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在2113年,人造子宮技術的人體實驗成功之後,推動體外育兒領域產業化發展的,與其說是制度優勢,不如說是人體自身的劣勢。

這一技術得以發展、推廣、成熟,有東亞某些國家的推動,用來逆轉人口負增長的頹勢。但是,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同樣人口增長停滯,北歐國家,一直以來尊重大自然的饋贈,更加注重天然的孕育和出生。對,孩子主要是女人生的。

宗教氣氛濃厚的國家就更不用說了。女人除了生孩子,在這世上靠什麼來實現自身存在的價值呢?

體外育兒產業最初產生時,主要面向全世界的富人,這些富人或者存在身體障礙不能生育,或者年事已高,不適合孕育新生命。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但隨著這項新產業的發展,發生了奇怪的跑偏。

比方說,同性產生的試管嬰兒後代,因為得到了偷偷摸摸出生的機會,開始在各國人口中佔據一個很小的比例,雖然數量稀少,但不可忽視,這讓某些衛道士覺得有點尷尬。

再比方說,在職業競爭激烈的東部亞洲,不少育齡女性為了避免離開工作崗位,購買體外育兒服務;這使得本來高大上的體外育兒服務,在東亞這個特定的人口大國,變得有點……平民化?

甚至,還是在這個國家,為了應對育齡婦女生育造成的勞動力縮減,為了同時保障勞動人口數量和生育率,遏制人口數量和質量的下滑;在商業化的體外育兒服務流行了十多年後,終於在五十年代(22世紀2155),把這項服務納入到了國家保障體系之中,變成了一項事關經濟繁榮,甚至文明延續的社會福利。

之後的變化更加跑偏。

總地來說,人類和其他動物相比,因為大腦太大的關係,都是生理上的早產兒。嬰兒身體沒有發育成熟就從母體脫離,以避免因為頭部太大無法出生。這樣也就帶來了一段艱難的體外發展期,嬰兒除了吸吮本能必不可少,並沒有行動能力和認知能力,完全無法保護自己。

在人類主要的三大人種之間,由於數萬年來進化分支的關係,東亞人種的成年人的平均腦容量最大,嬰兒的平均孕育時間最久,出生頭圍最大,自然難產率最高,雙胞胎率最低,嬰兒學會走路、學會獨立穿衣吃飯最晚;非洲女性的生育表現最優秀,雙胞胎率最高,嬰兒獨立最快。歐洲土著人種表現介於這二者之間。

由於人類本身的這些缺陷,為了提高大工業培育嬰兒的發育程度,從而降低領回家之後的撫養難度,東亞的育兒機構和大學開展了長達數十年的實驗研究。嬰兒從最初模仿人體環境的280天體外發育,逐漸增加到320天的體外發育。這是一個里程碑般的成果,這個日齡出生嬰兒的新生兒疾病發病率只有自然生產的5%左右。之後的研究逐漸實現了超過360天的發育期,然而360日齡以上的發育,除了新生兒疾病發病率有進一步微小的降低之外,與320日齡發育並無明顯優勢。最佳發育期由此確定為320~360天之間。整個22世紀中期的體外育兒都以此為標準。

直到一些另外的因素介入育兒。

那就是早教。

一直有人試圖把早教加入體外育兒的過程中。效果嘛,聊勝於無吧。作為附加服務的早教收費越高,越可以對新手父母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決定性的突破出現在七十年代中期。

一直以來,對200日齡~360日齡體外育兒的嬰兒早教與普通胎兒/嬰兒早教的對比研究實踐,早就證明了,對體外育兒的嬰兒進行早教,並不能取得超過普通胎兒/嬰兒的結果。360日齡以上的未出生嬰兒,研究資料極為稀有,早教資料缺乏。70年代中期,一份關於一些400左右日齡未出生嬰兒的情況報告填補了這個空白。報告來自於官方育兒所。各地歷年來總有一些懶人父母因為不能及時帶走嬰兒,導致嬰兒滯留育兒所。因為出生後的嬰兒屬於截然不同的領域照顧它們需要額外僱傭專業保育人員24小時人工看護,官方育兒所經費有限,壓根沒有這份預算。各育兒所被迫把這些應該離開的大孩子暫時留在了器械內部,繼續供給發育環境。為了不讓這些孩子正式踏入世界的時候,大腦一片空白,成長為白痴,各育兒所或多或少都採取了一些早教措施,主要是延續320日齡之後的語言、視覺和撫觸刺激。各地的“高齡”嬰兒情況,彼此是孤立的。這份整合各地情況的報告,提供了新的思路:雖然未出生嬰兒的早教並不能取得超過普通嬰兒的結果,但是這些小娃娃照顧起來很簡單!相處起來容易得多!在有器械24小時監控的情況下,也無需額外的人力支出!

所需只是更加合適的營養配方,和一份合理的早教方案。

這就是後來這五十年的發展,所完善的。

在二十三世紀,平均610天、長達20個月的體外發育期,生下來就能跑能喊的健壯嬰兒,完善的公辦撫育教育系統,加倍的壯年勞動力人口,寧可交養育金也不打算自己照顧幼兒的雌雄動物們;東亞大國的人民在脫軌了的道路上,一路賓士,再不回頭。

甚至你要懷疑,這和之前的人類,還是不是同一個物種。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