裝的外國占星師,再加以包裝。

但這又產生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保證其不會洩露機密,能夠聽令行事。要知道占星師在蒙元是十分吃香的,而自己又必須將其包裝成大師,一旦成名要什麼沒有,說不定就把自己給賣了。那時候哭都找不到門,弄不好還會中了反間計。

因此‘占星師’的人選讓趙昺很是頭疼,而沒有合適的人,他寧可放棄,也不會貿然實施,更不會說以他人……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