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更新計劃》小說中採用了一種奇怪的財產制度:

不限制個人財富佔有,禁止遺產。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24章,提出“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

個人私有是個人參與社會交換與分工的基礎,也是科學技術發展和知識積累的基礎。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貫穿理論與著作的始終,馬克思也提出“消滅私有制”。

個人所有制和私有制,看上去是雙胞胎。表面看,長得很像沒錯了。

小說世界裡面,個人生前掌握的巨大財富,死亡時將回饋社會。子女社會由撫養,每個人的起點,看上去是相等的。階級在人生的初始階段,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成年人因為能力與機遇的不同,必然產生巨大分化,有人功成名就,有人碌碌無為,有人吃一輩子國家救濟;死後卻都一樣歸零。

歸零不僅是個人自身。延至子孫後代。

每一個孩子以同樣方式的社會撫養,成長為下一代的成年人,經歷風雲變幻,經歷枯榮炎涼。死後不為子女留下財富,只能留一點紀念品。

社會階級也許,可以,這種方式,被打斷。

因為所謂私有制,並非個人擁有財富的意思。

所謂私有,是階級佔有。而階級是被財富的制度(包括定義財富、積聚財富與傳遞財富)固定的人類群體。

階級是財富制度的產物。這種財富制度規定了什麼是財富:比如,女人是不是一種財富。規定了誰可以獲得財富:比如,美洲大陸的征服者可以佔有土地這種財富。規定了財富傳遞給誰:比如,地主的長子不但可以繼承土地,還可以繼承他的社會虛擬結構的資格“爵位”,甚至參與分配非財富的各種資源。所謂父祖餘蔭,以各種制度化的形式在階級社會中發揮作用。

私有制是關於人類群體的財富制度。而個人所有制,並不是。

如果,一個社會中的人,必須從零開始奮鬥,奮鬥的結果最終回饋社會。這個社會,也許是經濟相當活躍的社會。

不為下一代積攢財富與資源,就意味著,財富在個人活著的時候,最好消耗出去。這種財富的高度流動性,也許會帶來經濟的極大繁榮。

而個人的成功與奮鬥,很可能以更加耀眼的方式橫空出世,財富只是生前榮譽的一種。活得成功,大概最終要歸結到生物學的意義上:成功者獲得更優勝的資格,選擇更優越的繁殖機會,留下更多後代。後代依靠先天稟賦,開始新一輪的個人奮鬥。

枯燥的理論分析終歸需要實踐驗證。空想社會主義想得很美,卻實踐得支離破碎。

我的小說,我希望它有趣;但既然在未來的時間,未知的世界,就難免混進了我腦袋的思想實驗。

共產主義,實踐很難,發展道路很遠。思想實驗卻可以儘可能日常化,私人化。微觀的私人體驗在宏大的上層設計之中難以接觸,卻很可能暗流湧動,遍佈礁石。毀了某種偉大事業的因素,往往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青萍之末,秋毫之微。偉大事業能夠實現,也一定是因為日常個人的種種行為鏈條之中,傳遞了不可抵消的群體合力。

人嘛,如此原始,如此野性,如此渺小;也許未來的新型生物可以實現更好的共產主義社會。螞蟻的群體類似於階級社會,實現得就挺和諧的。但是人,究竟能把共產主義掙扎成什麼不倫不類的形式,一切尚未可知。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