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頭想了一陣,史辛突然嘿嘿一笑,豪氣勃發:“大師剛才說過,我有超越時代的智慧。那就權當我有相信和不相信的理由吧!人無完人,學術亦然。佛道儒三種學術始終有相同和相左的地方,我既然三科共修,自然能分辨出其中的利弊。我再把有用的分解出來,滋養自身,那未嘗不是一種境界。”

普慈不得不讚賞史辛的氣度和智慧,況且他說的話中也大有道理,點頭道:“史教主果然非常人也。但這三科都凝聚了無數前人的智慧,單拿一科出來已足讓世人花費一生去感悟,史教主真的有信心全部精通,並運用自己的理解去其糟粕,留其精華?”

“然也!”

史辛回答得信心滿滿,但隨著普慈的默然,顯示他並不信史辛有這本事。

史辛畢竟太年輕了,雖然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這種成就並非指向學術的。就如普慈所說,再有智慧的人,終其一生也不能說精通佛道儒三科中的一科,又何來精通三科?

史辛決定換個方式說服普慈,指著某處道:“大師請看這裡……”

普慈轉過身來,循著史辛所指,看到地上落下的一片灰塵。

“史教主指的是?”普慈有點不明所以。

“大師看到的是什麼?”

“那是一片灰塵。”普慈照實回答。

“不對,那裡沒有灰塵!什麼都沒有!”

史辛很明顯在打著佛偈,普慈皺眉想了想,渾濁的雙眼突然發出異樣的光彩,“不錯,那裡什麼都沒有!”

史辛一臉高深莫測,裝模作樣地發出慨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普慈的態度瞬間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又嚴肅又窘迫,“史教主教訓得是,和尚拜服!”

隨後又長嘆一聲,“看來是我孤陋寡聞了,原來世界上真有如此能人,能把諸多學術融會貫通!史教主可以說是漢朝第一人吶!”

史辛內心一虛,哎呀我去,無端端被一個老和尚如此推崇,還真有點承受不住。表面上卻波瀾不驚,只半閉著眼睛,包含深意地點了點頭,看得普慈又一頓猜測。

其實史辛剛才打的機鋒,由唐朝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而來,那首著名的佛偈,正是創於慧能。

慧能屬於唐朝人,禪宗第六代傳人,而達摩正是禪宗的創始人。那時距今可是隔了差不多四五百年的歷史,佛教在中土已有深厚的基礎。禪宗的理論,大概可以用“見性成佛”來形容,皆指人心,不拘修行,融合了佛教和道教老莊的天人之學而來。

在後世,這是佛教與中土傳統學術的第一次融合,也是中國首創的佛法。放到現在,當然顯得驚世駭俗,就連精於佛法的普慈也驚為天人。

普慈不再小看史辛。在史辛有目的的指引下,兩人開始就禪宗相關的理論展開討論,普慈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自是欣喜異常。只是史辛也只知道個大概,有時說到細緻的地方,往往還得普慈來提醒。

史辛虛心請教,佛法短時間內大大提升,也算是意外之喜。他終於知道為何達摩選擇在這

裡修煉,大概就如普慈所說,這裡充滿“佛性”。在這裡,許多佛理一點就透,腦袋異乎尋常的清明。

過了半個時辰,兩人不約而同地收住了嘴。在一陣短暫的沉默裡,普慈細細消化史辛的話,而史辛則一方面秉承“言多必失”的教訓,一方面為今天的收穫竊喜不已。

短短時間內,他的“佛學”專業屬性大幅度增長。升上九等之後是150,後來隨著升級上升了10點,這次又大漲50點,變成210。

不一會兒,普慈率先說話:“嗯……我兩年前離開中途,回到故里天竺,史教主可知道我是為了什麼事?”

史辛沉吟一番,“難道大師覺得中土的佛經匱乏,想回去查閱一些佛教經典?”腦海裡突然想到西天取經的典故,脫口而出。

“史教主說對了,不止如此,我這次回去更是因為在中土幾十年裡一直研究著一種內功心法。但限於中土的收藏有限,因此需要回去查閱更為深奧的佛書。”

史辛心中一動,這個時候跟我說這事,難道有什麼好處?以普慈老和尚的修為,他晚年研究的內功心法自是非同小可。

按捺下內心的激動,史辛不動聲色問:“那麼大師的天竺一行,可有收穫?”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有收穫,我終於把如來心經研究出來了。”

史辛深呼吸一口氣,喃喃道:“如來心經?”

以“如來”命名,這部心法能差到哪裡去?這就跟劉徹的天子心法,王莽的巨君心法一個道理。

聽到史辛語氣有異,普慈不以為忤,只微微笑道:“史教主也猜出了,既然我答應過汝父靈帝照顧於你,那麼如來心經肯定也會傳於你的。原本我還有一套掌法如來神掌,但你的脈器並不適合,我只能把它傳給周泰。”

史辛渾身一震,失聲道:“如來神掌?真……真有這套掌法?”

普慈好奇道:“史教主聽過這套掌法?應該不會啊,我這是第一次跟人提起。”

“沒……沒有,我只是聽到這個名字,就覺得很了不起的樣子。”

普慈笑道:“不至於了不起,但憑著這套掌法跟群雄爭鋒,倒也不會落後太多。”就連一向低調如他,言語間也掩飾不住自得,續道,“這套掌法招式的精妙程度自然比不上中原的外功,但威勢極盛。共有十掌,第一掌凌空飛起四丈,全速而下,第二掌離地八丈,第三掌離地十二丈……如此類推。每升高四丈,掌勢加強一分,因為對脈師的身體素質要求太高,所以一定要防御型脈師才能修煉,脈器還要是拳套。否則還沒傷敵,就先把自己震傷了。”

聽聞此言,史辛渾身激起一層雞皮疙瘩,第十掌的時候離地四十丈,按照三國的丈量標準,差不多有一百米,足足三十層樓高呢!

到時真氣、掌勢再加上俯衝的力量,絕對剛猛無匹,怪不得需要防御型脈師才能扛得住。這樣的掌法,放眼大漢朝大概也只有周泰這種不怕死的人能練。例如毒士之一的李儒,也有拳套屬性的脈器,練成了也不敢使用。正如普慈所說,還沒來得及傷敵,就把自己震傷了。

如來神掌也有修煉的要求,前五掌必須有九等修為,第一掌在九等零重,第二掌在九等二重,如此類推。後五掌就必須要升到十等之後才能使用。等周泰升到地脈之後,我會把這套掌法傳於他。”

史辛問道:“大師準備一起傳給周泰?要是周泰一不小心以九等的修為把後五掌用出來,那會有怎樣的後果?”

普慈顯然沒料到史辛會這樣問,皺眉道:“如來神掌一經施展,需要調動附近的天地元氣入體,如果強行越級施展,輕則內傷,重則引火自焚,後果不堪設想。”

史辛暗暗記住,“等周泰練成之後,我一定會叮囑他小心使用。”

說完如來神掌,普慈道:“史教主用心記住如來心經的口訣,回去後自行修煉。周泰就交給我吧,我會幫他順利升到九等。”

“謝大師!”

當下普慈把如來心法教給史辛,並交待若干修煉的注意事項。

史辛用心記誦,直到完全記住,這才問道:“大師事後有何打算?還留在這裡繼續修行?”

“呵呵,老和尚孑然一身,了無牽掛。這裡的環境雖然很適合修行,但我既有修行之心,到哪裡都是一樣的。”

到了他這種境界,已經不滯於物,既然心中有佛,幽靜的山林和繁華的鬧事又有何區別?不過這裡的“佛性”很足,普慈已經決定多耽一些時日,這之後去哪裡,就真的不好說了。

“倒是史教主,身系社稷,天下萬民等著你去拯救。希望你早日統一天下,結束這紛擾多時的亂世!要是史教主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的份上,儘量採取和平的手段,減少殺戮,貧僧就算身在遠方,也替史教主祝福。”

史辛極力拉攏:“大師何不與幼平一起下山?有大師的幫助和監督,晚輩一定能更好地完成使命。何況白馬寺已經搬去北海,大師的徒子徒孫都聚集於此,戒痴大師曾向我哭訴,大師一別幾年,甚是掛念。要是大師肯開壇布法,豈不比獨自修煉更適合?”

普慈搖頭道:“貧僧已為發揚佛教奔波一生,該做的都做了。現在行將就木,想更深一層地瞭解佛法的奧妙,就不再插手俗事了。何況,世人皆有世人的造化,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天下,又豈是老和尚可以左右的?”

史辛知道這些世外高人的做事風格,連續幫助自己和周泰已經做到最大限度了,也就不便強求。

拜別了普慈,史辛走在回北邙山的路上。一路上,開始研究如來心經。

如來心經:一代高僧普慈大師結合中土和天竺佛法嘔心瀝血首創,集佛學之大成者,代表了本時期佛門最高深的內功心法。

修煉要求:九等、十等,修煉過金剛經,羅漢心法。

九等時,防禦達到250,佛學達到200。

十等時,防禦達到400,佛學達到300。

修煉結果:

九等時,防禦增加20點,佛學增加30點,增加一個普通天賦:佛怒連連。

十等時,防禦增加30點,佛學增加40點,有條件地增加一個普通天賦:佛光普照。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